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得5篇最新范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里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zhì)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于大學的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1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認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jīng)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jīng)、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近日所讀的就是常見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xiàn)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古時讀書人追求的修齊治平了。橫渠先生曾言讀書人就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對理想的追求和實踐,代表了傳統(tǒng)中國人的擔當與責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yè)。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后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后鬼樣,披著羊皮的狼,禍害世間。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每每想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我心中總會有難抑的向往與膜拜。每讀一遍,總會有新的收獲。作為手中握有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心中更應該時刻警醒,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刻記住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又要用之于何處。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難道我們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嗎?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2
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洞髮W》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洞髮W》一書,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tǒng)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yè)等均有啟迪意義。
很早以前就接觸過這本書,最近也經(jīng)常在早晨基礎教育的學校里聽到朗朗的讀《大學》的孩子們的聲音,每次聽到我的思緒都不禁會出現(xiàn)短暫的停頓,仔細分辨讀的是哪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對于像《論語》、《大學》這種儒家經(jīng)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著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優(yōu)秀的、經(jīng)典的道理是永恒的,是不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的,這是我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我覺得我的態(tài)度應該是比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對諸如《大學》這樣的中國經(jīng)典文學的理解是膚淺的,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但總礙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一直停滯不前。
也許是機緣巧合,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北京教科院組織的“北京市農(nóng)村成人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并以學員的身份參加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師團培訓”,其培訓的內(nèi)容就是《大學》。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認真的聆聽了包括學習大學的重要意義、大學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等內(nèi)容,從學習者的角度聽取了馬教授對大學的講解。下面就說說我的學習感悟,也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yè)。
且不說國家政策要求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單從儒學在中華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的影響與作用來看,就是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再者,在物質(zhì)生活高度發(fā)展的今天,金錢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蝕等,影響著中國年輕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華兒女。從這一點來看,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拾“明明德”與“克己復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提升個人國學文化底蘊,也應該做一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這一觀點在開班當天王東江處長那熱情洋溢的講話,那充滿期待的口吻,證實了我的觀點。所以,我非常感謝教科院安排的這次培訓。
馬教授那種待人謙和的性格,給我以長者和儒學弘揚者的感覺,而講解的內(nèi)容給我以行政領導或者退休老干部感覺,換句話說,我是學到了從政層面的大學。
回憶整個學習內(nèi)容,給我最深刻的是“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都是最樸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范疇,但是在生活中做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
“格物”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釋為,即物而窮其理。簡單理解為觀察分析萬事萬物并解其根本,轉(zhuǎn)化為人心靈之認識,而得其道,并以致其知。 明代詩人認為格為“正”,物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糾正意念的不正, 克服內(nèi)心的非道德意識, 從而恢復其本體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學大師認為“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欲,方能顯其本有真知。這些解釋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或者生活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雖看著不盡相同,但歸結起來都是深層次的挖據(jù)事物本質(zhì),而獲得某些知識或者達到某種境界。在我看來“格物致知”其實就是探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或本質(zhì),而獲得知識或真理,更深層的含義如果從“致知格物”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做事情我們要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么會有“拔苗助長”的故事。在當今社會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該謹遵“格物致知”。
對“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揚光明的德性。用在當下就是弘揚正能量。作為農(nóng)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致知的態(tài)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千古錦句,在這里不多說了。
四次培訓結束,留給我更多的是思考,學校里雖然有繞梁的《大學》讀書聲,而沒有幾個孩子懂得它的含義,甚至沒有幾個老師說的上來,更不用說“學而時習之”了。生活中夸大其詞、拔苗助長、精神空虛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關專家和領導能掀起一陣重拾儒學經(jīng)典之風,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領導和老師出一套有關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諸如《身邊的經(jīng)典》之類的教材或者微課,以為廣大公民提供優(yōu)質(zhì)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資源。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3
《大學》是一本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能夠為大家的修身養(yǎng)性提供教育,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砹俗x《大學》的心得體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近期,單位組織職工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首先學習的是四書五經(jīng)中的《大學》。它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著作,也是一本修身養(yǎng)性之書,直到今天也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修養(yǎng)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正心是指端正個人的思想,誠意是指個人的意念要真誠。這在物欲橫流,充滿各種誘惑的生活,尤其是在當今社會,金錢、地位、權利使一些人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不知該何去何從??纯慈缃瘢簧儇澒偌娂娐漶R,其實他們不是因為缺錢,而是因為沒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追求名利地位。所以我們要學會從各種各樣的誘惑中掙脫出來,保持內(nèi)心的中正,遵守良知,不受個人感情和利益欲望的影響,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
還有一些大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或游戲,也是不正心的表現(xiàn),作為大學生,學習是首要任務,因為大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如果連大學生都沒有誠意,那么整個國家呢?記得看鳳凰視頻《一虎一席談》,有一期節(jié)目的話題是“中國該不該強硬反制日本”,觀眾席的一個中學生回答道:“我們要抵制日貨,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貨,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各行各業(yè)都比它做的好,我們的官員比他們的清廉,我們的街道比他們的干凈,然后我們的橋也比它結實,還有我們的年輕人,比他更有未來,更有希望”。所以,對于大學生而言,誠意是必不可少的,做到誠意首要的是不斷完善自己,同時要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己能活得更高尚。
《大學》是一本凝聚我們先人智慧的讀本,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大學》都對我們完善自身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希望更多的人通過讀《大學》努力成為純粹的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成就最好的自己。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4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靶奚怼本褪俏覀兯v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diào)。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我們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里,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的敵人是自己;人生的失敗是自大;人生的無知是欺騙;人生的悲哀是嫉妒;人生的錯誤是自棄;人生的法寶是精進;人生的禮物是寬恕;人生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5
我們先講一講作者曾子,姓曾,名參,曾參,字子輿,十六歲師從孔子,頗得孔子真?zhèn)鳌?/p>
《大學》分為經(jīng)文和傳文。經(jīng)文是總結傳文的,傳文則細講經(jīng)文的重點,并在講的過程中引經(jīng)據(jù)典。
現(xiàn)在我們來說說經(jīng)文。經(jīng)文主要講了治國的方法。原文是這樣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揚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而傳文就是細講這個治國方法的。
傳文一共有十傳。傳一講的是“弘揚光明的品德“,傳二講“澡身浴德,日新月異“;傳三講“知其所止,止于至善”;傳四講“”凡事抓住根本“;傳五講“獲得知識的途徑”;傳六講“不要自欺欺人”;傳七講“修身先正其心”;傳八講“齊家先修其身”;傳九講“治國先齊其家”;傳十講“平天下先治國”??梢钥闯鲂摒B(yǎng)品德是治國的根本。
我認為修養(yǎng)品德就是讓自己變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說臟話、不隨地吐痰等。在別人問你問題時不回答,這種行為也是需要修養(yǎng)品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