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愛彌兒》讀書教師心得體會精品范本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jié)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下面學習啦的小編給大家整理幾篇關(guān)于《愛彌兒》讀書心得的參考范文!
2019《愛彌兒》讀書教師心得體會精品范本篇一
盧梭是18實際法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進步思想家,他不僅在政治理論上給法國大革命做了先導,而且對近世宗教、社會、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偉大的啟發(fā)和指導。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在撰寫教育文獻時,卻是那樣的如履薄冰,他嘔心瀝血了20載,然后用整整3年時間撰寫,最后匯集為這本不朽的作品——《愛彌兒》。于是,他的這部《愛彌兒》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并駕齊驅(qū),成為了古今中外歷世不敗的教育巨著,成為了人類教育歷史上最珍貴的遺產(chǎn)。
在翻開這本書籍之前,我以為這么一位偉大的人物撰寫的巨著應該需要意志來啃,甚至還需要翻閱一些文獻來輔助才能讀得懂,不想,從第一頁起,從字里行間之中,我從始至終都好象是與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極其隨和而對待兒童生命的成長又極其嚴謹?shù)囊晃焕险呓徽劊悄敲瓷钋榈刂v解、焦急地述說,猶如山巒疊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潤你的心田,給我這么一個在教育領(lǐng)域彳亍前行了近17載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啟迪,也讓我教育的心境豁然開朗了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紛亂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歸真。
《愛彌兒》的主題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要發(fā)展兒童的天性。這種說法真的很普通,一點也不時髦了。但是給我震撼的是,就是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道理,對于當今五彩斑斕的、層出不窮的教育時尚理念來說,這么一個不起眼的主題思想,竟然需要盧梭這么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來以上、下卷和鴻篇巨著來論述、來證明。而且尤其讓我難過的是,從18世紀到現(xiàn)在的21世紀,整整3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卻還是不斷地迷路,總是被許許多多、變化莫測的教育新論調(diào)給糊涂了心思,走錯了方向。對照我們當今的基礎(chǔ)教育,就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何嘗又不是迷途沒知返呢?摘選其中一些我們交錯很遠的事例,與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簡短的三句話,只要我們誠實,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我們的做法有時相距很遠。作為教師,我們好像更多地在于說教,或者是頤指氣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態(tài)是懷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地說教,共同的特點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傾聽、去理解,而是以過來人的“睿智”指點,永遠正確,但也永遠隔靴搔癢。孩子們從理性上“認定”教師是正確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難過、痛苦,或者逃避。教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教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融與共。從這點看,我們就把教育的領(lǐng)域狹窄化了,我們教師更多地是關(guān)注學生在課堂三學什么知識,鍛煉什么能力,學生學會了沒有,能力得到了多少發(fā)展,盡管新課程在不斷地強調(diào)要注意過程與方法,要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但是,在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中卻少有土壤,或者說只有播種,少有耕耘。當然,我也為我們老師叫屈,我們身上的責任好像越來越重,政治化、任務化、行政化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所擁有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好像在火車的軌道上,永遠為伴前行,但也永遠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著她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她在繼續(xù)不斷地鍛煉孩子;她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她叫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煩惱和痛苦。說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從出生起,自然就會用種.種磨難來鍛煉意志,磨礪性情,強壯身體。但是我們智慧的人類好像過于聰明,總想以人類的力量來阻擋自然的力量。雖然我們懷抱愛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責備地面的過錯;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溫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guān)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guān)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guī)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個孩子被(老師)教了這樣和那樣之后,也就是說,在孩子腦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語言或?qū)λ粺o好處的事物之后,用他們培養(yǎng)的情緒把他的天性扼殺之后……由這位老師來發(fā)展他也以充分養(yǎng)成的人為的病原,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卻就是不教他認識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在我們的課堂,依從教材出發(fā),我們是不是好像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以未來的名義教給孩子們現(xiàn)在并無好處也并無作用的知識?我們面對班級,我們是不是也因為需要面向全體的理由而對學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現(xiàn)在的學生,準確地說看看現(xiàn)在這些個個都是較重獨一無二的,至上重要的獨生子女寶貝,他們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獨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確常見呢?滿對生活中教育的現(xiàn)實,18世紀的盧梭早就在對教師吶喊了!
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問題兒童就是鐵證,因此為愛而寬容,為愛而甜蜜對于健康成長的孩子是營養(yǎng)的必須。例如“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這門學科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蔽覀兛傄詾榇笕藢⒆拥某砷L擔負一切責任,以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來教,須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職才是成人必須擔負的教育責任,其他都應該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順勢理順。例如“從孩子開始對事物有辨別能力的時候起,就必須對我們給他的東西加以選擇”。我們父母和老師早已習慣以愛的名義來越俎代庖了,孩子們早已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接受,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孩子們對自然就不再是親切和歡喜,而是陌生與恐懼,于是依賴性越來越強,生存能力越來越低,社會上也就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其實教訓很多,我們的迷惑也很多,或許我們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們總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纯唇逃?jīng)典名著吧,她讓我們頭腦清晰,心性清純,可以讓我們回歸教育自然,貼近教育的本真。
2019《愛彌兒》讀書教師心得體會精品范本篇二
學了比較多讀了比較少認真讀的則更少?,F(xiàn)在就盧梭的《愛彌兒》發(fā)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盧梭這本著作中貫穿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教育他強調(diào)根據(jù)人的自然狀態(tài)來進行人本教育以達到最有效的人的自身發(fā)展。
一、關(guān)于減負
《愛彌兒》一書中貫穿的思想不禁使我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社會的家長、兒童、學校以及交織在一起的教育體系。一方面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急的家長們;另一方面卻是越來越被課本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連玩耍的時間都幾乎沒有的深度近視的兒童們。
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給學生加壓理所當然“加壓”的理由是為學生“成才”然而事與愿違。也許盧梭的影響力還是不夠大盡管他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到現(xiàn)在依然徘徊在我們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們吧:書包壓彎了雙肩深度近視眼鏡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鞓返募倨诒桓鞣N各樣的補習班充斥著甚至清一色的校服也限制了孩子們的審美自由。本來應該是人一生當中最最美好的回憶階段卻成了成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目前中小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仍然是中國教育一個棘手的問題直到今天都有人懷疑有沒有必要把減負與教育改革相提并論。姑且不去說這個問題就上述的教育壓力問題就不得不讓人們深思:現(xiàn)行的教育體系并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
不久前江澤民總書記就減負方面的問題專門發(fā)表“關(guān)于教育問題的講話”同時教育部也多次下文涉及減輕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怎樣認識減負認識減負在教育改革中有什么樣的現(xiàn)實意義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盡管減負的呼聲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但是這種形式的負少了另一種形式的負卻自然的補了缺。總之形式的負是能少的但少的卻不是孩子們的負。減負的口號在喊著但是孩子們照樣還是為各種作業(yè)、課后技能學習忙碌著。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使學生厭倦學習一旦有可能擺脫書本控制時連課外書籍也懶得碰一下厭惡的情緒使其思維的活躍與嚴密不復存在。而這則與教育的重要原則和使命是應當使學生(受教育者)熱愛學習并由此熱愛生活、熱愛人生完全相反??墒沁^重的學習壓力則使孩子們由厭倦學習到厭倦生活進而厭倦人生。這正是這種重壓學習教育的真正悲劇它給人的影響是毀滅性的。
誠然我們理解家長的心情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也理解教師的辛勤畢竟教師的桃李滿天下的聲譽是和學生的成績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的。但是超越了孩子的學習承受能力的時候孩子們的興趣則會事與愿違的降低。對于大部分的的學生而言學習就蛻變成只是往腦海中塞知識的機械重復動作而已絲毫沒有學習的樂趣可言。所以中小學生的學習和課外知識、技能的補充是必要的但是也應有度。一旦超過了某個度就必然會造成物極必反的消極的影響。
二、超負荷的物質(zhì)消費
盧梭還說要“盡早的養(yǎng)成兒童的習慣把他們的欲望限制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他們就不會嘗他們力不從心的事情的苦頭了”也很自然地勾起了我對現(xiàn)在孩子們優(yōu)裕生活的擔心。有些孩子太注重了物質(zhì)的享受而這些我們說都不是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當然在孩子的未成年時期父母是有責任對其進行撫養(yǎng)教育的。但是那天聽說一個高二的孩子一個月要花家里五百塊錢還是除了住宿和衣服以外而且是在一個消費不高的地方。這個數(shù)字也許就夠了貧困地區(qū)孩子半年的生活費了。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能力之內(nèi)這樣不容易使人養(yǎng)成依賴的性格?,F(xiàn)在的父母也有一部分人以為滿足了孩子對物質(zhì)的追求就是滿足了孩子的一切所以盡量滿足。殊不知這樣的滿足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只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三、關(guān)于自由、創(chuàng)新的教育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盡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為兒童穿上肥大寬松的衣服?!睂τ谕庠诘囊路R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必須寬松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chuàng)新教育體系。
而我們現(xiàn)在對于學生的教學則是死的沒有生氣的。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學生則聽講、記憶成了知識灌輸?shù)娜萜鳌,F(xiàn)在國家的教學體制決定了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一些教育內(nèi)容而不是有選擇性的。也就是固定的教學內(nèi)容加上固定的教學模式再加上沒有生氣的課堂使得整堂課就是一個填鴨式。不難看出學校教育的工作重心仍在知識教育上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zhì)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的工作還遠未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上?,F(xiàn)行學校教育統(tǒng)一的教學內(nèi)容、標準的答案、“滿堂灌”的教育方法、機械單一的考評方式、過重的課業(yè)負擔、追求升學的教育目標等均要求學生循規(guī)蹈矩被動接受亦步亦趨。
雖然這是學校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不得已采用的招數(shù)。在這里我無意去指責作為教育重要一環(huán)的學校。畢竟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承認更多是緣于學校有高的升學率、有好的口碑。但長此以往學生的所謂的創(chuàng)新啊、研究性學習什么的也其實還是一句空話當然不排除有的地方真的采用研究性學習并且很成功的但那只是極其個別的現(xiàn)象。也就是在那時的盧梭連學生的身都注重了而我們現(xiàn)在卻依然在忽略學生的心。
這不禁又使我想起一個所謂的笑話。大家都知道地獄是一共有十八層的。只有最十惡不赦的人死后才能到達。但是奇怪的是在十八層地獄的人卻聽到從底下傳來的聲音于是好奇經(jīng)過打聽才知道原來是教師那么教師為什么會有這種榮幸呢?居然能比殺人犯還更高級?原因是殺人犯殺的是人的身體生命而教師殺的則是另一種生命扼殺了學生的心理生命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他們的思維能力等等。這雖然僅僅是一個笑話但是從另外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一些問題。也算是在以另一種方式給我們的教育研究者給我們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們敲響一個警鐘吧。
三、關(guān)于心智的教育和知識的選擇
曾經(jīng)記得一個真實的故事:“1968年美國內(nèi)華達州的一位女士因為幼兒園教師教她3歲的女兒認識了英文字母‘O’便以剝奪了女兒的想象力為由將幼兒園告上法庭而當?shù)胤ü倬古杏變簣@敗訴并賠償那名女孩‘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筆者無意去討論中美兩國的教育制度問題但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這卻是兩國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識。
國內(nèi)外教育界和科學界的長期研究及實踐早已證明幼兒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心智乃至情商開發(fā)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學的方法及早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不僅不會剝奪他們寶貴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還能幫助他們開啟心智開闊眼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其實在心理學上一直有個關(guān)于知識和能力的探討在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所謂的形式主義教育與實質(zhì)主義教育的探索。形式主義教育以為知識的傳授是重要的而忽略了能力的發(fā)展實質(zhì)主義的教育觀以為能力的傳授是重要的而忽略了知識的學習。而實際上知識和能力是互補的。能力以知識為基礎(chǔ)空談能力是幻想而只講知識也是不合理的相反應該把兩者很好的結(jié)合。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進入知識時代知識也在以幾何級數(shù)倍增甚至形成了一種知識的爆炸。那么面對這么多的文本的、網(wǎng)絡的文獻我們應該怎么樣來對待呢?就象盧梭指出的:知識有幾種一種是假知識一種是無用的知識一種是助長人的驕傲的知識一種是有益于幸福的知識。毫無疑問我們只要把知識合理的歸類就可以做到正確的知識選擇。因為知識的學習問題不在于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
四、無為的自然教育
從《愛彌兒》一文中我們不難看到盧梭的培養(yǎng)目標是自然的學生從小鍛煉依靠自己沒有經(jīng)常求助于人的習慣更沒有炫耀自己的學問應該根據(jù)所有同他有直接關(guān)系的事物進行判斷考慮后果分析道理。
盧梭的主張是不按成規(guī)來管教學生要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正因為如此盧梭的愛彌兒是需要在很長時期的刻苦學習中才能學會的藝術(shù)是保持無知的狀態(tài)即能夠用來獲得學問的工具而不是工具本身。這種無謂的思想有點類似道家老子的無為決不是放縱自為。盧梭的放任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
盧梭主張在任何事情上都應當是行動多于口訓因為孩子們?nèi)菀淄浰麄冏约核f的和別人對他們所說的話但是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所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了。而讓筆者很感慨的卻是現(xiàn)行的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則主要是言傳的教育而沒有身教每天在學校所講的是誠實愛國公正等等但是只要一出了課堂一出了專門的教育時刻和圈子不僅家長、還有教師還有社會上的很多事情都在給學生進行一個反面的教育難怪有人有這樣的說法:5+2=0意思是在學校接受五天的教育結(jié)果在兩天的休息日就零和了所有的教育影響。
作為祖國未來的兒童們需要的是一種自由的教育更期望他們在以往的知識基礎(chǔ)中汲取最有用的部分這樣才能促進人們更好的向前發(fā)展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人類自身的發(fā)展。我們呼吁更多的兒童們有“愛彌兒式”的自由教育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2019《愛彌兒》讀書教師心得體會精品范本篇三
從大一上外國教育史王秀麗老師介紹《愛彌兒》這部書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導讀》課中自己選擇并從頭到尾閱讀這本書,再到這門課程在大家的忙綠、批判與贊同的聲中正接近尾聲,我的感觸頗深。
首先,來談一下《愛彌兒》這本書。此書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創(chuàng)作。撇開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不談,我看到得是愛彌兒在教育家的指導下,由嬰兒長至成人并與自己的所愛結(jié)為伉儷的過程。愛彌兒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纯次覀儸F(xiàn)在的孩子,似乎從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軌跡已由父母繪制好—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從頭細想,教育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么?我想我們是悲哀的。
其次,在經(jīng)典教育名著的選擇上,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所謂“經(jīng)典”,即經(jīng)久不衰的作品。老師們給的著作名很多《最偉大的教育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大眾心理研究》、《夢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國外的,為什么?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為大丈夫也”不是現(xiàn)代人所缺乏的嗎?難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不為我們感動嗎?難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嗎?我很失望。我想著去讀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師在課程上也說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讀讀,可是,沒有。我沒有去批判,也沒有走歪路,仍選擇了老師所推薦的書。這就是教育帶給我們的“老師”,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生”,我也為自己蒙羞。
最后,再說說教育名著了吧。我覺得這種另類的教學形式很好,但我沒看到老師預想的結(jié)果。記得何老師在第一節(jié)課上說“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一百個人,最后,我們每個人就都讀了一百本書?!比欢?,結(jié)果卻不是的。再說說我們的老師,有的教師在學生講時并不尊重學生,讓我很失望。不過,中國的老話還是有用的—“萬事開頭難”,我想,在大家的評論中,何老師及眾位老師會把《教育名著》課辦的更好,一起期待!
2019《愛彌兒》讀書教師心得體會精品范本篇四
《愛彌兒》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chǎn)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chǎn)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fā)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quán)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tài)之后,才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quán)和奴役現(xiàn)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fā)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yǎng)資產(chǎn)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fā)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lián)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yǎng)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jù)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nèi)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2019《愛彌兒》讀書教師心得體會精品范本篇五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別強調(diào)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挺值得借鑒:“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guān)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jié)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guān)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學會熱時脫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后,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fā)他學習的興趣。當網(wǎng)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wǎng)、正確上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