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通用8篇)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guī)范?根據(jù)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yōu)秀的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通用8篇)】,供你選擇借鑒。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篇1
本學期快要結束了,就讀書一事該總結一下。本學期,主要是看馬列著作,認真看了《資本論》。我覺得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基礎理論就是剩余價值論。這是一個屬于馬克思的原創(chuàng)理論后果。(我以前從網絡上聽人說,馬克思的經濟學來自亞賣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哲學來自德國古典哲學個性是黑格爾,屬于他本人原創(chuàng)的`只有剩余價值論,沒什么了不起的。我覺得這種說法很不認真,其整個的作用只能是顯現(xiàn)說者的無知和狂妄。對付一個正在經濟學領域做了幾十年老實認真鉆研的學者,并且迄今為止并沒有人能夠令人佩服的證實他的理論過失了,這怎樣能不維持足夠的尊重呢我覺得在學術的領域里,一不該賣譏刺嘲笑新手的無知,即使圣人也是從天真無知的孩童一步步走過來的;二不該賣蔑看忽略差別的瞧點,不了解尊重別人老實的勞動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強勢階級的哈巴狗、應聲蟲。馬克思實在繼續(xù)了前人的鉆研后果,但是他并沒有像某些人那樣照搬照抄,并且他每應用到前人的后果時,總是十分忠誠的指出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況,馬克思的繼續(xù)是批判的繼續(xù),正是批判使他的繼續(xù)差別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稱是亞賣斯密、黑格爾正統(tǒng)衣缽的人。假如沒有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衛(wèi)李嘉圖和黑格爾不會從棺材里爬出來,把利潤的雄式轉化
為剩余價值的雄式、把盡對精神的辯證運動轉化為精神生產的辯證運動吧一個學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偉人的鉆研后果,使熟識越發(fā)接近真理,他也是學術史上的明星;更何況馬克思做的勞動遠不止此。)
這次讀《資本論》也將相關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閱讀,見附注?,F(xiàn)就“關于剩余價值”特作我的兩點看法:
第一,剩余價值或者剩余勞動,并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獨占的,而是自禮貌初期就有的。正是從一個勞動者的勞動不但能夠養(yǎng)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夠養(yǎng)活另外不勞動者的時分起,換句話說,就是有了剩余產品之后,人類才進進了階級社會,使得一部分人能夠從勞動者中分散出來,不勞動也能夠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價值讀成了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非凡一些無知的青年,為了反駁馬克思,他們就力圖走證實資本主義剝削中沒有或很少有回資同族無償占有的剩余勞動,或剩余價值。他們不曉得,資本主義時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歷史時期內,積累起如此巨大的社會財產,正是由于它的對剩余價值的剝削比歷史上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要嚴重,生產的剩余價值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價值率的計算方式,是剩余價值(即利潤)除以工人人為(可變資本),不思考資同族(指:股東及上層建筑)購買機器、原料等等的用度(這一筆用度喊做穩(wěn)定資本),由于穩(wěn)定資本并不耗費資天職文,正在經過工人的勞動之后,它的價值整個轉移到了工人的產品之中。工人的產品價值由三部分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變資本,機器、原料等用度即穩(wěn)定資本,工人為資同族創(chuàng)造的個性價值即剩余價值。
對付剩余價值率與利潤率的區(qū)別,很多人分不明確。舉個例子,比如某個資同族用10000元購買機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購買工人。(為方便起見,機器生產過程中所需求的電力等個性用度忽略不計。)這樣,他的預支資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穩(wěn)定資本,5000元是可變資本。再假定他生產的產品賣了5000元,即獲得了5000元的清利潤。如今,他的利潤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價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緊的數(shù)據(jù)不是利潤率,而是剩余價值率。只有可變資本才花了資同族的錢,由于5000元人為從資同族手里轉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穩(wěn)定資本由始至終都是控制在資同族手里的,只但是它的外形改變了罷了,最初體現(xiàn)為10000元人民幣,然后體現(xiàn)為價值10000元的機器、原料、土地,最后體現(xiàn)為價值15000元的產品的一部分。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篇2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顿Y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tǒng)一在一齊,是一部系統(tǒng)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客觀規(guī)律。它不僅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圣經”。
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薄氨緯淖罱K目的就是揭示現(xiàn)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p>
關于《資本論》的資料,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狀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并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xiàn)實世界里,它還要由流透過程來補充,而流透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對象。在第二卷中,個性是把流透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透過程的統(tǒng)一。至于這個第三卷的資料,它不能是對這個統(tǒng)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xiàn)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采取的形態(tài)和在流透過程中采取的形態(tài),只是表現(xiàn)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边@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對象、資料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顿Y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余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fā)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guī)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透過矛盾形態(tài)演化、范疇演進和規(guī)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fā)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后,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發(fā)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后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fā)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證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這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蔽恼旅鞔_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周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薄榜R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lián)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lián)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薄斑@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就應得到更多的承認?!蔽恼抡f:“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于人數(shù)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庇纱?,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篇3
《資本論》是很“大”很“深”的書籍,我買的是編譯局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書籍,很晦澀,坦白來講,看到17章,跟自己內心鏈接極少,閱讀的體驗感也挺差的。當初想去看經濟學的書籍,本來選的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后來覺得資本是個很大,很有意思的東西,很有格局和氣象。所以想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讀讀看。
讀下來總體的感悟是:一是會讓自己比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貨幣,勞動和資本。其實所有公司里員工和老板的關系都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剝削關系的,無法否認。
二:會讓我有危機感,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從來都是血腥和殘忍的,財富的游戲也是:零和游戲”,看到這些事情的本質后,我看待人生沒有之前那么地美好,“落后,就要挨打“;
一個農民家庭出來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注定要努力奮斗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這是我們降落到這個家時的“前業(yè)“,也可以稱之為命。在這個點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覺得女孩子嫁個有錢的老公一輩子衣食無憂就行了,這個是比較淺層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輕的時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獲得男人的.贊美,可以獲得男人的愛,以為可以獲得男人的一切。
這個想法會讓女人受很多苦,青春韶華易逝。馬斯諾5個層次的需求里面講到:友情,愛情,性親密是基于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這也展示:愛情的不穩(wěn)定性。其實生命本來就是無常的,而在所有無常中我們能夠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續(xù)性地奮斗,不管外面驚濤大浪,還是身居高位,我還是默默堅守我心里那一塊,這是保底的策略。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其他人,不管是父母,還是愛人,都是對自己生命的浪費,對他人生命的不負責任。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篇4
我今日午時看了《資本論》,感觸也是比較多的,他主要的特點是匯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經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忙。
一、勞動價值論
(1)價值:
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一樣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決定的。作者從商品入手,闡述了價值,他認為商品一方面滿足了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夠做為交換商品的籌碼,等價交換其他所需要的東西。他還
分析
了價值的形式和貨幣,認為從他的交換形式是從個別的偶然現(xiàn)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貨幣,貨幣能夠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證明社會生產的不一樣階段。
(2)剩余價值
隨著技術、勞動力和工具的發(fā)展人們制造商品已經滿足自我的生活,還有剩余的商品能夠換成貨幣,貨幣積蓄到必須數(shù)量的時候就構成了資本。資本是從勞動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來的,他說增加剩余價值能夠有兩種方法,就是延長
工作
時間和縮短必要的勞動時間,可是從此刻的角度來看,延長工作時間的方法已經不適合了,此刻國家的勞動時間已經規(guī)范化,可是我們資本家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效率,來榨取他們的剩余價值,還能夠用工具革新,新的生產方式、管理組織形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等來提高工人們的勞動效率。
(3)資本的積累
資本積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它不是滿足資本家自我的嗜欲,他是為了投入資本來賺更多的錢,投入新的生產,剩余價值能夠分為生產資料和可變資本,不是像《國富論》把剩余價值都能夠轉化為可變的資本。
資本的積累造成階級兩極分化的社會現(xiàn)象,一方造成生產過剩,另一方則造成生存的壓力,他說:“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瘋狂的貪欲的趨勢下完成的。”可見他對資本家深惡痛絕,可是我們?yōu)檫@本書是為資本家寫的,對資本家怎樣剝削工人有指導作用。
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學說
他主要對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進行分析,將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和消費品的生產,他認為全部商品的價值總量是同價格總量相符的,然后價值(社會的)能夠變?yōu)閮r格(個別的),這要經過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三、關于地租
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大多數(shù)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資源應對工業(yè)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此刻農民把一部分工資交給資產階級,自我卻當一個田戶,這是小塊土地所有制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的谷物價格低于
市場
價格所造成的,在資產階級社會制度下,小塊土地所有制,不斷的衰退,它排斥了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社會的積聚和大規(guī)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為我們公民指導著我們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目的。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篇5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對資本經濟運行體系作了詳細、科學的論述,深層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為我們研究認識資本主義運行規(guī)律,了解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等起到重要作用?!顿Y本論》是研究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資本論》研究對象
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馬克思已給出答案:“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睋?jù)此,《資本論》體系結構可概括為:“一個起點、一個基礎、一條主線、三個過程、十個方面”: 一個起點即商品;
一個基礎即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一條主線即剩余價值及其規(guī)律的揭示;
三個過程即“一卷講資本的生產過程,二卷講資本的流通
過程,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十個方面包括: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個別資本再生產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商業(yè)資本和商業(yè)利潤理論,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地租理論,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guī)律中,關鍵點就是商品,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fā)家之路就是商品經濟。而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認為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理論;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運行基礎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chuàng)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內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范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剩余價值及其規(guī)律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占有的勞動”。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從而實現(xiàn)資本規(guī)模擴大用于再生產,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著重揭示社會再生產實現(xiàn)的條件和規(guī)律。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以產業(yè)資本為研究對象,考察不同產業(yè)部門間的競爭如何使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yè)資本和商業(yè)利潤理論闡明商業(yè)資本的作用和工商業(yè)資本家之間瓜分剩余價值的規(guī)律,其中,商業(yè)資本就是從產業(yè)資本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以獲取商業(yè)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商業(yè)利潤是從事商品經營所獲得的利潤,是商業(yè)資本從產業(yè)資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價值,是由產業(yè)資本家轉讓給商業(yè)資本家的。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從借貸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來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質;利息就其本質而言,是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體現(xiàn)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瓜分剩余價值的關系。
地租理論認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各種收入及其源泉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公式進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內容的錯誤,進而追溯其理論淵源,集大成地完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精確的剖析力為我們展現(xiàn)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運行藍圖,并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本質及運行規(guī)律。理解這些關鍵知識點,對我們把握資本主義的弱點和宿命,堅持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積極作用。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篇6
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網站里發(fā)現(xiàn)了《資本論》的電子書,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我的電腦中。我喜歡這種閱讀方式,多讀點書總沒有什么壞處。兩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jié)里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夠讓人不寒而栗。盡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明白了,原先錢能夠是那么復雜的東西!以后的幾天,我一向試圖把我從它那里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我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于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yè)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
從《資本論》里,我似乎能夠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tǒng)利用水分和養(yǎng)料,透過枝桿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于再生產,于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里,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yǎng)料和水分,根僅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于,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fā)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樣辦不明白。由科技發(fā)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系發(fā)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務必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盡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jié)儉的社會。
可是,科技的發(fā)展不會所以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guī)模毀滅性的戰(zhàn)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我生產的產品撐死!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并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敵人太強!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篇7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許多非產業(yè)部門的收入也是由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轉化來的,并且認為只有產業(yè)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yè)、服務業(yè)等非生產性行業(yè)的職工都不能創(chuàng)造新價值。但是在現(xiàn)代看來,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勞動概念內涵的擴大,原來一些被認為不創(chuàng)造價值的眾多行業(yè)和職業(yè)的勞動者都開始發(fā)生變化,例如,第三產業(yè)經研究被認為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范圍由原來的體力勞動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逐步向體力、腦力勞動者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方向發(fā)展,并且腦力勞動者由于從事的是一種高級的復雜勞動所以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社會主義對社會總產品進行的各項扣除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目的是通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達到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xiàn)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被分割為產業(yè)利潤、商業(yè)利潤、借貸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點來掩蓋分配性質上的根本區(qū)別。
在現(xiàn)代,剩余價值的分配形式開始趨于多樣化。資本主義社會,在承認剩余價值率就是剝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須看到有些職工在取得勞動收入即工資的同時,通過剩余價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購買股票的股息收入。這些收入雖然是他們的非勞動收入,但不能說是剝削收入。
盡管剩余價值理論在當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第三產業(yè)方面的理論存在了一些滯后性,但是剩余價值理論仍不失為一個優(yōu)秀的理論指導我國社會建設,因為剩余價值理論是應社會歷史條件產生的,也必須隨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
仔細研讀《資本論》使人獲益匪,感觸良多?!顿Y本論》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及流通理論,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也為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鑒?!顿Y本論》雖然論斷了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而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終極結論,但在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認為是最科學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制度“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必將為更科學、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為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
資本論讀后感或心得篇8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資料,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一樣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二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于130多年前工業(yè)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tài)、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所以,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體力勞動。工業(yè)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工場手工業(yè)和機器大工業(yè)生產中的體力勞動。所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yè))的分析,但由于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xiàn),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能夠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yè)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所以,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chuàng)新勞動在創(chuàng)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tǒng)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tài)。工業(yè)化初期,隨著產業(yè)革命和生產力發(fā)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之初,應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斗爭,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齊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所以,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tài)來研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超多新狀況、新問題涌現(xiàn)出來,社會勞動出現(xiàn)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墒?,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于都不直接創(chuàng)造物質產品,都不創(chuàng)造價值。這一原創(chuàng)含義,與現(xiàn)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