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革命的讀書心得體會
有關革命的讀書心得體會
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史是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各個時期革命精神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過程和規(guī)律的一門系統(tǒng)的學科,是中共黨史的重要組織部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關于革命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革命的讀書心得體會一: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的呢喃。
——題記
喜歡這樣一個午后,把自己放在閣樓里,手捧一本早已泛黃的書,品一盞茗茶,任陽光鋪灑在臉上,親吻我的額頭、鼻尖、甚至是嘴唇。徹底忘記了時間,只是隨著那書的紅色,純粹的紅色,漸漸地陶醉在夢中。
“人們垂著頭,默哀著。莊嚴的歌聲,漸漸在人叢中升起… …勝利的花朵,在烈士的血泊中蓬勃開放… …
她漸漸地又仿佛看見了霧海之外,有無數(shù)紅旗在廣闊的原野上招展,每一眼望不盡的是武裝的農(nóng)民,正出沒在群山之間。
人生自古誰無死?可是一個人的生命和無產(chǎn)階級永葆青春的革命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那是無上的光榮!”
一本《紅巖》,沉甸甸。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里不屈不撓的斗爭經(jīng)歷,贊揚了內憂外患時堅忍不拔的愛國情操,道盡了中華歷史中亙古不變的永恒佳話。作為一名生長在華夏大地上的中華兒女,一名未經(jīng)歷風霜雪雨卻享受著幸福的華夏子孫,一名感動著、崇拜著、銘記著、并傳承著的歷史接班人,我為擁有這樣一個祖國,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細細品讀著,感動品味著,幸福珍惜著。
《紅巖》主要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基本情節(jié)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內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的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城市的地下斗爭。兒時就聽說過江姐、許云峰、小蘿卜頭等革命英雄,對其更是充滿了敬佩與愛戴。然而,如今細細品讀它,了解了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地體會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革命,是困難的,是要流血犧牲的。而這些人,用他們的身軀、他們的血肉、他們的靈魂,拯救了每一名華夏子孫。不,不僅僅是這樣,還有全世界支持正義的人們。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那從白色恐怖中傳出的低唱,驚天地,泣鬼神,伴著鏗鏘有力的聲音,他們將死亡看做鳳凰涅槃,他們的血是純粹的紅,他們的身軀如巖石般堅硬。難以忘懷的是他們與窮途末路的反動派們進行的殊死搏斗。折服于江姐堅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爭精神;感動于許云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震撼于韓子棟忍辱負重,堅定不移的愛國情操。更為那渣滓洞難友團結奮斗,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的故事,熱淚盈眶。
吊打、竹筷子夾手指、豬毛穿乳頭、灌辣椒水… …這些都算的了什么,還不是寫下了“噩耗傳來入禁宮,悲傷切齒眾心同。文山大節(jié)垂青史,葉挺孤忠有古風。十次苦刑猶罵賊,從容就義氣如虹。臨??犊吒枞眨瑺幎糜⑿廴f巷空。”戰(zhàn)爭的勝利下,有他們寫下的光輝樂章,伴著那旋律,他們的精神被我們銘記,亙古不變,綿綿不息。、
也許,一本《紅巖》只能將過去的點滴記憶,然后隨著時間的流逝,大腦中的故事記憶漸漸被剝奪著。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銘記歷史,去傳承先輩們用鮮血祭奠的精神,去感恩那來之不易的幸福。
不習慣于一個人夏日午后的寂寞,捧盞茶思量過往。紅巖精神不朽,革命火種不滅。也許你不懂紅巖精神是什么,它是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志士在風雨如磐的斗爭歲月中形成的“愛國、奮斗、團結、奉獻”的革命精神。紅巖精神讓我們學會了做人,做真正的人,做真正的中國人。任何時代都需要有精神力量給予我們以鼓舞,“非典”、“甲流”、地震、海嘯… …病魔災難面前的我們是脆弱的,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悠悠歷史長河中,每一個生命的平凡和渺小。然而,當我們義無反顧的將身體內每一個細胞、每一滴血液都投入到我們愛著的人們、愛著的事業(yè)、愛著的國家的時候,就會爆發(fā)出巨大的力量。是它,指引著我們在內憂外患的戰(zhàn)爭路上走向光明;是它,帶領著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建設路上走向勝利;是它,激勵著我們在幸福和諧的發(fā)展路上走向輝煌。
聽,那是北國邊疆萬里長城之上飄散著的五千年低吟古調;看,那是華夏大地遼闊中原之中承載著的五千年誰主沉浮;品,那是天涯海角蔚藍浩海之底積淀著的五千年悠悠歷史。
一陣涼風吹過臉頰,驚醒了紅色的夢,那感動和震撼的瞬間,一下子,凝結成了記憶的永恒。
有關革命的讀書心得體會二:
1911年發(fā)生的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經(jīng)100周年了。回首這一百年間中國所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禁感慨辛亥革命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辛亥革命給了國人一個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度,雖然沒法向魔棒一樣,給中國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但是卻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紀元。
辛亥革命的發(fā)生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革命黨人以及社會多個階層的浴血奮斗;二是滿清貴族的墨守成規(guī),不思進取。這正好印證了奮斗與變革的重要性。
以前在歷史課上講到辛亥革命總是說是革命黨人組織和發(fā)動的,其實這場革命的發(fā)生與多個社會階層都有密切的關系,是各個階層共同努力的結果。首先,學生可謂是這場大革命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辛亥革命期間,中國的學堂,扮演了一個相當特別的角色。由于學堂是新式教育,教的是新東西,教材要引進,教師也得用留學生,所以,就給了革命黨人以可乘之機,他們在這宣傳新思想和革命的理念。于是,很多地方的學堂,就成了革命黨人集中的地方,機緣湊巧,甚至可能成了革命黨人的活動據(jù)點。其次,各地的幫會在革命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幫會不像革命黨人那樣具有明確的革命態(tài)度,但是他們的起哄卻給革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正是各個階層的積極推動,才有了革命的進行。
溫順,平和,禮數(shù)還大的八旗子弟。親手惹下大禍,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覆滅,連掙扎的心思都沒有,他們的軟弱無能也是革命發(fā)生一大原因。在晚清時期,真實的八旗子弟,真的是沒用。任何一群人,無論當初如何生猛,如將他們放在那里,管吃管喝管住管花錢,什么都不讓做,一放放了兩百多年,結果會怎樣?打江山坐江山的蠻理,落在這么個民族上頭,讓滿人過足了癮,癮大了,八旗兵也就廢了。晚清末期,滿人中不是沒有明智者想做晚回的努力,也不是沒試試努力一下,但是江山坐久了,身子和腦子都麻木了,就是明知道等下去是死路一條,大家還就是等。等到了那一天,也是束手待斃,連掙扎一下的勇氣都沒有??磥恚?。不能坐的太悠閑,太舒服,太不思變革,—太舒服,不改變人也就廢了。
從這本書對辛亥革命的分析可以看到奮斗與變革的重要性。在當下,我們經(jīng)常說要與時俱進,其實就是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改進,不能墨守成規(guī)。只有始終堅持奮斗與變革,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有關革命的讀書心得體會三: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反復揣摩和推敲文章的題目,想來想去,感覺“鞭笞”這兩個字用的最好,因為它最能概括我現(xiàn)在的感受以及我對《恥辱者手記》這本書的印象。我們姑且不說封面顏色如何使人產(chǎn)生壓抑感,正如我的一位同學說“封面的顏色就使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畏懼感”,更不用說里面發(fā)人深省的文字,單說說書名——恥辱者手記,我就覺得夠使人思考上一陣子了。至于封面的顏色,我覺得這正是出版商的成功之處,封面的顏色正符合書的名字以及里面能鞭笞心靈的文字,給讀者以視覺上的沖擊,換句話說就是吸引讀者的眼球,但這些都不是我要表達的內容,我要表達的是灰黑色外表下發(fā)人深思的文字以及沖撞心靈的感受。
捧起書,放在掌心,翻開扉頁的那一刻,我似乎嗅到血的味道,是文字刺傷心靈流出來的血,紅色的液體順著胸口一滴一滴的流出來,引人深思。
我看過柏楊《丑陋的中國人》,讀過龍應臺的《野火集》,品味過余杰的《火與冰》,但是哪一本看后寫出的文字都沒有《恥辱者手記》多,哪一本看過后也沒有這本刺痛了我的心靈。哪一本也沒有這本使我長久的站在窗邊,任夕陽慢慢的“滑下”臉龐,直到最后一抹陽光被黑夜所吞噬,看著一點一點淹沒在晚霞間的夕陽,我的心有種莫名的沖動,仿佛感受到了摩羅內心的呼喊,感受到了這位“精神界”戰(zhàn)士良苦用心,仿佛遠去的夕陽就是他那孤獨的背影??墒牵皖^的那一瞬間,我更感受到了摩羅的聰明,他不像柏楊那樣“激動”在演講臺上大批中國人丑惡的“嘴臉”和內心的“狂欲”,他也不像龍應臺那樣“萌動”,一針見血的刺向臺灣的時政與社會,他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鞭笞自己心靈的丑惡,一點點挖掘靈魂深處的罪惡,以恥辱者的口吻揭露與抨擊社會的丑惡以及人類最陰暗的一面,他喜歡用自己的行動,一點點剝去自身的“表皮”,割去“贅肉”,敲開“骨頭”,洞穿浸入骨髓的污垢,以血淋淋的軀體給世人看。
《恥辱者手記》這本書就是摩羅思想的真實流露,全書的寫作風格亦如書名那樣犀利、尖刻。捧起書的那一刻,終不忍再放下了,我喜歡他激揚的文字,欣賞他跳躍的思想,贊嘆他感情的真實,佩服他直率的作風。有的書我只看幾頁就束之高閣了,一是不值得讀,二是浪費時間。因為我不喜歡帶著“面具”的寫手,這樣的寫手寫出的文字如“太空垃圾”,不但沒用,有時還能撞毀正常軌道上的“思想著的衛(wèi)星”,正如余杰在《火與冰》開頭寫道“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所以我每次提起筆時,不禁心驚膽戰(zhàn)。”可是某些“大家”、“寫手”在提起筆時,卻那樣的坦然,那樣的安心,猶如“打字機”一樣任文字一頁頁的流出。
摩羅是寂寞的、是孤獨的,在中山像前有他思索的身影。摩羅是天真的、是歡笑的,在小斤的面前有他滿意的笑臉??赡α_又是痛苦的、又是凄涼的,他沒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他也沒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友情,但他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骨氣,欲用文字驚醒“睡夢中”的世人,欲用文字喚起世人對社會及政治的思考。
在文人中他是喜歡魯迅的,在革命者中他是推崇孫中山的,一個被稱為中國的“狂人”,一個被譽為中國的“基督”。說到這兩個人物,我自己感到羞愧,因為他們中哪一位我都沒有好好“讀懂”過。無論是魯文人的文字還是孫戰(zhàn)士的革命思想,讀到《中國的基督》一節(jié)時,我亦摩羅一樣在質問自己“中山先生究竟哪來的這么大動力和勇氣為中國前進而四處奔走”,為什么在一次次失敗后,仍能重整旗鼓繼續(xù)前進,在彌留之際仍勉勵戰(zhàn)友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后來我得到了答案,得到了中山先生的動力和勇氣來源——四萬萬難民的生存痛苦。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革命先烈啊,以整個中國人民的利益為己任,百折不撓的實踐著這項事業(yè),即便重病在身,仍勇往直前。
摩羅有喜歡的文人,更有厭惡的文人,他不喜歡郭沫若、不喜歡丁玲、不喜歡艾青。這些人在“”到來時“丑態(tài)百出”。說都這,如果你問我,近代史上你喜歡哪個人啊?我也許會說是章太炎先生。最近在看一本《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很有意思,每個字的構成及偏旁都有一定的含義,說實話,我挺喜歡章先生的,喜歡他坐在總統(tǒng)府門前大罵袁世凱的瘋氣,喜歡他給女兒們起怪癖名字的士氣,喜歡他拒絕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不甘位列王國維、梁啟超之后的豪氣。然而世間能有幾個章太炎,再回首,世間已無章太炎。
《恥辱者手記》在讀到大半的時候,我在想摩羅的身世,想他是一個什么模樣的文人。有時候我根據(jù)書中的文字和思想的流露在頭腦里刻畫摩羅的形象,是一個帶著眼鏡長的白凈的書生嗎?我不知道,是一個留著小胡子長著大眼睛一臉嚴肅的“文壇戰(zhàn)士”嗎?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摩羅是這樣的一個人——用血淋淋的文字刺向混沌一片的文壇,刺痛自己的同時又驚醒了世人。
后來在重讀錢理群先生做的序時,我知道一點關于摩羅形象的描寫——“第一次見到摩羅時,我是有些驚異的:這樣的一個文靜的書生,怎么竟然以‘惡魔’自居。”,這就是摩羅的形象,在看到“文靜的書生”這五個字的同時,我又想到一個人——余杰,想必余杰也是這樣的一個書生,不然他怎么會寫出“良人啊,求你快來,如羚羊或小路在香草山上。”這樣優(yōu)美的文字呢。摩羅和余杰這兩“文靜的書生”在文靜的背后卻有著深刻的思想,一旦流露出,如盤古的開天巨斧,在混沌的思想界劈開一條通往思考的陽關大道,亦如春日的一聲驚雷,引發(fā)世人對時事及人生的思考。
《恥辱者手記》讀完了,在寫完這篇文章后,我把這本書整齊的擺放在書架上,挨著它的是余杰《火與冰》,我想讓它們挨在一起,因為這兩位“精神界的戰(zhàn)友”一定有好多話要說,從阿赫瑪托娃的詩到廢名的文學作品,從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到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窗外雨打玻璃的聲音恰似兩人的對話,望著它們我笑了,轉過身,輕輕推開窗戶,一股芬芳的泥土味兒撲鼻而來,看著雨中隨風搖曳的嫩綠色柳條,我意識到春天真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