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腔的簡介
余姚腔的簡介
余姚腔是一種傳統(tǒng)戲曲聲腔,她與浙江海鹽腔、江西弋陽腔、江蘇昆山腔,合稱中國四大戲曲古腔,是產生最早,影響深遠,成為各種戲曲新興聲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風靡全國。下面就跟隨學習啦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余姚腔的介紹吧!
余姚腔的代表人物
由于“余姚腔”的興盛,余姚一地還出了如多位戲曲作家,更有戲曲理論家呂天成和他的《曲品》,影響廣遠。
由于“余姚腔”傳唱地域廣大,戲班眾多,曾使不少演員聞名于大江南北。
嘉靖時著名戲曲家李開先(1502—1568)還說:“如余姚董鸞、錢塘毛士光等,皆長于歌而劣于彈?!侗蔽鲙窊裟爵~唱徹,無一曲不穩(wěn)者。余姚董鸞則妝生,做手尤高。”(《詞謔·詞樂篇》)李開先在這里告訴我們,如此眾多的“余姚腔”民間藝人集合在一起,按王實甫的《北西廂》和馬致遠的《漢宮秋》等原文進行演出,正說明了當時“余姚腔”演出的盛況。它不僅為廣大群眾所愛聽,還為許多文人學士所傳觀。
直至晚明,戲曲作家阮大鋮專門養(yǎng)有一個戲班子,戲班聲腔教師臧亦嘉,余姚人,亦是一位善唱“余姚腔”的名家,當時南京秦淮河上的寇白門、顧眉、李十娘、李香君、董小宛、陳圓圓、楊宛叔等十大名妓除了唱“昆曲” 之外,亦向臧亦嘉學唱“余姚腔”。
余姚腔的藝術特色
“余姚腔” 是一種具有濃郁浙東地方特色的漢族戲曲聲腔,它一開始就傳唱于整個紹興府區(qū)域,更由于余姚歷來歸屬越州(紹興府),又可稱之為“越曲”或“越腔”。
“余姚腔”的特色是:第一,由于受到北方雜劇的影響,以會稽余姚地方曲調為主,融合了不少北曲的成份,使之為長江、淮河中下流域廣大群眾所接受;第二,它以清唱為主,僅以小音量的打擊樂器伴奏,演唱時使聽者清心,無噪雜之感;第三,唱口比較平穩(wěn)柔和;第四,音調低緩輕軟,抒情色彩較濃;第五,不受場地限制,可在廣場及各種社廟中臨時搭臺演出;第六,采用后臺幫腔伴唱,韻味悠長;第七,不用曲譜,按律入調;八,演唱和說白中,時而插唱“滾調”。
余姚腔的影響
晚清時期,余姚腔的遺韻仍可在“調腔班”和“平調班”的聲腔中找見。如著名“調腔”女演員朱楚生擅長“余姚腔”和“昆腔”,并以之融匯到“越腔”之中,形成別具特色的“調腔”聲調。
調腔對周圍劇種的影響十分深遠,寧海平調是它的分支。此外,調腔的劇目、聲腔和表演對越劇、臺州亂彈、瑞安高腔、紹劇等也都有一定的滲透力。1937年前,在浙東紹興、蕭山、上虞、余姚、嵊縣、新昌、寧海、天臺一帶有二十多個調腔班社,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全部解散。1954年重新成立了新昌新藝劇團(今新昌高腔劇團)和寧海平調劇團。當時,尚能演唱的傳統(tǒng)劇目有:《北西廂》中六出、《琵琶記》中二十一出、《玉簪記》中四出、《牡丹亭》中八出、《拜月亭》中四出、《白兔記》中六出、《呂蒙正》中八出、《荊釵記》中九出以及《賜馬斬顏良》、《三關斬卞》等。此外,老藝人還能回憶出傳統(tǒng)劇名目近百出,背出傳統(tǒng)曲牌三百余支。由于調腔長期在浙東山區(qū)活動,藝人又多來自新昌、寧海、奉化交界處的山坑冷岙,受外來影響較少,至今尚保留其固有特色,對余姚腔的探索研究有一定價值 。
作為歷史上繁盛一時的古戲曲聲腔“余姚腔”,自明正德年間(1506—1521)興盛,至清乾隆年間(1736—1795)消亡,風靡達三百余年,為祖國的劇壇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時至今天,“余姚腔”雖已絕響,但它的精華,為“弋陽腔”、“青陽腔”、“調腔”等新興聲腔所吸收,致使“余姚腔”的演唱特色始終融合在多種戲曲聲腔之中。
猜你感興趣:
3.五一適合去哪旅游
4.c調笛子演奏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