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19精選
《愛彌兒》是法國教育家盧梭的名作,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國家,影響巨大。下面學習啦的小編給大家整理可幾篇關于《愛彌兒》讀書心得的范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19精選篇一
《愛彌兒》是法國教育家盧梭的名作,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國家,影響巨大。這本書能夠深深地觸動人的心靈,我把感觸深刻的幾方面寫下來。
教育目的:“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的才能的器官的內(nèi)在的發(fā)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nèi)绾卫眠@種發(fā)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從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jīng)驗,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三種教師培養(yǎng)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p>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薄霸谖覀冎虚g,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p>
怎樣教學生:“應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jīng)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問題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爆F(xiàn)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yè)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后,又面臨就業(yè)的壓力。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yè)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19精選篇二
《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盧梭于l762年發(fā)表的重要著作,該書出版時,曾轟動了整個西歐,影響巨大。這是·一部以小說形式出現(xiàn)的論教育的專著。盧核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要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就務必改造個人。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如何培養(yǎng)新社會(即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新人(擺脫封建影響的人)的教育計劃。盧梭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fā),主張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出發(fā)展的“自然教育”。
盧梭認為,所謂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實際上包括自然環(huán)境對于兒童的影響以及兒童的本性,也就是兒童所具有的遺傳素質(zhì)、身心發(fā)展特點等;第二,“人為的教育”。它包括母親、保姆、教師等教育者對兒童的教育和影響;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圍環(huán)境對兒童的影響。盧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統(tǒng)一性。在他看來,對兒童施加數(shù)育,“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就像三個教師對一個學生進行教育一樣?!耙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石同教育相互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到達他的目標?!痹鯓邮谷N教育協(xié)調(diào)一致呢?盧梭的答案是:“人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務必服從“自然”的發(fā)展。他說:“往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們決定。只萬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八允苋酥涞膬煞N力量。務必服從那種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領導?!币虼?,盧梭主張務必依照兒堂“自然”的發(fā)展秩序,以兒童的內(nèi)在自然為依據(jù),透過恰當?shù)慕逃J箖和纳硇牡靡皂樌陌l(fā)展,這就是盧梭自然教育的要義。
在《愛彌兒》中,盧梭關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體?,F(xiàn)為以下幾個觀點。一、兒童天性善良完美的觀點盧梭是—位性善論者。他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出自造物主2于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坎坷了。’在他看來,人性的最初沖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么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說出它是怎樣和從什么地方進入A心的?!北R梭堅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忠的,基于這個觀點,盧枝提出,教育的任務就應使人“回到自然”。棄惡揚善,恢復其天性。他認為,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手段使JL童避力: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的不良影響,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發(fā)展,培養(yǎng)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張,耍在社會之外,遠離人類文R6,在兒童靈魂的周圍“筑起一”道圍墻”,在自然的環(huán)飽中,向他們進更至應自然發(fā)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使兒童萌發(fā)那與生俱來的善性,開使具躁于完善。
二、兒童的發(fā)展有必須順序階段的觀點
廣梭認為兒童發(fā)展的自然進程是有順序的,他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墅兒童的發(fā)展階段劃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個階段,空壬同的階段,兒童發(fā)展有不同的特點,教育應適應與遵循兒童發(fā)展予自然順序。幼兒期(出生到兩歲)是兒童發(fā)展的第一階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體育。兒童期(三歲到十二歲)為第二階段,盧梭認為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觀念,沒有真正的思維和決定,只有感覺印象,所以這個時期應主要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歲)為第三階段,盧核認為這是人類一生中潛力最強的時期,智能教育和勞動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教育資料。青年期(1‘六到二十歲)為第四階段,盧棱認為這是情欲的發(fā)動期,道德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資料。三、注重實物教學和活動教學的觀點盧棱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把感覺經(jīng)驗視為發(fā)展理性的憑借,在知識教育上極為注重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為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好處和觀念。他認為: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物。他明確提出:“以世界為唯一曲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他響亮地提出這樣一個口號:“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啤在強調(diào)教學直觀性的同時,盧梭
還很重視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如在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時應給兒童帶給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透過感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模、怎樣去看和怎樣去聽。在選取學習的資料時,盧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實用性,他提出:”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于我們天然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制于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nèi)で蟮闹R”、“問題不在于他學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因而盧梭反對死讀書,提倡在現(xiàn)實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規(guī)律,透過活動和實踐來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四、反對體罰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觀點封建社會對兒童做錯的事或犯下的錯誤往往采取懲罰的方法來恐嚇、威脅兒童。盧校對這種懲罰的方法很不滿,認為違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為:“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則,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冒失的行為,則我們“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些無形的障礙或受到有他們行為本身產(chǎn)生的懲罰,就能夠加以制止;這些懲罰,他是隨時都記得的,所以,無需你禁止,也能預防他頑皮搗亂”。例如當兒童打破他房間的宙子時,我們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即或他傷風也不怕,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fā)瘋,使他從行
為自身產(chǎn)生的懲罰中得到教訓。最后,當他不理解教訓,繼續(xù)去打破窗子時,我們就干脆把他關在一間沒有宙子的黑房間里,直到他在那里感到心煩,并能記取這個教訓后才向他訂約,以保證不再打破畝子為條件,恢復他的自由。盧梭認為這樣做,并不是對兒童的懲罰,而是他的過失的“自然后果”。
盧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好處,直至此刻,盧梭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第一次把教育的對象即兒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與盧檢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看了《愛彌兒》后說“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nèi)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guī)律,盧梭則發(fā)現(xiàn)了人的內(nèi)在本性”。盧棱為兒童在教育過程中應有的地位而大聲疾呼,教育應以兒童的生理、心理為依據(jù),以兒童的本能、需要、潛力、愛好為基礎,幫忙兒童發(fā)展其本能和各種器官,透過他自己的活動,使他的身體和心靈能夠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長過程而得到發(fā)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后果”法則也是抓住了兒童喜歡嘗試、冒險、好動的心理特征,讓兒童在實踐中嘗試,在結果中獲得知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打破了千年因襲的教育陳規(guī)陋習,把兒童從一個理解塑造的動物,變成了一個主動理解教育的活潑的人。盧橙設想在他門下出去的兒童,天性能夠得到自由充分的發(fā)展,能夠在活動中,在生活中得到經(jīng)驗和知識,感官得到緞煉fL\靈得到培養(yǎng),決定力亦日益得到加強,并贏得自己幸福的童年。20世紀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本主義與教育》中,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人性的
理論,他提出的“兒童中心”、“做中學”、“教育即社會”、“學校即生活”等教育主張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再發(fā)展。瑞土心理學家庭亞杰也稱贊盧搜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慶亞杰的研究實質(zhì)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素質(zhì)教育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在呼吁尊重兒童,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反對以書本為中心,提倡教學要聯(lián)系生活,等等。從某種角度看,也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回歸??傊?,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無論從教育思想史的角度,還是從教育實踐的影響來看,不僅僅僅給予他同時代的人們,而且更重要的是給后代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際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先驅(qū)者一樣,沒有能夠超3B付t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盡管他的教育思想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他不懂得教育總是受必須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所制約,在階級社會里,教育總是有階級性的,不可能存在一種完全脫離社會的純自然教育,他把教育過程劃分為自然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雖然其目的在于防范或抵抗社會的不良影響,但這種劃分是很不科學的。盧梭把兒童的天性過
分理想化,斷言兒童凡是來自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經(jīng)人手就變壞了,這種結論未免片面化。另外,在教學資料k,盧梭由于強調(diào)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識,過分重視生活經(jīng)驗的價值,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兒童掌握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其結果只能讓兒童掌握一些零零星星、支離破碎的常識。
總之,讀《愛彌兒》,看盧校的自然教育思想,我們就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批判地加以繼承。不經(jīng)過科學的分析而一概否定,這是我們所反對的;同時,不經(jīng)過科學的分析和批判而全盤繼承,也是我們所不取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19精選篇三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作者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透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于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fā)展的狀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貼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盡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鑒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fā)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diào)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tǒng)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個性強調(diào)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
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說的:“人們也許期望他的教師以前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期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說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么他憑什么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jīng)驗,當然能夠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yè)完成一次之后,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于說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能夠預斷第二次也必須是很壞的?!蔽矣X得這個觀點對于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說,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于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采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職責的教師會繼續(xù)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于這些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yè),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于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讀完這本著作,我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思考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十分值得:“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边@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一個教師!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yǎng)的人?!北R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yè)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務必充分思考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我要學”。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19精選篇四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著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能夠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愿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忙。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能感受很多作為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務必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職責。
一個好教師就應具有哪些品質(zhì),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xiàn)和向善的傾向,只有帶給適宜的環(huán)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fā)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fā)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就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nèi)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教師就應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diào)適、自我選取。
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xù)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明白什么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取的余地,并尊重學生的選取;教育中要個性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系有賴于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系建立與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師來說,有著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fā)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往。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jīng)驗;根據(jù)學生意志品質(zhì)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鍛煉措施;加強自我鍛煉,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fā)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才是為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19精選篇五
盧梭的《愛彌兒》寫于1757年,是一部關于教育學說的名著。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xiàn)代教育藝術的理論杰作。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jù)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nèi)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jīng)具有一些經(jīng)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fā)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后來資產(chǎn)階級教育學的發(fā)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fā)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chǎn)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diào)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fā)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xiàn)三者的協(xié)調(diào)一致。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diào)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huán)境、教育對人發(fā)展的作用問題。從培養(yǎng)自然人的目的出發(fā),盧梭強調(diào)了勞動教育,視勞動教育為培養(yǎng)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徑,希望兒童通過參加生產(chǎn)勞動,不但獲得勞動的知識技能,而且培養(yǎng)起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熱愛,這些思想不但在當時是進步的,今天也仍有意義。關于智育,盧梭認為讓兒童學習的知識要有用處,應是兒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來,教學的基本任務在于發(fā)展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好奇心和興趣;他提出的教學方法包括直觀教學、發(fā)現(xiàn)式教學等等。綜觀盧梭關于教學的論述,其中雖不免有片面、偏頗之處,但也包涵著不少真知灼見。盧梭反對封建文化,他根據(jù)自然教育理論,認為兒童在12歲以前要遠離封建文化的影響,不要學習書本知識,而是進行感覺教育,讓兒童在各種活動中發(fā)展自己的感覺器官。盧梭的感覺教育把發(fā)展感官與讀書學習截然分開,當然失之偏頗,但他站在唯物主義感覺論的立場上,強調(diào)感覺訓練,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詳細論證了外感官教育的意義、內(nèi)容和具體方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其中很多見解仍有益于今天的教育實踐。我覺得有一段話讓我感想最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
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讀了盧梭的這段話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應該順應兒童的自然發(fā)展,應該尊重兒童。因為兒童就應該有兒童的樣子,"玩"是兒童的天性,我們不應將兒童當作成人來看待,讓他們過早承受各種壓力。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種心情和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個美好的未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呢,但是他們?nèi)狈⒆拥牧私?,沒有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規(guī)律,有時候父母還采取專制得手段來對待兒童,讓兒童不停地學,學一些他們根本究不感興趣的東西。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狀態(tài)下,兒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學,也不會專注于這一方面的學習,更不會成為什么才什么家。相反會給兒童造成厭學的情緒,以及對父母的反感,最終成為教育的犧牲品。他們的世界失去了童年的光彩。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最后,我想說,教育如果只培養(yǎng)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fā)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fā)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guī)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捷徑可走,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diào)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