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最新5篇心得感想
離騷最新5篇心得感想
《離騷》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guān)于離騷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離騷》心得體會1
我是先知道屈原,隔多年才讀《離騷》的。我非常的熱愛和崇敬屈原,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為他有著高潔傲岸的人格,因為他文采卓絕。他的不朽之作《離騷》更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千百年來深深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成為詩歌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以前我對于《離騷》只是零星的看過一些,經(jīng)過老師后講解,對屈原其人其文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司馬遷對《離騷》的題解為“離騷者,猶離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恰是對離騷感情基調(diào)的詮釋。屈原是那么的憂國憂民,《離騷》正是詩人蘊藏著滿腔愛國激情飽含著血淚寫成的一首悲傷怨憤之歌,讀之令人扼腕而嘆。在《離騷》的開端,詩人開門見山地道出了他的尊貴不凡和崇高理想?!懊嘣徽齽t兮,字余曰靈均”。正則,正道直行,嚴于律己;靈均,稟賦良善,公平均一。這既是親人對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條。接著詩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萬分急迫的心情表達了獻身國家的愿望?!翱帜隁q之不吾與”,“恐美人之遲暮”中的兩個“恐”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危機感,特別是詩人為祖國的前途而焦急、為祖國的命運而擔憂的急迫心情。每看至此,我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青春過半,事業(yè)無成,怎能坐視時光飛逝而無動于衷!
詩人不但有理想,更有為理想而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zhì)。詩人在其愛國理想不能為國君世人所理解、并受到守舊貴族打擊和迫害時,他感到了苦悶、孤獨和憤懣,以致強烈的失望;但詩人卻決不屈服,在詩篇中反復申說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以及至死不悔的決心?!耙嘤嘈闹瀑猓m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如此悲壯之言語,如此高潔之人格,讀之讓我潸然淚下,為自己曾經(jīng)的動搖而羞愧。人,可以不是英雄,但必須要有自己的操守,要有堅貞的品質(zhì)。堅貞的靈魂需要戰(zhàn)勝誘惑,不怕挫折,能夠忍受莫大的痛苦。
詩人在自己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慘遭迫害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追求亦產(chǎn)生了一時的困惑,他需要歷史的反思,需要公平的仲裁,于是他借“就重華而陳詞”,重溫了前朝的興亡史,并以壯烈的心情回顧了前朝那些為正義而斗爭者的命運,這種再認識不僅增強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時更激發(fā)起他繼續(xù)奮斗的勇氣和寧死不悔的壯烈胸懷。至此,詩人那崇高而完美的形象、高尚的追求、潔白的人格、堅貞的操守、高貴的心性、傲岸的情懷、唯美的思想,如日月經(jīng)天,光照后世,成為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財富而萬事永存。
讀《離騷》心得體會2
《離騷》在詩歌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有很大開創(chuàng),其中之一就是比興手法的發(fā)展。
比興手法在《詩經(jīng)》中還是單純的觸物起興,而在《離騷》中則形成了一個寄寓深遠,綿邈優(yōu)美的香草美人美意象群。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shù)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基石,被后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屈原憑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云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云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xiàn)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xiàn)實的交融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zhèn)ス妍悾噪x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shù)世界。
“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边@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這里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nèi)心沖突、苦悶的象征,也是他堅貞執(zhí)著的頑強人格的展現(xiàn)。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xiàn)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fā)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讀好《離騷》,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zhì)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fā)人們,有強烈藝術(shù)魅力。
讀《離騷》心得體會3
讀書很甜。一本好的書,是一個足以讓你“為伊消得人憔悴”,或在大樹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行或臥;或高唱,或低吟;或一杯清茗,或一燭月光;或一點清陰,或一抹夕陽;或數(shù)株芭蕉,或一帶遠山。心態(tài)自由,興味十足,反復摩挲中,生出一般熱情,凝成一絲淡定。讀書的佳境,如同愛情一樣,是兩心投契,是以身相許,是默然沉浸,是靜靜融合,來不得半點強求與逼迫。
讀書,讓我與屈原為伴,共和《離騷》。只是奈何不了汩羅江流水湯湯,混沌不清,淹沒了岸邊的綠地,沖走了汀洲上的萋萋芳草。盡管“靈修浩蕩,不察民心”,但是你奔跑在心中的那片綠地里,依舊追尋著那最圣潔的芳草。
讀書讓我與張岱邂逅在“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中,飲熱酒,暢談人生,癡人相對,兩顧卻無言。雖是寒冬季節(jié),可是如此唯美的景致足以裝飾我心中的那片綠地。因為雪的純真,讓心中的綠地變的如一張毫無雜質(zhì)的地毯,溫暖了我的心靈。無奈那個時年已經(jīng)過去,物非人亦非。
讀書猶如讓我聽清風微拂,看柳絮紛飛……心里一片寧靜,仿佛置身于夢中,不肯醒來,不敢醒來。生怕汽車的鳴笛,煙塵的污染,紛紛擾擾,破壞這古樸寧靜的分分秒秒。
讀書讓我悠然,幽然,憂憂然。當時間的風吹過汩羅江岸的芳草,拂過蘇軾游赤壁的水波,吹落了李清照的黃花,飄飛了湖心亭的那場雪;當現(xiàn)代文明將這原有的'純潔、詩意唯美漸漸腐蝕,如同一陣寒冷的秋風荒蕪了原有的綠意,心靈枯萎凋零了,人亦比黃花瘦了,心中的那片綠地亦瘦了。我的耳邊不斷地響起荷爾德林詩意地棲息的呼喚,我著迷地追尋一股清涼的風吹綠彼岸,吹遍田野??墒?,有時候,有時候我們卻天可奈何花落去,在心中綠地獨徘徊,彷徨又惆悵。
初中時讀過一則佛經(jīng)故事,故事中的老和尚,每天堅持掃地,從山門掃到山下,掃地的時候,經(jīng)常唱一首偈語: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人生何處不凈地。當時讀這則故事,只是覺得好玩,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則故事也有了自己的禪機。其實,在喧囂的社會中,選擇讀書,何嘗不是清掃心地的過程。“唯書有色,艷于西子;唯文有華,秀于百卉”。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這句名言即是讀書人千錘百煉得出的歷史感悟,也是讀書人內(nèi)心深處的吶喊。東晉詩人陶淵明曾在詩中說: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只要自己的內(nèi)心遠離江湖的是是非非,又何必管塵世間車水馬龍之門。
日子久了,心中的那份幽靜便如天街小雨,慢慢酥倒你的一顆曾經(jīng)浮躁的心。然而如果你的內(nèi)心馬蹄聲聲,劍氣如虹,即使身在萬籟俱寂的深山,也得不到半點的清靜,又何談讀幾頁書,清掃自己的心地,使之成為凈地呢?
“閱世長松下,讀書秋樹根”。當然,這里的書是歷經(jīng)的開卷有益的好書。好書隱藏著巨大的秘密!道本無言,文以顯道。通過讀書,浮躁的內(nèi)心能在喧囂的紅塵中打開一扇靈魂的窗,讓靈魂的潔凈展現(xiàn)在的碧藍如洗的天空之下。
讓心靈借助文字讀書這一“火把”的光亮,我們可以穿越那遙遠的歷史,窺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的桃花源,進入另一個干凈的靈魂家園。
夜晚,一盞孤燈在案,一杯清茶幽香,從書海中取一瓢啜飲,端詳著那些內(nèi)心歡喜的文字,隱隱能感受到其中的祥和與寧靜,一盞心杯似水平。心中漸漸明朗,疲憊漸漸消散,心境的枝枝丫丫毛毛草草,都被梳理得清明柔順,心平,氣和,神清,意朗!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
讀《離騷》心得體會4
讀了三遍《離騷》,總體的感覺是這是一部充滿幻想和浪漫主義的神話詩篇。雖然看參考書中對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證,也由此而推測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總認為《離騷》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換句話說,《離騷》在我看來不是抒情詩,而是一部詩歌體裁的小說,屈原塑造了一個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話形象,來駕馭自己夢想中的神話世界。屈原把這個“我”極度地完美化了,不僅是從人格、外貌、家世,甚至連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這個“我”的一切都完美無缺,高貴正統(tǒng)。這也許正是屈原內(nèi)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來推斷屈原本人,我便總是懷疑其真實性。
讀《離騷》,經(jīng)常會有些語句讓人深有感觸甚至被推為至理名言。像“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這些語句表現(xiàn)了屈原的懷才不遇、憂國憂民、舍生取義以及對國家的忠貞不渝,這不僅僅是屈原的意志品質(zhì),更是千百年來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們的代表,他們的楷模,更是他們的精神領(lǐng)袖。
《離騷》中我最為欣賞的一句是“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這句和其它句相比寫得格外倔強而有氣勢,不再是那種“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吶喊的對黑暗現(xiàn)實的鄙夷。與其它讓后世極為推崇的名句相比,這句更像是屈原內(nèi)心深處的獨白,是他高傲不羈不落世俗的真實寫照。
《離騷》中的神話場景寫得格外精彩。從“駟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顧而不行”,讀來頗有《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飄飄然之感。其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神話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為衣,芙蓉為裳,高冠岌岌,長佩陸離;朝引木蘭之墜露,夕殘秋菊之落英;飲馬于咸池,總轡于扶桑;駟玉虬以桀鹥,溘埃風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驅(qū),后飛廉使奔屬。從這些形容看來這無疑是一個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個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夠在人神間進行溝通,既能夠駕馭神物,也能聚集賢才。但這樣一個神通廣大的能人卻被小人讒言所害,卻被朝野上下所拋棄,卻只全心全意地為了一個楚懷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輿敗績”。
這樣就造成了我讀《離騷》后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覺得屈原有點兒眼高手低,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給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離騷》中的“余”真的代表了屈原對自己的認識,那也會覺得寫得太過了,讓人想起:“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同時也聯(lián)想到,屈原最終自盡也可能同他的這種自我認知程度過高有關(guān)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同,這也許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絕望的理由。
帶著些許遺憾去談?wù)勎覍Α峨x騷》的看法吧,因為還沒讀完,讀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個偉大的人,也是個悲劇性人物。他具有中國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這種性格的文人心情多為不快,結(jié)局也多為悲慘。也不知道用“悲慘”一過不過分。他的孤獨,無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國歷代文人所共有的,這些就注定了他們的命運是坎坷的。他是忠臣,這是公認的,有人說他是愚忠,說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說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中國歷代文人身上也多有體現(xiàn)。我們看待屈原的死我想應該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對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么多的“小人”,自己的“懷才不遇”等等,他的內(nèi)心上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對他來說,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脫。當然,我們對他的忠深表怨憤,我連《離騷》都沒讀透,又怎能讀懂屈原的內(nèi)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著多少現(xiàn)代人奮發(fā)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銘。他的執(zhí)著,不羈,讓我欽佩!他的不容世俗,讓我驚嘆!他就像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遠也無法翻越的山峰.....
《離騷》在中華民族文學發(fā)展星光燦爛的銀河里足以和《詩經(jīng)》媲美,它就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綻放出獨有的光芒!它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可以說,屈原是位浪漫主義詩人,純潔高大的詩人。
通過這篇富有個性的詩篇,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國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潔人格的莊嚴而偉大的詩人形象!我想,從《離騷》中去認識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
讀《離騷》
屈原的《離騷》有著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我想這也正是屈原執(zhí)著性格的體現(xiàn)。然而像屈原這樣“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人是不多見的。
面對“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的不容”,屈原沒有選擇“變心而從俗”,雖然總是問自己“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但最終還是眷顧楚國,系心懷王,未嘗“遠逝以自疏”。
我覺得這樣的自問自答很值得思考,為什么屈原明知道如何做可以得到世俗的肯定,而又偏偏堅持自己的剛直呢?
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是屈原和漁父的一段對話:
漁父:“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p>
漁父:“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麱其糟而啜其麶?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沐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屈原對漁父的質(zhì)問,雖然作出了回答,但他實際上并沒有給出明確地理由,只是用比興的手法加以說明。那么我想,漁父還是不知道他真正的信念所在。這也正是屈原所說的“世溷濁而莫余知兮”,他想,他知道世人溷濁的理由,即與世推移,游刃其間,而他認為世人不知道他清醒的理由。所以有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p>
屈原把自己比作辟芷、秋蘭、鸞鳥、鳳凰,而把其他人比作艾草、糞壤、雄鴆、烏雀,顯然把自己與其他人劃分開,這是沖動而不理智的做法。因為,在當時,沒有人會因為屈原的詩好,或由于他自稱的內(nèi)美和修能而幫助他。屈原由于讒人間之,而沖動地生怨于所有人,致使所有人都不能容他。也許,屈原致死也未必能認清這一點。
不過,我并非要否定屈原,屈原的處世方法有待商榷,但他的執(zhí)著精神是非??少F的。我認為,現(xiàn)在很少有人能擁有他的勇氣。在荒謬的現(xiàn)實中,多數(shù)人選擇妥協(xié)以適應環(huán)境,如果真的有一個像屈原那樣敢于堅持本性的人,也會被其他人看作是不理智的傻瓜。
試想我們的身邊,假如有一個跟我們非常親密的摯友,因為要堅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而與現(xiàn)實發(fā)生激烈的矛盾時,“理智”的我們會如何做呢?我想,我一定會勸他成熟一點,不要由著性子來,先把事情敷衍過去。在我們看來,妥協(xié)與適應是最好的處世之道,凡是有違中庸的,我們就視為偏激。屈原就是因此,而倍受爭議。即便是喜歡屈原的人,估計也沒什么人敢學他。
如果一個人從沒有堅持過什么信念,沒受過什么挫折,我想,他是不會去讀《離騷》的,即使讀了,也看不懂。在隨波逐流的魚兒眼中,河中佇立的巖石是頑固而愚蠢的,它們看不到巖石的堅貞與癡狂,巖石的執(zhí)著所激起的美麗的浪花,也被當作是固執(zhí)所帶來的苦痛的代價。兩種不無道理的視角,如何能相互溝通呢?所以一個認為另一個溷濁,而一個則認為另一個可笑。“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然而在多數(shù)的現(xiàn)實中,人們的執(zhí)著又是如此的脆弱。就我們身邊來說,高考作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對于我們的個性與執(zhí)著,可以算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假如你的個性正對它的胃口,那么你是相當幸運的,因為你可以堅持自我。假如你喜歡寫晦澀懵懂的文章,喜歡寫消極憂傷的文章,喜歡寫光怪陸離的文章,喜歡寫別出心裁的文章,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很可能,你就要為此付出苦痛的代價,或者說為此而激起美麗的浪花(如果在那之后你還認為它值得的話)。我就見到過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有很多人,文筆非常棒,也看過很多書,就是因為在寫作風格上不肯妥協(xié),而名落孫山。按照高考作文的邏輯,《離騷》有可能得滿分,但更可能只得2、30分。那些因此而落榜的考生,也像屈原一樣的懷信侘傺,直到他們妥協(xié)。所以出現(xiàn)了這樣的歌詞:“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我想如果屈原聽到這首《海闊天空》,一定崩潰了!
如果連我們都能意識到,該妥協(xié)的時候就要妥協(xié),否則就會吃大虧了,屈原怎么會意識不到呢?在《離騷》中,屈原也寫到了,他原來認為非常好的弟子也背棄了他,不佩帶香草而改佩帶惡草了,我想屈1653原不會不知道堅持自我要付出什么代價。然而,他竟一如既往的剛正耿直。你能簡單地評價他為可笑或可悲嗎?我覺得世間有時確實有這樣荒誕的事,如莎士比亞所說的“天才的汗水換來小人的鄙視”。而屈原勇敢地承受了這一切,并為后世開創(chuàng)了一條執(zhí)著的大路,雖然這條路的盡頭不那么盡如人意吧,但至少證明有人可以做到不向荒謬的環(huán)境妥協(xié)。
魯迅說過:“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蹦敲?,從某種意義上講,屈原又是幸福的。屈原是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也許,在他的一生,那個所謂的夢也從未醒來過,直到他決定死前,夢也沒有破滅過。然而他卻說自己是最清醒的。如果這算幼稚的話,那么我認為很多“早熟”的人需要這種幼稚:屈原可以一生堅信自己的理想,你為什么不能再多堅持一、兩年自己的信念呢?很多年輕人過早地從夢中醒來,淺嘗輒止,往往因而錯失不少機會。
在我們?yōu)閷W分積而努力的大學生活中,很多可貴的東西都被淡漠了。情感、愛好、美德……更不用提“屈原”了!
當然,在現(xiàn)代的社會中,屈原的那種執(zhí)著是被置疑的。但這并不表示《離騷》不值一讀,我想如果一個人讀完《離騷》后能感受并理解那份凄美的執(zhí)著,那么他就很有收獲了。心得體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