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項羽雖然敗給了劉邦,但是他那種勇猛的形象成了一種象征,那么項羽是怎么樣的人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捻椨饌€人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項羽個人評價范文1
關于“垓下作歌”、“東城之戰(zhàn)”、“烏江自刎”這些對項羽末路的生動描寫,更顯然是司馬遷的悲慨抒情。清代吳見思說:“‘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但這是寫歷史么?不,這是寫詩、寫小說、寫劇本。錢鐘書《管錐編》引清代周亮工的話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shù)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這“筆補造化”四個字,實在是太深刻了。我覺得讀古書讀到這個份上才真的是讀出了點味來。試想,《史記》中如果沒有這段抒情性的動人描繪,項羽還能在讀者頭腦中留有如此慷慨悲壯的印象么?
不僅如此,司馬遷還要讓他的悲劇英雄在窮途末路大顯神通,他用他的二十八個人大戰(zhàn)灌嬰統(tǒng)領的五千人;他們沖進沖出,如入無人之境,光是項羽一個人就殺了漢軍“數(shù)十百人”;項羽的一聲大吼,嚇得劉邦的一位將軍連人帶馬滾出去了好幾里地。最后他面對一個投降了劉邦的楚軍叛徒說:“若非吾故人乎?……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罷拔劍自刎而死。劉邦的部將王翳趕緊奔過去割下了項羽的人頭,其余的騎兵蜂擁而上去搶項羽的尸體,單是因為爭奪打架互相擁擠踐踏,就死了好幾十號人。司馬遷寫劉邦部下的如此卑鄙惡劣,不就是為了反襯項羽的從容、高尚么?
項羽個人評價范文2
司馬遷已經(jīng)向讀者交代過,項羽這二十八個對劉邦五千人的戰(zhàn)斗是在“自度不得脫”的前提下進行的,但讀者往往不太注意這“自度不得脫”幾個字,而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司馬遷對項羽的抒情描寫上。他說項羽逃到烏江浦時有一只小船劃過來,船夫喊項羽上船,項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是司馬遷為項羽最后涂飾的最壯麗的一筆。如果沒有這段話,則項羽只不過是個最后從容戰(zhàn)死而已;有了這段話就表現(xiàn)了項羽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他要用他的死來殉自己的事業(yè),來殉自己的部下,來殉一切曾經(jīng)支持過自己、擁護過自己的千千萬萬的人民大眾,也包括兩千年來讀這段歷史的千萬百萬讀者;有了這段話就使項羽的最后戰(zhàn)死成為一種自覺的有意義的行為,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至少給人的感覺上是這樣的。
項羽個人評價范文3
漢初包括漢在內(nèi),共有九個諸侯國,除了作為敵國的楚國被一分為三之后,七國秩序基本得到了保留。而就諸侯王而言,除劉氏主導的漢、齊之外,七個異姓諸侯中,趙國張耳、燕國藏茶、長沙國吳芮、淮南王英布是楚漢戰(zhàn)爭中已經(jīng)形成的事實,彭越、韓信也都有封王之諾,至于韓國的韓王信,既是韓國貴族又為漢軍將領,考慮到韓國的國力及其在地緣上與關中的關系,可以說基本沒有威脅,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劉邦對于分封異姓王是非常謹慎的,幾乎每一個異姓王都不是漢王主動分封而是不得不為之。
再來看項羽的分封,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為自楚霸王,一共十九諸侯國,其中楚國一分為四、趙國一分為三、齊國一分為四、秦國一分為三,可以說項羽的分封徹底打碎了戰(zhàn)國時期的七國秩序,轉(zhuǎn)變?yōu)楦鼮榱闼榈牧袊刃?。同時再來看各國的君主,其主要來源是由新興軍功階層和六國貴族構成,其中又以軍功階層為主導,六國貴族被置于偏遠之地。
而在諸侯之中,又有幾人尤為值得注意,【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窟@些封王者與英布有本質(zhì)區(qū)別,英布擁有自己的武裝,本身便是軍閥,屬于不得不封,但是這幾人純粹因功封王,在劉邦那里諸如蕭何、張良、樊噲等功臣都只是被封為享有特殊待遇的侯,而非擁有軍政權力的王,如果說劉邦的分封是對既成事實的追認,那么從這幾人本身是可以不封的,更像是項羽主動為之。
項羽個人評價范文4
簡單梳理一下楚漢分封政策的不同,就格局而言,劉邦盡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七國格局,而項羽則將其徹底打碎,建立了新的列國秩序。就君主而言,劉邦所封之人均是不得不封,而項羽的分封則更具有主動性,是一種主動的策略。
如何理解這種差異?我們認為,這是因為項羽的對于天下秩序的構想與楚懷王、劉邦均不相同,懷王和劉邦均保留了七國秩序,懷王是出于復古的希望,而劉邦則是為了減少威脅,盡快消滅異姓王完成帝業(yè),不管二者在主觀上有何不同,皆是出于對歷史傳統(tǒng)的尊重和妥協(xié)。但是項羽則不一樣,項羽既不認同戰(zhàn)國時的七國體系,也不認同秦漢帝制,在項羽看來,秦漢帝制是破壞了各國的風俗特色,而戰(zhàn)國時的七國體系因為沒有相應秩序規(guī)范,只能互相征伐不休。
項羽希望重建列國秩序,使各國各自自治,但是他渴望建立一套新的霸主體系,以霸主為核心維護列國之間的天下秩序,避免各國之間的征伐。為了保障霸主的權力,他必須分割七國,防止齊、秦、趙等歷史強國重新做大。另一方面,舊時代的六國貴族毫無疑問是新體制的阻力,因此項王才需要改立齊王,誅殺韓王、義帝,打擊六國王室,扶持新興軍功階層,以自己為核心,與新興軍功階層共同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項羽個人評價范文5
應該來說項羽構建的霸主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橫山王、臨江王聽其調(diào)遣謀殺了義帝,雍王章邯為其死戰(zhàn),但是不得不承認,春秋時代已成歷史,霸主體系所依賴的宗法秩序早已解體,項羽理想的秩序已經(jīng)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隨著義帝被害、田榮叛亂、漢王還秦,項羽一心構建的霸主體系轉(zhuǎn)瞬間便灰飛煙滅。
由此我們再來回想鴻溝議和,或許便能理解為什么項羽會如此輕易的相信了劉邦,因為在項羽的理解中,他至死都以為劉邦只是與其爭奪霸主之位,鴻溝議和便是與之平分霸權,他以為劉邦的目的已經(jīng)達成,但是他未能料到,漢王想要的不是霸權,而是整個天下。
至此對于項羽的天下秩序已經(jīng)論述完畢,但是若與西周時期的分封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項羽分封的一個重大不同,那就是宗室無一人受封,那么宗室在項羽對于天下的規(guī)劃中處于怎樣的地位呢?這就需要解析項羽的國內(nèi)體制。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相關文章:
1.歌頌項羽的文章
6.氣壯山河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