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感悟
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并使用這些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后感,歡迎閱讀。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每當輔導兒子想發(fā)火時,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護犢子的一句話:”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學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兒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從教20 余載,從來沒有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苦惱過,教學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無論學生怎樣,我都有一個原諒的心態(tài),可是教育自己的兒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思考之余我明白:我總把兒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覺得我疼你、愛你,所以怎么樣對你都是應該的,都是愛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這樣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沒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來教兒子學習時的暴躁與不容忍。是啊! 爺爺看似在護孫子,但也道出了一個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誰的輔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你的尊重、承認與鼓勵。于是,什么時候想發(fā)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話,讓自己來個深呼吸平靜一下,久而久之, 我 竟能發(fā)現兒子以前從沒有被發(fā)現的優(yōu)點,無形之中就有了對他的表揚,就這樣,輔導的效果也逐漸見成效了。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對于大人,還是對于孩子來說,一句惡毒的語言,將你的魅力立減到0 分,哪怕你以后說了一百句的好話,也無法增強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語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時候被我們忽視,甚至意識不到語言給別人的人生帶來的破壞和摧毀的力量,尤其是你最親最近的人,當你后悔的時候,你用”我瘋了、我真的糊涂了“來表示的時候,就為時已晚。傷害一旦有了,人與人的縫隙和鴻溝就存在了,無法彌補。
對于我們的孩子,或許你用父母的權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說明你的地位,但其實,你知道嗎?孩子以后為何會反叛你,不相信,或許那一刻,他對你不信任了。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他無法做到自己是個完美的成年人表現,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每天除了看書,不玩游戲。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誰誰,每天學習到深夜,一早起來讀書預習,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嗎?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有讓他難堪的語言,也不能對他過分的嚴厲和斥責,我們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歡聽領導說你這樣不對,你那樣做的也不好,還是喜歡聽他說:或許,你這么做就會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會做的更好一些。愉悅的語言,會讓心情飛揚一周。而不悅的斥責,則會讓你每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對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嗎?我們成人都無法逾越的坎兒,讓一個孩子去承擔,是不是有點太殘忍了點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強調的就是這樣幾點: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極的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哭了,我們或許會認為:大驚小怪,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時候,我會對孩子說:寶貝,別哭,男生不要掉眼淚,譬如爸爸?;蛘哒f:我不喜歡哭泣的男生?;蛟S孩子會立馬擦掉自己的眼淚,而實際上我還是看到了他緊縮的眉頭,他的心結其實還沒有完全化解掉
。這樣擁抱或者一些身體語言 ,其實會更讓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為不小心將牛奶灑掉了,你不是斥責他,而是走過來抱走他,去沖洗身體的奶漬,然后告訴他,咱們一起去用紙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會一聲不響的擦掉眼淚,然后搶著跟你去擦牛奶斑點。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以為怪,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蛘呖偸且阅赣H的名義,去指導這個或者指導那個,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門或者其他。我們就會大聲的說到:你怎么不長眼睛呢?門不動怎么會撞到你呢?這樣孩子就會哭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如果這時的你,走過去,摸摸他的額頭,問道:很痛嗎?他說出很痛很痛,我們想他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會明白一些。就像人們常說:衣服破舊者,觀者重在衣;衣服潔凈者,賞者重在人。在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中,如果我們注重的是孩子的魯莽行為,而不是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上,那么我們所說的話,則不是從同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兒,
而從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學家,我們的責任在于保護他們,而不是剖析他們。
二:關心在于質而不是量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的悶悶不樂,我們想,或許他自己會理解的,所以不會多管閑事,生怕一個詢問會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時候,也會是看著笑話的態(tài)度去詢問:呵,今天被老師批評啦?這時孩子會自動避你三尺,遠離你這個隔岸觀火的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會跟你說了。你則轉而會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時候可呱呱的跟我說個不停。其實,不經意間,是我們把孩子的心遠離我們的世界
。碰到放學回來不高興的兒子,你或許可以走過去,幫助他拿下書包,然后說出的情緒:我感覺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如果這個時候兒子不愿意跟你說,因為他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或者理虧,或者丟人。你不要刨根問底,在他后面緊追不舍。我想過了一會兒,孩子會走過來,對你說:媽媽,我想有話對你說。此時的你,一定要停下來手中所有的事兒,因為這是你的關注和尊重。靜靜的聽完,你只需要說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兒,但這不是丟人。我想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例,只需要說一句話,無需連篇累牘,也無需刨根問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關心一些就足夠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的手給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們一起去看、去聽、去說話。因為我知道,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彼此的寬容、尊重和諒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篇六:《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杜宗云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姆?G ?吉諾特,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y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后指導教授。這是一本讓很多家長看后很吃驚的書,我在看完前言時就擔心自己平時的一些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會不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書中說道:”我們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會做出傷害孩子的反應。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愛孩子的、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會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孩子,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說教。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他們發(fā)現自己說出來的話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對他們說過的,發(fā)現他們正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在溝通中發(fā)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
是的,可能很少有父母在責備孩子之前,仔細想過自己說的話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傷害,相反很多家長只是圖自己的一時之氣,噼里啪啦給孩子劈頭蓋臉一頓訓。訓完自己感覺輕松了,可是孩子有多痛苦,很少有人在關注了。其實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老師,我們面對的都是一群可愛的孩子,我們在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時,都應該要仔細揣摩一下孩子的心理及承受能力,什么樣的回答對孩子的心靈帶來陽光。
怎樣改善和孩子的溝通呢?這樣一個例子讓我深思:
如果我們想改善和孩子的溝通,該從何處開始呢?可以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反應。這些語言,我們都是知道的。我們聽到父母在跟客人和陌生人交談時就是使用那樣的語言。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為進行批評。
我們對一個忘了帶走雨傘的客人會說什么?你會不會追上去說:”你怎么回事?每次來我家都要拉下什么東西,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你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樣?她來我家時,總是很守規(guī)矩,你都四十四歲了!就不能長點記性嗎?我不是跟在你后面撿東西的奴仆!我敢打賭,如果你的頭不是長在肩膀上,你會把頭都弄丟的!“我們不會對客人這樣說話,我們會說:”這是你的傘,艾麗絲。“也不會再加上一句:”你總是不注意。“
恐怕沒有多少家長會用這樣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如果我們都能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孩子的話,孩子的反應肯定會很快樂,而且很樂意接受我們的意見的。這比起大發(fā)雷霆效果好多了,還會給孩子很愉悅的感受。
那么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呢?
第一、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的語言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么相處?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家庭氛圍應該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但是一旦到實際的生活中我們的言語就表現出了專制和不平等,如”大人講話,小孩別插嘴,到一邊去;或者“你的作業(yè)寫完沒有?都九點了,你還不去練鋼琴?”等等這類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的語言與行動表現,每一天大多數家庭里家長和孩子間都會出現叫嚷、爭辯、甚至是吵鬧、矛盾、沖突等。出現這些不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缺乏語言智慧,所以在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的語言是非常的重要的。
第二、大人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在書中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一個八歲的孩子,一天回家吃午飯時生氣的說:“我不要回學校了。”她媽媽沒有跟她陳詞濫調地講,小孩子一定要上學,怎么不應該發(fā)脾氣,而是理解的說:“你看上去很煩,能告訴我怎么了嗎?”,“老師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題,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媽媽說:“沒有得到你的允許嗎?怪不得你這么生氣呢!”這位媽媽沒有發(fā)表任何評論,也沒有提出任何疑問,她知道想幫助女兒消除怒氣,就必須帶著理解和同情跟她說話。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行為。糾正他們的行為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例如:那一定非常尷尬,那一定你很生氣,那個時候你一定很恨老師吧,那一定很傷你的心……
第三、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作為教師和父母,我們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fā)怒時,我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們大喊大叫。所以,我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序,可以在爆發(fā)前有系統(tǒng)地減輕緊張情緒。從這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我們也不妨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系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并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
第四、大人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父母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于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fā)孩子的抵觸情緒。父母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最后,作為父母還要學會傾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是不需要用嘴去說,而是要用耳、用心去聽??梢哉f,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有時我們作父母的,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讓我們每一個作父母的都來試著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里我們盡量的少說,多聽。那么我們就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
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為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yǎng)。我們要承認努力、表達感激,但是我們不能評價孩子,不能給他們定性。所以,讓我們改變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 多么溫馨的一句話啊!這里面從充滿著寬容、信任和愛。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怎樣讓孩子信任我們,怎樣讓孩子主動把自己成長的手放與我們心間。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撰寫的,他在成為心理學家之前,是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這本書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后一部。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處于教育工作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識。此書告訴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樣獲得這種有效的技巧呢?帶著此問題我快速的閱讀著。
在引言中有這么一句話“有一件事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我對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讓我想起兒時的自己,因為喜歡一個老師,所以愛上她的課堂。即使老師無意講錯了一個地方,我也會滿心歡喜的原諒她。在她的課堂上我全神貫注的聽講,在她布置的習題中我次次全對,本科成績更是遙遙領先。數年后,我也成為了現在的老師,這一職責我也深深的記得,并認真的執(zhí)行著,我努力讓班里每個孩子愛上我,也能像小時候的我愛上我所教學的這一科。我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不同的教學手法等等使這群孩子們愛上課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課堂上總能看到孩子們面帶微笑的聽課,在課堂上孩子們總感覺時間過得那么的快。由此可見,“這個學習的情感氛圍”是多么的重要啊!
本書共十二章來講述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所應用的技巧,其中我對《最佳狀態(tài)的老師》和《家庭作業(yè)》這兩章印象最深。
《最佳狀態(tài)的老師》:本章用實例說明了最佳狀態(tài)的老師所具有的技巧。“一張安慰的便條” —— 文中記錄的是一個 9 歲孩子對發(fā)到最后一本書引起自己的不滿,把自己最后得到書歸結為自己姓氏是 z ,于是恨自己的姓、恨學校、恨所有的人。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樣來處理這樣事情呢?我也許會單獨找他談話,告訴他并不是因為他的姓的原因,每個人都可能會最后拿這本書,還有講一些道理給他聽。而書中的孩子老師不是這樣做的,她給孩子寫了一張充滿溫暖的一張便條“親愛的保羅: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傷心。你熱切地等待著自己的新書,但是,突然 —— 真讓人失望。每個人都拿到了書,除了你。我要親自去看看,讓你得到你的新書。 你的真誠的老師”這張便條的內容讓我想到看過的另一本書《怎樣與孩子溝通》,里面也講述過類似的內容,就是當孩子遇到沮喪傷心的事情時,先要幫孩子承認接受他的一切,讓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視,感到你的愛,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記得有一次六一兒童節(jié)學部里選節(jié)目,我們班幾個愛跳舞的孩子們非常積極,打三月份就開始學節(jié)目、練節(jié)目,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就連他們最喜歡的體育課,也會向老師請假加班加點的練習。因為一心想著一定要被選入這一夢想,使他們如此堅持,如此執(zhí)著!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結果令孩子們抱頭痛苦起來??吹竭@場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們攬入懷中,就像保護受傷的孩子一樣。當時我什么話都沒有說,任他們在我懷中哭泣。之后,我給他們寫了一封信“親愛的孩子們:老師知道你們很傷心。對自己的節(jié)目真心的付出了,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突然失望了,別班的節(jié)目選中,我們的落選了。而你們的節(jié)目在老師心中是最棒的!在同學們的眼里是最棒的!”在孩子們平靜下來時,看到這些話語,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師的友善和愛的情況下我也慢聲細語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別人的優(yōu)點。孩子們有了這一經歷和鼓勵,沒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節(jié)目,照樣精心的去準備!但心態(tài)不一樣了:重在參與,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讀到《家庭作業(yè)》這一章時讓我想到那些總不能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yè)孩子的名字。家庭作業(yè)一般是老師針對白天所講的課布置的運用、鞏固的習題,但班里總有幾個孩子完不成,作為班主任經常有任課老師向我反映此問題。文章中講到“尊重孩子的自主”:當父母過于熱心的參與孩子的家庭作業(yè),孩子可能就會反叛。如果嘮叨和檢查作業(yè)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權,不及格就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象征。還真是,每每完不成作業(yè)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家長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寫作業(yè)的,原來原因在于此啊,回頭一定要和這部分家長好好交流,告訴他們“家庭作業(yè)對于孩子來說,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樣,都是一種個人的責任”,還要和家長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媽媽不要為作業(yè)而爭吵,威脅。要給孩子提供選擇,比如“你可以放學后馬上做作業(yè),也可以在晚飯后、看電視前寫作業(yè)。你自己決定” 我把自己讀到的這些經驗與做作業(yè)拖拉的孩子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結果我們班的翔同學從以前做家庭作業(yè)需要 3 、 4 個小時,到 1 個小時即可完成的很好!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這一章還有一個小故事我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記做家庭作業(yè)了,孩子要媽媽給他編一個借口,媽媽拒絕了,而是建議孩子把真相寫下來,并且簽上媽媽的名字。目的讓老師明白,作為家長會理解人有時候會忘記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條,滿意的上學了,這位媽媽明白:在危機發(fā)生的時候,做好給予幫助,而不是說教。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兒子,有一次周末作業(yè)他忘記了一項,我很生氣,嚴厲的批評了他,并且一生氣,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帶著一顆忐忑的心去上學了,跟老師溝通,才知道,他對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原因自己撒謊了,說是因為自己感冒了沒有做。如果,我早讀到此書,就不會發(fā)生如此的事情了。靜下心來反思自己,是自己錯誤的方法導致不知所措的兒子為了避免老師的批評而撒謊了。事后,我找兒子談了心,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然后保證以后不會這樣去做,兒子看到我誠懇的態(tài)度,他也對自撒謊的表示悔恨,要徹底改掉。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