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調笛子教學入門視頻
d調笛子教學入門視頻
清代乾隆時方秉志先生所作《笛之歡快》中云:“執(zhí)笛須要與肩平,姿式口法莫看輕。吐納起落唇中氣,練習勤勞自可精。指離孔面約一黍,過低過高音不清。翻轉七調非難事,只須熟玩指法靈。花舌猛吹均所忌,笛膜適宜即動聽。未曾演奏先讀譜,工尺(樂譜)爛熟板眼明,對于音節(jié)要牢記,精、細兩字須貫通。細膩雄渾各有道,不下苦功亦無成。” 對于怎樣吹好笛子,我國歷代民間藝術家和笛子演奏家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演奏經驗。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搜集整理的:d調笛子教學入門視頻,僅供大家參考閱讀。
d調笛子教學入門視頻:
笛子吹奏的口形:
吹奏的口形是指吹笛時口的形態(tài)。口形與發(fā)音直接相關。吹奏中口形正確,才能取得良好的發(fā)音效果。口形的控制訓練和呼吸訓練一樣,都屬于吹奏的基本訓練。
控制口形的主要力量,是唇部的肌肉和而部的肌肉。因此,唇肌和面部肌伸縮力的大小和向置就成了關鍵。
唇的伸縮變化,是面部肌肉總體收放的結果。面部肌肉通過嘴角與唇發(fā)生聯(lián)系。因此,吹奏時口形肌肉的力量主要是集中在嘴角上,而不是在唇中央,雙唇只需適當收縮并有所支持。若將主要力量集中于唇上,不可避免地將使唇縫變窄,呼出的氣流不可能充實、豐滿。
通常所謂“口勁”(嘴勁),實質上就是指吹奏中唇肌和面部肌的伸縮力。所謂“風門”,就是指氣流通過的唇孔。
吹笛一般要求口勁適中,兩邊嘴角力量均衡。風門要位于唇中央,呈橢圓形,大小適中,與笛子吹孔相適應。風門切忌窄長,窄長時,氣流難于集中飽滿,還會從吹孔兩側漏氣,發(fā)出“哺哺”聲。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靠前。要使風門向前(稍下)開放。切忌一唇過于靠前,一唇過于靠后。若上唇過于靠前,氣流向下,發(fā)音悶暗;下唇過于靠前,氣流向上,不入吹孔,不出笛音。
吹笛的口形,是在唇肌和面部肌肉的協(xié)調配合下形成的。兩邊嘴角微向后收(像微笑時一樣),貼住牙床,利用嘴角適當收縮的力量,控雙唇向兩側伸展后移。近嘴角的上下唇兩側,像捏餃子一樣合攏并微向里包,人中部位微微凸起。雙唇中央部分形成橢園形風門。舌體微向后收,自然伏于下腭處,舌尖與下牙床似挨非挨。位于口腔、氣管之間的喉頭向口腔一方呈喇叭口狀打開,并同時帶動上下口蓋向四周擴張,以使口腔開擴增大容積。吹奏時,雙唇內側的軟膜(海綿狀薄膜),受氣流沖擊,會自然向前游動。這樣的口形便是正確的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