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白話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資治通鑒》的宗旨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借古鑒今。觀后第一感覺到司馬遷著作該書時的嚴謹和認真,此書從發(fā)凡起。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白話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白話資治通鑒讀書心得篇1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jù)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zhàn)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xù)挑戰(zhàn)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jīng)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 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白話資治通鑒讀書心得篇2
柏楊版的《白話資治通鑒》是個好東西,雖然據(jù)說柏楊是個臺獨分子,雖然他執(zhí)拗地非要把堯舜叫做“尹放勛先生”“姚重華先生”,但如其本人所說,現(xiàn)代的青年的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古文修為來讀拗口的通鑒。讀史可以以史為鑒,可以增強古文文學修養(yǎng),也可以像讀故事一樣只是為了好玩,只要不是為了增強古文修養(yǎng),不去讀原本而只是從白話版通鑒讀起,大概是性價比比較高的事情。非要講究讀史書原本才算讀史,無非是為了增強少數(shù)專業(yè)人士的優(yōu)越感罷了。
但即使是白話版的資治通鑒,也未免太厚太長。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一共72本,我從第一本開始讀,讀到第七本,已經(jīng)開始覺得讀不下去了,因為前面的內容開始遺忘,往往有“接不上頭”的感覺,這可能也是看大部頭著作的常見痛苦吧。無奈,打算邊看邊寫筆記,以加深印象。既然是筆記,肯定是見識淺薄謬誤極多,無非自娛自樂而已。
既然是自娛自樂,當然最好有自己的方式。我的方式是把書上記載的歷史,分割成以10~20年為區(qū)間的時代,命名為某人的時代,并對時代中主要人物進行評分。評分采用四維制:
A.當世功業(yè);
主要指此人有生之年在國家統(tǒng)一、開疆拓土、促進民生、宏揚文化方面的貢獻;最高分不得超過200。
B.后世影響;
主要指此人身后,其開創(chuàng)的局面對后人的影響,側重疆域、制度、文化上的影響;最高分不得超過200.
C.技能;
指人的個人才華,包括軍事、內政、戰(zhàn)略、文學、科技等等。最高分不得超過50.
D.私德
指人的個人品德。最高分不超過50.
影響指數(shù)=A+B+C+D
存在指數(shù)=(A²+B²+C²+D²)^1/2
白話資治通鑒讀書心得篇3
在大學時,有一次聽舍友侃:話說年輕時代的毛澤東和蔣介石人生中第一次相遇,在黃浦軍校。當時,兩大歷史人物擦肩而過,相互間匆匆一瞥,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兩人手中都拿著一本《資治通鑒》……當然,這是子虛烏有的杜撰,大家也權當笑話。不過據(jù)說,這部300多萬字的書毛澤東讀了17遍,他的床頭總放著一部《資治通鑒》,這部書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閱讀的印跡,有不少頁都用透明膠貼住。我想我雖然成不了毛澤東,但可以向偉人學習不是。咱不求三天學習趕得上劉少奇,但可以天天向上不是。懷著崇敬的心情,我讀完了這本書。
翻開厚重的歷史,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呈現(xiàn)在眼前?!顿Y治通鑒》著重政治、軍事對經(jīng)濟、文化其他方面也略有涉及。全書以年代為經(jīng)國家為緯,依次敘述中國古代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時,運用追敘、插敘等多種筆法,交待人物的身世經(jīng)歷,說明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tǒng)而清晰的印象。全文行文流暢、體制嚴謹、渾然一體。從公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公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tǒng)一王朝和戰(zhàn)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資治通鑒》的宗旨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借古鑒今。觀后第一感覺到司馬遷著作該書時的嚴謹和認真,此書從發(fā)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就像比如《三國志》之與《三國演義》、《水滸傳》之與《蕩寇志》除了文學上所必需的夸張,也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不同的歷史。而本書中,對爭議的史料作者旁征博引,對史實進行驗證推理,讓人不禁感嘆作者治學的嚴謹,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shù)百種。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更加客觀地了解歷史。
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tǒng)一修辭,故文字優(yōu)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從《資治通鑒》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語言運用極其簡練,通俗易懂、脈絡分明。描寫各種場景,尤其是戰(zhàn)爭方面的題材的文章,司馬遷總是將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讓讀者能夠了然于心,并且每篇文章的結尾處通常都會給出自己的點評,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論上去給統(tǒng)治者隱喻的勸諫,這也許是仕途失意后的司馬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真實寫照。此外,作者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不僅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也算是人類向科學和文明發(fā)展的覺醒者。他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全書耗時19年,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
歷史不會重復,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當你認真地、充滿興趣地去學習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法會與眾不同,看問題會比別人透徹、清楚,這就是歷史給你的智慧。一個國家,歷史是經(jīng)驗、教訓、明鑒、秉承,是過去的沉積,未來的向導;一個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你融今貫通、懲前毖后,是學習的源泉,進步的信心。我國的“一國兩制”國策就是鄧小平同志借鑒
南北朝時期遼采取的蕃漢分制政策還有我們的“親民”——溫家寶,他就是喜愛歷史,熟讀史書的典范,的案頭經(jīng)常擺放著《沉思錄》,《史記》等史書。每年的兩會上他都要答記者問,他回答時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古今中外的詩詞古賦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溫那極具個性的語言,不僅是“坦誠睿智,情動云天”的典范,也體現(xiàn)了溫知識的淵博,文辭的精美和立意的深刻。這無不得益于他喜讀史書,以史為鑒的好習慣,由此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他心憂天下的政治情懷,感受到了一位親民的所思所憂。
近期,我又重溫了《資治通鑒》。細細研讀,讓對自己的公務員生涯也有了新的認識。首先是樹立了群眾思想。這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不謀而合。國以民為本,人民群眾不僅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更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加強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經(jīng)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到群眾需要的地方去問寒問暖,到群眾困難的地方去排憂解難,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理順情緒,到出現(xiàn)新情況新變化的地方去經(jīng)驗,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打開局面,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利益,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以群眾的滿意為最高奮斗目標。還要通過示范引導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要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過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響群眾、示范群眾、教育群眾。
其次,“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現(xiàn)代社會對公務員的能力與道德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因為現(xiàn)代政府已從過去的官府、衙門,轉變?yōu)榉招汀⒎ㄖ涡驼?由過去的管理者到服務者轉變。我們的形象不僅代表個人行為更是一個政府形
象,所以對內要嚴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對外要居安思危、常懷慮己之心。從前秦執(zhí)法不避權貴的王猛、“執(zhí)法一心,不敢惜死”時隋文帝時的趙綽、北宋的包拯,他們身上看到閃閃發(fā)光的優(yōu)點,也要從歷史的反面人物中汲取教訓以自警。
培根曾說過“讀史可使人明智”,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世,我們都必須以史為鑒。讀史不但可以增長知識、吸取教訓,從中繼承前人的智慧和閱歷,還能使人眼光高遠、視野開闊、明智通達,實乃善莫大焉。我想這就是一本好書的精妙之處吧,不僅給人客觀地展現(xiàn)一段故事,細細品鑒,還會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所以我也比較推崇這本《資治通鑒》。
置身于縱橫交錯的歷史長河中,不僅讓人品位歷史更迭的興衰成敗,更是有立于風云際會之顛的感覺。閑暇之余,靜心品讀,大有“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yè)一壺茶”的淡然……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5.資治通鑒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