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假期讀書心得范文
讀書心得是我們讀書過程中產(chǎn)生的體會和感悟,是我們有用的人生財富,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師假期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教師假期讀書心得
暑假里,我們學習了2本書其中我最有感觸地是有關于德育方面的討論,下面作一總結:
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它是一門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規(guī)律的學科。概括的來說作者認為在德育教育的內(nèi)容上,應從少年兒童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fā),使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更加貼近青少年成長和發(fā)展的實際。以孩子的實際行為與感覺為切入點的方式,把看似抽象空洞的道德信條與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學習結合起來,將道德教育真正貼近孩子們的心靈。而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應堅持以養(yǎng)成教育為基本方法,重視對少年兒童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更多地來源于日常生活,來源于他們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親身體驗,他們往往是在實際生活的體驗中,在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基礎上,伴隨著自身的成長而認識到道德價值,樹立起道德觀念。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形成重在體驗,而道德教育重在養(yǎng)成。
那么,怎樣進行德育教育呢?結合作者的看法與我本身的教學經(jīng)驗,我想談談自己的確看法:
一、以理解、尊重為基礎,以愛心為出發(fā)點。
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班級德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必須遵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一分析、處理問題的原則。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待人?;蛟S有些老師認為,小學生犯了錯,只要訓斥幾聲就可以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作為一名老師,即使學生犯了錯誤,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諄諄教導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一味的訓斥,只能促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更不能用挖苦、諷刺傷學生的心。教師對學生的理想尊重,就會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師要從愛心出發(fā)。愛心出發(fā)即是進行教育的前提,做為教師,要關心愛護班級的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是預防生鐵煉不成鋼,是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健康成長,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成材。老師有愛心,學生也能更加愛戴老師,有利加深師生的感情,以使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作用。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作為學生,他的大部份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班級即是學生的一個大家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對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也 起了一定的作用。作為一個教師,要注意對班風的建設,有了良好的班風,可以使學生在外部的影響中的作用是積極向上的。班風好的班級后進生少,就是因為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了后進生的轉化,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德育素質。
反觀目前我國的教育狀況,對照作者提出的教育理念,我的感覺是: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中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
首先,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雖然在內(nèi)容上顧及到了學生的年齡特征,能逐步做到由淺入深,由簡至繁,但是在方法方式上卻忽視了學生品德心理發(fā)展特點。就拿道德規(guī)范或知識學習來說,在兒童道德思維發(fā)展的初期,還未有完善的理性思維,其人際交往活動區(qū)域和與外界有效交流量較小時,直接向兒童傳授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先入為主,排斥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影響,使正確的道德行為在大腦中形成條件反射,也許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當兒童成長到一定年齡,邏輯思維開始發(fā)達,人際交往頻繁,對外界社會交流和了解增多,單純地進行灌輸,容易使他們對所灌輸?shù)膬?nèi)容與外界現(xiàn)實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導致其道德價值觀的混亂,進而則會感到成人社會的虛偽,并對學校的道德教育產(chǎn)生反感??梢哉f,學生中出現(xiàn)對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藥性”與此不無關系??傊?,道德教育不應僅僅在內(nèi)容上,也應該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適應學生的年齡發(fā)展水平。忽視學生心理發(fā)展變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學生一個樣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勞而無功。
其次是忽視了兒童發(fā)展的時代特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特有的心理傾向。對上一代人極為有效的方法,若全盤照搬,對下一代則可能收效甚微。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個階段或時期有效而在另一個階段或另一個時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現(xiàn)象。當今的社會新事物層出不窮,當代的青少年活潑好動、喜歡創(chuàng)新、變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與他們時空距離較遠的內(nèi)容,對他們作用自然十分有限。無論是哪一個年級的學生,如果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較單調和枯燥,缺乏生動性、趣味性和新鮮感,其效益必然遞減。
第三是忽視了道德的內(nèi)化過程,學生的道德認知過于感性化而理性程度不足。對中小學生采取帶有一定強制性的方法來進行道德行為準則的養(yǎng)成教育,對他們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文明規(guī)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思維與情感體驗使之內(nèi)化,他們對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的認識和操作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上,則難以培養(yǎng)其自律品質。因為他律必然是有時空條件限制的,當學生處于失去外部道德規(guī)范制約的環(huán)境中,不少人就可能會有不道德的言行。
第四是存在忽視道德教育形式和本質、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有機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的傾向。在道德教育中,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們只是為了達到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養(yǎng)成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手段。單純的活動不能達到這個目的,活動一定要和必要的事先和事后或進行當中的道德誘導和啟發(fā)密切結合才能產(chǎn)生最大的效益,但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如在開展學雷鋒活動時,有的教師一味要求學生做好事,而忽視了必要的思想引導,沒有幫助學生去正確認識學雷鋒活動的實質。再比如過去的野營拉練,雖然這是一種極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如果以為通過這個形式必然會使學生達到鍛煉意志和培養(yǎng)吃苦耐勞精神的目的,而缺乏明確細致的道德教育目標和啟發(fā)誘導,效果也可能并不顯著。在情感教育中也存在片面性傾向,如僅僅強調了教師這一頭以情感人,卻未能很好地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那一頭的道德情感升華。
第五是忽視學生的潛在能動作用。學生到達一定年齡,自我意識開始發(fā)生質的變化,他們逐步形成自我評價標準,并根據(jù)這些標準逐步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內(nèi)心世界,自我評價逐步成為他們行為的主要調節(jié)器,并開始調節(jié)、控制自我。當然,學生的自我認識、評價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主觀片面性,他們評價別人的品質比較清楚,但評價自己的品質則顯得模糊和軟弱無力,而且他們的自控能力還比較薄弱。如果學校、教師能引導學生從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發(fā)揮他們進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潛力,逐步深入地剖析自己個性品質中的優(yōu)缺點,并設計和調節(jié)自我,加強自制力,就能推動他們的自我道德的發(fā)展和完善。但在我們學校目前的道德教育活動中仍存在由教師布置、組織、安排等包辦代替、從頭管到腳的現(xiàn)象,致使學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不是有嚴懲的依賴性就是有很大的隨意性,而缺乏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制力也得不到發(fā)展和提高。
這些不足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容忽視的。有了問題就必須尋求解決的辦法。否則,我們的教育工作將很難向更高層次進步。我想這也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吧。
我們一定要勤奮鉆研教科研知識,努力探索、積極進取,為我們共同美好的教育之夢而獻計獻策吧!
教師假期讀書心得體會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chuàng)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為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yè)知識,精通本專業(yè)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信息技術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業(yè)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tài)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為營造新課堂氛圍和培養(yǎng)不憲政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埋誠相對,相互扶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團結的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永遠大于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不同行相輕也同樣是一名有效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立足本職,做好工作
愛崗敬業(yè),加強師德修養(yǎng)。由于教師的職業(yè),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yè),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yǎng),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為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為他們今后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系。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關懷。因此,教師要學會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體諒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難處與煩惱;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溝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yè),就要無怨無悔!對教學過程負責。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堅持經(jīng)常學習時事 政治、專業(yè)理論等;要多聽課,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教學藝術;每上一節(jié)課,都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未來負責。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又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缺陷就會影響其它環(huán)節(jié),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教師要立足當今,放眼未來,以苦為樂,甘于寂寞,充當人梯,為家長負責,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千秋大業(yè)負責。對學困生負責。幫助學困生是教學工作的重任,因為一個班級里面總存在學困生。對于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上、情感上應給予特殊的關顧,如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nèi)〉玫狞c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要勇于擯棄舊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銳地了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主動地、迫切地學習新知識,開拓進取,更新觀念,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關于教師假期讀書心得
在生活中教育兒童
讀《教育:讓人成為人》這本書,光是看目錄,就值得我讀半天,對于一個小學教師而言,讀起這些讓全世界都振聾發(fā)聵的大理論家、大教育家的大部頭,猶如看天書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目錄中有三個相同的題目——教育的宗旨,我猜想也許與我的職業(yè)還有些關聯(lián),于是就硬著頭皮讀起來。在讀到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教育中的宗旨》的序言時,談到杜威的兩個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我覺得在今天都很有借鑒意義。
1.教育即“生活”
杜威從社會角度觀察教育,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類與動物的不同就在于人類有教育,而動物沒有。教育的職能就是延續(xù)社會生命,即教育能傳遞人類世代積累的經(jīng)驗,豐富人類經(jīng)驗的內(nèi)容,增強經(jīng)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維系和發(fā)展社會生活。不管正規(guī)教育還是非正規(guī)教育,實際上都在進行經(jīng)驗的改造。由于改造經(jīng)驗必須與生活密切結合,因此杜威簡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生活和經(jīng)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了生活和經(jīng)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
在我們學校,就非常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兒童。在食堂就餐之后,兒童要自己刷盤子,里外都要認真刷,直至刷干凈為止;午睡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鋪,對于小學生來說,雖然有些麻煩,這也不在學業(yè)考試內(nèi)容的要求之內(nèi),但這種從小就培養(yǎng)起來的好習慣能伴隨他的一生。
教育,當它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時,“兒童的人格就會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xiàn)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滿足”。脫離了生活,就會使兒童成為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和天真無邪的快樂。其實,教育從它產(chǎn)生之日起,就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獲得自身的發(fā)展,促進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應該充實人的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強調生活的意義,即教育應該成為改造了的、適應兒童天性的生活,而不是不合乎時代精神的生活,壓抑兒童天性的生活。
杜威十分重視兒童這一環(huán)節(jié),強調發(fā)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愛好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具有強大的潛在動力,教育必須尊重和利用這種動力。兒童是教育的出發(fā)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在這兩點之間形成教育過程。他批評傳統(tǒng)的教育過程強迫兒童死記硬背,填鴨式地灌輸書本知識,這種教育無異于牛不飲水強按頭,是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壓迫。杜威呼吁把兒童從傳統(tǒng)教育中解放出來,提出從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教育,激發(fā)兒童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杜威提出改變教育的重心,宣揚用“兒童中心”取代“教師中心”或“教材中心”,圍繞兒童組織一切教育措施,教師應是兒童生活、生長和經(jīng)驗改造的啟發(fā)者和指導者,徹底改變當時壓制兒童自由和窒息兒童發(fā)展的傳統(tǒng)教育。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長、經(jīng)驗改造的過程,就能使兒童在活用中活學各種知識,因此獲得的知識就能幫助人們適應不斷前進的社會,并能保證人類永遠進步。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型的社會?!痹谒磥恚逃热皇且环N社會生活過程,那么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學校作為一種制度,應該把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tài)。在學校里,必須能夠呈現(xiàn)兒童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如同他們的家庭里、在鄰里間、在運動場所上所經(jīng)歷的過程。這樣,“使得每個學校都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以反映大社會生活的各種類型的作業(yè)進行活動……。當學校能在這樣一個小社會里引導和訓練每個兒童成為社會的成員,用服務的精神薰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導的工具,我們將有一個有價值的、可愛的、和諧的大社會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證。
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認為,一是要求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要求校內(nèi)學習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能有自由的相互影響。這樣,學校就不會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
杜威視教育為生活,把參加現(xiàn)實生活作為媒介,把教師傳授知識的課堂改造為兒童活動的園地和生活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投入活動,在活動中學習,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品德和獲得知識。
★ 教師假期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