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騙局影評3篇
美國騙局影評3篇
美國騙局影評1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F(xiàn)BI在紐約哈帕克和長島的進行了后來名為“阿伯斯坎”(Abscam)的調(diào)查行動,原本旨在調(diào)查偷竊案的FBI卻意外從案中發(fā)現(xiàn)了眾多違法的官員腐敗行為。在一系列調(diào)查之后,最終有一名參議院議員、六名眾議院議員、一名新澤西州議員、一名費城市議員和一名移民局官員被定罪。該案在當時引起巨大轟動,不但是因為在美國歷史上頭一次有如此大量的民選官員腐敗,而且也因為FBI在調(diào)查行動中對臥底探員毫無底線的使用和大量的釣魚執(zhí)法行為。迫于輿論壓力,在該案司法程序完畢之后,時任的美國司法部長本杰明-希維勒提(Benjamin Civiletti)專門就此類案件發(fā)布了《美國司法部關(guān)于FBI臥底行動指南》,該指南明確規(guī)定了FBI探員在進行臥底調(diào)查行為中應(yīng)當遵循的司法規(guī)則和流程。
導演大衛(wèi)-歐-拉塞爾根據(jù)這個故事改編而成了新片《美國騙局》,在2013年的北美電影市場的圣誕檔正式上映。在2010年的影片《斗士》和2012年影片《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獲得口碑票房雙重認可之后,來自紐約的導演大衛(wèi)-歐-拉塞爾在商業(yè)票房和觀眾口碑兩個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號召力。而這部由克里斯蒂安-貝爾、艾米-亞當斯、布拉德利-庫珀、詹妮弗-勞倫斯和杰瑞米-雷納領(lǐng)銜出演的影片《美國騙局》,也毫無疑問,從制作之初就吊足了影評人和觀眾的胃口。
然而與之前兩部影片入門破題,流暢敘事的風格不同,《美國騙局》的影片開頭卻非常細致耐心(而且?guī)缀跏丘堄信d趣)地描述了貝爾飾演的主角Irving耐心細致地整理自己的“地方支援中央”的禿頭的情景:假發(fā)、梳子、膠水、發(fā)膠,一應(yīng)俱全。片中Irving小心謹慎地面對鏡子,在折騰許久之后終于整理好了自己的禿頭。雖然在后來這個小心翼翼的假發(fā)還是被布拉德利-庫珀飾演的FBI探員Richie玩笑賭氣似的一把揪掉,但為了本片瘋狂增重肚腩飽滿貝爾,還是以其出色的演技將這個小心謹慎、注重細節(jié)、裝腔作勢、沒有安全感的紐約騙子Irving演繹得淋漓盡致。
可能是導演大衛(wèi)-歐-拉塞爾有意為之,電影《美國騙局》作為一個近乎黑色幽默的喜劇,情節(jié)敘事、鏡頭色彩、演員表演總是不時有過分夸張的飽滿之感。不時出現(xiàn)的標志性的大衛(wèi)-歐-拉塞爾冷笑話也讓觀眾忍俊不禁。但是,即便片中的故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且片頭還特意用字幕告訴觀眾“片中的一些內(nèi)容真實發(fā)生過”(“Some of this actually happened”),很多觀眾在觀影之后還是很難相信影片不是戲劇化的描述而是根據(jù)真實發(fā)生的故事改編的:因為片中幾乎所有的角色,無論是騙子Irving和Sydney,或者是FBI探員Richie,甚至是Irving的妻子Rosayln,幾乎都是以一種“無人可信”的欺騙態(tài)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都像是告訴觀眾:這是編劇寫的本子,不用當真。甚至是出來打醬油的羅伯特-德尼羅,作為一個黑幫老大,和冒牌中東商人談判的場景,都絲毫沒有《好家伙》和《賭城風云》里的劍拔弩張的恐懼氛圍,而只像是戲謔的緊張場景。導演在片中,顯然用一種黑色喜劇片或者戲劇的類型片處理方法,描述了這個看上去也的確有些莫名其妙的騙局故事。導演大衛(wèi)-歐-拉塞爾的這種敘事處理手法,很像科恩兄弟的《閱后即焚》。這大約也解釋了為什么本片最初的名字不是現(xiàn)在的《美國騙局》(American Hustle)而是《美國狗屎》(American Bullshits)。
電影《美國騙局》的畫面、服飾風格、原聲配樂的很多方面都明顯有向馬丁-斯科塞斯1990年作品《好家伙》致敬的影子,甚至連羅伯特-德尼羅都專門打了個醬油:重新當了回黑幫老大。但導演大衛(wèi)-歐-拉塞爾顯然選擇和老馬不同的了另一種處理方式:敘事散漫而且剪輯隨意。相比于之前的作品《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可能是更關(guān)注與本身主線的敘事,《美國騙局》對人物感情發(fā)展的處理顯得單薄無力:男性角色設(shè)置充滿雞賊感可能是敘事本身的意圖,而兩個女性角色Sydney和Rosalyn在導演的鏡頭中似乎都是物化的性感符號,盡管艾米亞當斯和詹妮弗勞倫斯的表演都無可挑剔,但角色們感情發(fā)展的推進動力毫無說服力。觀眾能看到的是演員們優(yōu)秀的演出和導演出色的調(diào)度能力,但故事推進和影片剪輯方面的缺陷,卻如同鏡頭本身濃重的色彩一樣明顯。
《美國騙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衛(wèi)-歐-拉塞爾類型片:聰明、好看、夸張、濃墨重彩、充滿活力。作為類型片的影迷觀眾一定不會失望,但即便是一部如此有趣的類型片,在這個頒獎季,相比于《內(nèi)布拉斯加》、《醉鄉(xiāng)民謠》、《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這樣的嚴肅作品,《美國騙局》本身可能也和Irving假發(fā)掩飾下的頭頂無異:光禿明亮,博人一笑,而且無需多想。
美國騙局影評2
美國騙局是一部口碑極其分化的電影。一方面,這部電影在美國幾乎獲得了媒體的一致好評。《紐約客》雜志刊登的影評稱美國騙局是“年度最佳電影”(’American Hustle’ is the BEST PICTURE of the year);《芝加哥太陽報》甚至稱美國騙局“做到了電影的極致”(As perfect a film as it gets)。在美國著名的影評網(wǎng)站爛番茄上,它也得到了93%的高分,在2013全年的電影中排名第十。而另一方面,雖然國內(nèi)媒體也有《中國新聞周刊》“酣暢淋漓的戲劇體驗”這樣的較高評價,但在影迷中間,美國騙局獲得的是大批的中差評。在不浮躁電影上,美國騙局僅得到6.7的分數(shù),是史上所有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得分最低的一部。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口碑差距呢?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題材。美國騙局的故事主線根據(jù)美國70年代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的一次臥底行動改編。影片開始的時候,導演就略含深意的打上了”Some of this actually happened”的字幕。這“部分史實”本來就來自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美國歷史事件,因而本片劇本也曾在2010年入圍業(yè)內(nèi)未拍攝劇本黑名單第八名。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電影的內(nèi)容對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含義本來就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影片的兩位騙子主角發(fā)家的手段是在70年代美國貸款緊縮的時期以“協(xié)助貸款”的名義騙取申請人的貸款申請手續(xù)費。這一橋段不免讓同樣處于信貸緊縮時期的美國觀眾心有戚戚焉,但對國人觀眾來說,好像也起不到什么觸動效果。題材之后是影片的風格??陀^的說,導演大衛(wèi)·歐·拉塞爾的風格一直就不算討國人喜歡。本片是他繼《烏云背后的幸福線》之后又一部話嘮喜劇片。由于語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歐塞爾擅長的話嘮式幽默不太容易讓大部分國內(nèi)觀眾輕易接受,因此許多精雕細琢、不可或缺的精彩對白,反而會成為讓觀眾覺得冗長、沉默的巨大掣肘。再加上導演對影片節(jié)奏頗具個人風格的怪異掌控,電影在國內(nèi)不高的接受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拋開這些因素不談,我個人認為美國騙局是一部非常精彩、并極其耐看的類型電影,你會在第二、第三次觀看影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讓你拍案叫絕的閃光點。美國騙局雖然是一部喜劇片,但是它包含著對生活、人性、尤其是“虛假”的深刻思考。Hustle一詞被翻譯成“騙局”,在英語中它指賭局中的欺詐或是騙別人購買毫無價值的東西。影片中的hustle,一方面是男女主角Irving和Sydney的欺詐生意,另一方面也暗示FBI探員Richie的臥底行動逐漸演變成一場巨大的賭局。賭局中每個人物的特點也各不相同。詐騙專家Irving謹慎穩(wěn)重,一直試圖以“見好就收”的心態(tài)處理著所有事務(wù)。雖然名義上是為探員Richie做事,但在整個行動中一直起著統(tǒng)籌全局和收拾殘局的重要作用。年輕的熱血探員Richie則相反,他就像一個孤注一擲的賭徒,從一開始只想抓到四個騙子,到胃口擴張到政界,想將市長Carmine和涉及其中的議員和官員一網(wǎng)打盡,甚至想借機打擊控制賭博業(yè)的黑幫。一方面他不聽Irving和上司的勸阻,固執(zhí)的增加賭注,另一方面他卻不停的犯低級錯誤:找來一個不會說阿拉伯語的墨西哥探員頂替原來的人選假裝酋長;業(yè)余的直接打電話到Irving家討論工作,讓Irving的老婆Rosalyn知悉了計劃……他的膽大心粗也最終讓自己在這局賭博中血本無歸。而Irving的合作伙伴兼愛人Sydney,則像影片開始不久時介紹的那樣,“對所有的細節(jié)都極其謹慎和精確”。也正是她的堅持,“我們會需要其他行動的”,最終讓他們兩人從賭局中全身而退。
本片營造的70年代氛圍也是其讓人津津樂道的方面之一。服飾、景觀、音樂,各個元素的結(jié)合讓觀眾感受到了濃郁的美國70年代風情。其中各位主演的“洗剪吹”更是尤其引人注目。影片中的“頭發(fā)”是對“偽裝”非常重要的隱喻。電影的第一幕就是主角Irving在自己的禿頭上粘上頭發(fā),梳出漂亮的發(fā)型。Sydney燙大卷,Richie燙小卷,影片中各個主演幾乎不是在弄頭發(fā),就是在秀頭發(fā)。而做出來的發(fā)型正如他們演出來的身份,男騙子貼上頭發(fā)飾演一個紐約好市民;女騙子燙了卷發(fā)裝成一個操著英國口音的貴族;小探員燙著小卷毛掩藏著自己的未婚妻和“與媽媽同住”的事實;男騙子的老婆也頂著精致的發(fā)型,為自己的每一個愚蠢行為尋找正義的借口。如Irving所說,“人們只愿意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東西”。他們都相信,自己費盡力氣欺騙自己和別人,都只是為了生存而已。最終生命就像畫廊中的那幅贗品,到底是畫家厲害呢,還是偽造畫的人更厲害呢?
故事的另一條支線,女主角Sydney的愛情,影片也用關(guān)于“欺騙”的隱喻表達了愛情觀。Sydney在整個過程中“愛上”了兩個男人(有沒有真的愛上Richie顯得有些撲朔迷離)。在與Richie的關(guān)系中,雙方雖然或主動或被動的逐漸卸下偽裝,但當Sydney收起她的英國口音,回復成一個“普通”的美國女人,Richie整個人都快要崩潰掉了??傁胍?ldquo;日后再說”的Richie,得到的只有拍向自己腦袋的玻璃相框。而另一方面,Sydney和Irving從一開始就讓彼此看到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男主角禿頂大肚子的長相、詐騙的工作;女主角作為舞女的過去……坦誠相待的兩人雖然經(jīng)過不少波折,最終還是圓滿的一起愉快的跑掉了。看來在愛情里,對彼此的誠實才是最重要的啊。而Richie再次成為反面典型:如果追求的是對方的樣子而不是對方卸妝后的樣子;如果追求的是性而不是愛,最終你是會拍破頭的。噢對了,如果女生像Rosalyn一樣任性,即使有孩子這個強力道具,最終還是會被老公甩掉并扭傷自己脖子的哦。
影片的最后,騙子全身而退,并略施手段為自己的市長“朋友”減了刑;小探員扳倒了一眾議員和官員,卻因為自己的業(yè)余而什么都沒得到;Irving任性到抽風的老婆,也終于如愿變成了前妻。在這個說不清誰黑誰白的賭局上,總得分個勝負。但正如Irving所說,Richie抓到的是那些辛勤工作,為新澤西經(jīng)濟發(fā)展而努力的人;那些真正的詐騙犯,那些大人物、有錢人,你連碰都碰不到。能打擊這些人的,只有我們這種大騙子。說到這,有沒有一種細思恐極將被查水表的感覺?
就此打住吧。至少我們要學到,如果總像Richie那樣自以為是、總是打斷別人說話,那你永遠都不知道Ice fishing故事的真正結(jié)局是什么。
美國騙局影評3
也許是在片子里騙的太起勁兒了,結(jié)果《美國騙局》在奧斯卡10項提名的領(lǐng)跑局面下,最終竟然顆粒無收。聯(lián)系到片子里的騙術(shù)思想,我不得不懷疑奧斯卡背后有盤口,片方就是要和博彩公司聯(lián)手,把那些下注人口袋里的錢騙個干凈。O(∩_∩)O哈哈~ 如此揣測并強加陰謀論,是不是有點兒看片后遺癥的趕腳?的確,看完《美國騙局》我們會覺得,行騙的至高境界和體育、藝術(shù)、哲學、宗教等人類瑰寶一樣,都是用生命去實施啊!
由于美國“小內(nèi)閣”的受賄貪腐情況,和咱們公仆的不太一樣,F(xiàn)BI的釣魚反腐和咱們的打老虎也差之遠矣,所以影片的故事雖然編的十分精妙,更是勇奪各大獎項的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卻離內(nèi)地電影觀眾的生活略有點兒遠。FBI費盡心思,搞這么復雜,白白犧牲人力物力財力的做法,在我們颶風行動般的凌厲面前,就像奧巴馬見普京般娘炮??墒遣坏貌徽f,人家這么不給力的行動,就正正好引發(fā)了如此具有戲劇沖突張力十足的電影。都像咱國家這么一往無前,就只留下拍主旋律的機會了。是吧?
作為連續(xù)三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卻連續(xù)三年鎩羽而歸的導演大衛(wèi)-O-拉塞爾,簡直就是一個用生命去拍電影的人。他每次都會把電影的劇本和表演捧出超過自己的閃光。這些閃光多多少少從他本身的功績中搶奪的名譽的份額。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推進,知名演員卻演出了從未見過的模樣,都將觀眾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牽著觀眾不停歇地奔向結(jié)局。大衛(wèi)-O-拉塞爾用生命騙過了觀眾,讓我們在電影中忘記了幕后還有一個導演存在。
盡管沒有拿到小金人,但是《美國騙局》四個奧斯卡表演獎同時入圍的成績還是相當驚人的。克里斯蒂安-貝爾、艾米-亞當斯、布萊德利-庫珀、詹妮弗-勞倫斯,甚至沒提名的杰瑞米-雷納和羅伯特-德尼羅,都是觀眾熟得不能再熟的面孔。而且他們大都和導演不是第一次合作。可是在本片中,這群明星再次讓我們“認不出來”。貝爾的體型變化又一次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勞倫斯的爆發(fā)力又把我們嚇到了,雷納和德尼羅的造型之罕見差點兒就讓他們的客串露臉被人忽略啦。
這群一演戲一拍戲就會讓自己的生命加速流逝的人們,不僅要騙劇中人,更要騙劇外人,他們要騙觀眾相信看到的不是貝爾、不是勞倫斯。于是勞倫斯在盥洗室親了亞當斯,貝爾和勞倫斯在臥室大吵一架等場景,都是臨場發(fā)揮的結(jié)果。拉塞爾手握黑名單排名第八的好劇本,卻任由這群狂徒“改劇本”。何由?他自己的回答是:“我討厭劇情,我最看重的就是角色描寫。”于是才有了這樣一場通天騙局,戲中人被角色騙,戲外人被演員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