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精選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歌頌的是真善美,傳播的是正能量,許多感動中國人物的先進事跡都為人們熟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歡迎大家來閱讀。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篇1
1971年,朱彥夫開始為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系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7年間,朱彥夫拖著殘疾的身體,先后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陜西聯系材料來解決村里的用電問題。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1978年張家泉村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成了全鄉(xiāng)第一個用上了電燈的村。
清廉公正,用撫恤金接貧濟困
六七十年代的張家泉村,家家日子過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無錢看病。只要朱彥夫知道的,他必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鄉(xiāng)親渡過難關。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個,家里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里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干瘦如柴。朱彥夫了解到情況后,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村書記期間,出出進進為村子里辦事,從來沒有在村子里報銷過一分錢,幫村子看水利的、架電的上級來人,沒有地方吃飯,都是他掏錢在自己家招待。25年來,他不僅沒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組織伸過手,而且多次謝絕組織的照顧,主動用自己微薄的撫恤金為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群眾。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18歲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面對群眾的期望和家鄉(xiāng)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書記的重擔,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張家泉村山山水水間,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這都源于朱彥夫同志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源于他對祖國滿腔熱血、對鄉(xiāng)親們一片真情。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篇2
伍淑清,女,漢族,英文名安妮,祖籍廣東臺山,1948年9月出生于香港,香港美心集團老板伍沾德之女。畢業(yè)于香港嘉諾圣心書院,美國加州Armstrong學院。
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上海東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副董事長,富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中國食品推廣有限公司常務董事,日本東京翠園酒家常務董事,香港世界貿易中心總經理。
伍淑清一家人愛國愛港,改革開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辦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香港回歸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內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積極增進香港青年對中華歷史和文化的認識。組織青少年赴內地交流學習百余次。
修例風波發(fā)生以來,她嚴辭阻止亂港分子發(fā)起的學生罷課,成為亂港分子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放言要聲討、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團。20__年9月,伍淑清現身瑞士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例會,向世界說出真實的香港。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篇3
“黨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我們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yè),懷揣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作為一個身材嬌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懷疑樊錦詩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強的她,頑強地堅持了下來,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發(fā),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yè)殫精竭慮。
敦煌莫高窟營造于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huán)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huán)境監(jiān)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攻克難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護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有明確的保護方向、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護。”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guī)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guī)劃》近年來先后公布實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錦詩先后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yōu)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并為敦煌研究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多,狹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如何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產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成了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
“不能關起門來搞保護,人們應該享受這一珍貴而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倍鼗湍呖呤侵袊着腥搿妒澜缥幕z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樊錦詩參加了申遺材料的準備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
20__年底,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這是莫高窟保護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天。樊錦詩不會忘記,一份她親自參與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_提案,終于作為莫高窟保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綜合性保護工程開始實施。
在這一浩大的保護利用工程當中,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安全保衛(wèi)等基礎性工程外,
還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完成敦煌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數據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過數字電影等現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全新視角。
為了保護敦煌遺產,又能更好服務游客,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的大型遺址中,還率先啟動了參觀預約制,并開展了游客承載量的研究。樊錦詩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不斷增加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與服務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錦詩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護專家和遺產管理專家,還是一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敦煌學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全體科研人員在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等很多領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已經改變。
“國家的命運決定了莫高窟的命運,國家獨立了,國家強大了,國家發(fā)展了,我們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護了。”樊錦詩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與敦煌融為一體,把一切的成果和榮譽歸功于國家和集體,在她的內心深處,心甘情愿,只想做一個“敦煌的女兒”。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篇4
6月23日,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內的訓練視頻顯示,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在節(jié)點艙內,進行艙外航天服首套安裝與測試、服裝尺寸調節(jié)等工作,聶海勝在艙內使用訓練仿真軟件,與操作臺配合,進行第一次出艙前活動機械臂操控科目訓練。
7月4日,中國空間站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著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艙,完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任務。
時隔13年,中國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國足跡”。
然而,劉伯明在那一次時曾遇到險情,當時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20__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9月27日,神舟七號出艙任務正準備執(zhí)行。然而,就在出艙的時候,意外發(fā)生了。
第一次拉門,翟志剛和劉伯明使出全力,艙門卻紋絲未動。第二次拉門,艙門拉出了手掌寬的縫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時,兩人的體力已經透支到極限。如果艙門打不開,神七的核心任務,出艙行走就無法達成。
休息片刻后,劉伯明把一根撬棍遞給翟志剛,兩人利用杠桿原理艱難地撬開了艙門。就在兩人準備出艙時,軌道艙中竟突然響起了火災報警聲。太空中一旦產生火花,軌道艙很可能發(fā)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艙活動即將展開,無數中國人都在翹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報,還是繼續(xù)出艙,航天員們面臨艱難抉擇。
劉伯明在采訪中曾表示:“‘神七’這次任務是什么,就是出艙。只要我們出艙了,這次任務就順利完成了,至于我們回不回得去,其實個人的生死,跟國家民族大義相比,輕如鴻毛?!卑凑粘雠摮绦?,翟志剛出艙后,首先要取回艙外一塊固體材料的試驗模塊,然后再展示國旗。那天,三名航天員臨時決定改變出艙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紅旗。
“我們執(zhí)行任務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艙,那么最具代表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證明我們來到了太空?!眲⒉髡f,“展示五星紅旗,就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篇5
北京時間20__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此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tài)良好,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__年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20__年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fā)動機成功點火后,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qū)域。
頒獎詞
發(fā)射入軌著陸,九天探夢一氣呵成,追趕并跑領跑,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環(huán)宇問天探月逐夢,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中國航天畢將行穩(wěn)致遠。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篇6
用真心,蹚出“致富路”
出山的路通了,青壯年走出了下莊??粗粼诖謇锏睦先?、小孩,還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歲的毛相林留了下來?!拔乙谶@片土地上開拓一條致富路?!?/p>
20__年,老下莊村和兩合村合并成一村,毛相林當選為新下莊村村主任。“作為群眾選出來的村干部,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我的本分。”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毛相林堅定地說。
毛相林學歷不高,但他知道,要脫貧致富,除了先修路還得發(fā)展產業(yè)。聽說漆樹值錢,他就帶領幾個青壯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里培育出2萬余株漆樹,沒想到當年夏天樹全部熱死了。
后來他又在村里養(yǎng)山羊、種桑樹養(yǎng)蠶,但都失敗了……
為此,毛相林主動在村民大會上做了檢討,他也明白了“要懂科學,不能蠻干”。雖然屢戰(zhàn)屢敗,但毛相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下莊村走出一條產業(yè)扶貧的新路子。
他請來縣里農業(yè)專家對下莊的氣候、土壤環(huán)境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確定了發(fā)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產業(yè)。為打消村民顧慮,他積極爭取縣農委補助,組織村民代表到曲尺鄉(xiāng)實地考察柑橘產業(yè),還率先種植10畝柑橘,并讓開車跑運輸的兒子到鄰近的奉節(jié)縣自費學習技術,無償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幾年下來,全村種下650畝柑橘,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yè)合作社+產業(yè)+農戶”的模式,成立專業(yè)合作社進行統(tǒng)一管理,500多畝已掛果,每年給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左右。
20__年村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介紹篇7
【頒獎詞】
滴答,滴答,中國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長,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時間無限細分,你讓速度不斷壓縮。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當第五十五顆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國人的夢。
【人物事跡】
謝軍,1959年出生,山西臨汾人,中共黨員,研究員。1982年畢業(yè)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技術系雷達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yè)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與電子系統(tǒng)專業(yè),獲碩士學位。歷任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副所長、所長,北斗二號導航衛(wèi)星總設計師?,F任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導航衛(wèi)星首席總設計師,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工程副總設計師。
謝軍與北斗的故事很早就開始了。1982年,謝軍大學畢業(yè)后即投身航天工業(yè),參與了東方紅二號通信衛(wèi)星、風云二號氣象衛(wèi)星、海洋二號衛(wèi)星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時間,讓北斗衛(wèi)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準的原子鐘。20__年,謝軍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衛(wèi)星總設計師。
20__年6月,北斗三號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的最后一顆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這代表著北斗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三號衛(wèi)星研制中,謝軍團隊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了衛(wèi)星批量化生產,僅用1年零14天將19顆導航衛(wèi)星送入太空,創(chuàng)造了航天發(fā)射史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