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歸來》觀后感心得5篇
根據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是張藝謀的又一力作??催^之后,內心無比沉重和壓抑,被瞬間帶回到了那個無比動蕩而扭曲人性的年代,無辜善良的人們飽受蹂躪。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歸來》觀后感心得,歡迎閱讀!
電影《歸來》觀后感心得1
世界上最偉大的歸程是從特洛伊到伊薩卡,從此以降,置身于該譜系的作家都是滿懷焦慮地書寫自己的回鄉(xiāng)。這首歸來之歌啊,唱了千年又千年,即使在消解了所有古典主義的現(xiàn)代,他的余音尤在繞梁。在尤利西斯里,在日瓦戈醫(yī)生里,甚至在指環(huán)王里,回家,回家,回家。這是許諾,奧德修斯航向的是恢復,在民間的故事中,正義事業(yè)的目的即在于恢復屬于過的理想秩序。未來存在于對過的回憶。最令人傷感的不是歸程中的艱險和對忘記歸程的擔憂,而是歸以后。奧德修斯不認識他的故園,他悲愴的慟哭直到神明出面擔保,他的家人認不出眼前的乞丐,他們懷著對奧德修斯最深沉執(zhí)著的思念直到那些證據一一閃現(xiàn)。由此可見,在回歸這件事上,遺忘是最大的敵人,有關恢復的允諾則是理所當然。
《歸來》像一次令人心碎的戲擬。
音信全無的遠行的丈夫,堅持拒絕的家中的妻子,獨自發(fā)展出一條有關成長的線索的孩子。還有遺忘,還有恢復身份的努力,還有復仇的企圖。因此,《歸來》是如此傷感,因為他獨獨缺少了恢復的許諾。這個世界沒有神明了。不認識,就是不認識,擺出這么多證據,每一樣都閃爍著過黃金年代幸福的反光,可是沒有用處。他回不了家。塵埃落定后,不是故園的重建,不是身份的恢復,不是舊時代秩序的復興,而是殘山剩水,孤臣孽子。哪怕用最甜蜜的愛情小心翼翼的包裹住破敗的現(xiàn)實也毫無用處,傷口就在那里,無法愈合。
如果這不是批判,那是什么?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無聊的感傷嗎?一個知識分子空虛的懷舊嗎?是又如何,大大方方的承認又如何。我竟不知道,知識分子傳記類何時從藝術世界的頂峰被踢下來了。我更不知道,什么時候知識分子就不需要戀愛了。我還不知道,藝術中的愛情什么時候一定要合乎邏輯合乎現(xiàn)實,屈就生活瑣屑了。這就是批判,這是神話的童話的美的批判。是什么打破了自古以來的應許?而未來,本應該被好好保護在記憶中的未來,如今逃逸了哪里?是不是這些舊時代舊家園的人,在被剝奪了記憶以后,注定會和他們失而復得的焦土一起,沉沒在喧囂的時代洪流之中?那這歸來所謂何故啊!沒有了記憶,也就沒有了關系性,沒有了此刻,沒有了未來。
那在苦難面前,省略了旅程的導演歌頌的是什么?當然是愛,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克制,堅貞和理性。是古典的人道主義。反復出現(xiàn)的陽光,是導演的善意,象征和解,象征希望。支持人物走到最后白雪落下的寂靜時刻的,正是他們自己的品格和來自導演的善意。雖然被破壞的無法修復,新的更難建立,但人的內核還未嘗消磨殆盡。美在這絕望中未被遺棄。而美,按斯丹達爾的說法,不正是希望的許諾嗎?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我忽然覺得自己實在是過度解讀,也許,整部電影不過是在說一種中國古典詩歌的情緒——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電影《歸來》觀后感心得2
日日夜夜盼他歸來,可你卻不知他一直在你身邊。你在盼望他的歸來,也在忘記他歸來的痕跡。
你說你忘了,因為頭上的創(chuàng)傷和你心底的傷痕,你不想再記起那個混亂的年代和那些更加混亂的人。你恨他們,所以對你來說忘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可你真的忘得掉嗎?
如果真能忘掉,為何就不愿原諒你深愛的,卻奪走你所愛的女兒呢?每當丹丹來到你身旁的時候,你都不愿直視她。也從不愿接受她對你的歉意。你只是冷冷的說“我不會原諒你的,丹丹,不會的”為何你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愿接受?我想,是因為你對那個男人愛的深沉。
可你真的愛他嗎?
如果真的愛他,為何你只記得奪你所愛的女兒,卻再也記不起你的深愛的人?是失億的緣故嗎?還是你被他傷的太深?陸陸續(xù)續(xù)地再想到那些痛的記憶,就使你忘記,連他dou也被忘記。
可你真的愿意忘記他嗎?
為何你想要忘記,卻仍記得他歸來的日期?5號,你重復的念著,期盼著,你說“5號我愛人就回來了,我得去接他?!泵總€月的5號,也都能見到你孤獨的身影。你獨自舉著牌子,在寒風中佇立。然后10年,20年過去了,你的身影已不再挺拔,你的臉上已爬滿了皺紋,但唯有你期盼的目光,一如往常。
可這畢竟不是時光列車,你已等不到那個過去的他。
但不意味這,他已不在了。相反,他一直就在那里。難道你就看不出那個送你去火車站的同志眼里的無奈嗎?難道你就聽不去那個念信的同志聲里的悲哀嗎?可你卻從未發(fā)現(xiàn),也從未想起,那個陌生的同志的熟悉的臉和那段難忘的回憶。
這就是《歸來》故事,一段望歸不歸,已歸忘歸的半生思念。
電影《歸來》觀后感心得3
影片的整個情感基調是隱忍。較強烈的情感爆發(fā),在整部戲中只有一場:陸焉識與沈婉喻在火車站相見。沈婉喻在看到農場管理人員集體向陸焉識包圍時,大喊一聲:焉識,快跑!陸焉識卻反向沈婉喻奔去。然而,陸焉識和沈婉喻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硬生生地隔開,相見而未能相擁。這段情節(jié)成為整部電影的情感爆發(fā)點和情節(jié)轉折點。此后,陸焉識歸來,沈婉喻卻因為火車站事件而患上了心因性失憶,不再記得陸焉識,也拒絕女兒丹丹的相陪,只是一個人在內心中靜靜等待陸焉識的"歸來"。
除此以外,整部電影自始至終都在刻畫一種刻意抑制的情緒,其中令人印象較深的戲有兩場。
第一場是陸焉識從農場逃跑回家后,偷偷躲在樓道敲門,沈婉喻正在猶豫是否開門,女兒丹丹恰巧回家上樓碰到了父親。這段戲的時長前后不過5分鐘,張藝謀卻在陸焉識所在的樓道、沈婉喻所在的室內、農場監(jiān)視人員所在的街角等場景間數次切換,并依靠昏暗的背景光和人物抑聲的對白,刻畫出了這一場景中彌漫的緊張情緒。另外,在這場戲里,房間內外的沈婉喻和陸焉識,借助敲門、破損的春聯(lián)紙等工具進行了間接溝通,陸焉識在這里完成了艱澀卻又包含豐富情感的第一次"歸來"。整個場景在感情上隱而未發(fā),也為緊接而至的火車站那場戲的爆發(fā)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刻畫極為細膩的場景,發(fā)生在陸焉識真正"歸來"以后,陸焉識趁著沈婉喻外出歸來的時機,彈起兩人都熟悉的《漁光曲》,想要通過這首音樂來喚醒沈的記憶。與此前樓道內那場戲的緊張氣氛不同,這場戲的敘事節(jié)奏極為舒緩卻感情飽滿,張藝謀給陳道明和鞏俐兩位主演留了充足的表演空間,整個場景沒有一句對白,完全依靠演員的表情和動作來完成。陳鞏二人老到的演技,成功地完成了其中的情感表達。直到最后,沈婉喻仍未認出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將發(fā)而未發(fā)的情緒戛然而止,兩人從"似曾相識"中重回現(xiàn)實。
盡管電影與原著之間有著太多不同,但張藝謀這種對"治愈"的把握,與原著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相通??梢哉f,張藝謀是用最擅長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陸犯焉識》這個故事的理解和感受。這樣來看,我們或許可以把這部《歸來》,看作是張藝謀對原著所作的一篇"讀后感"吧。
電影《歸來》觀后感心得4
《問世情為何物》元好問真好問,也真會問。這種問法可謂一問千古,問倒天下,天下皆為情所困,有多少人在問題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后,做出了人生的終極答案。但是各人的話語,各有不同。
愛情,是梁山伯和祝英臺化蝶般的生死相隨;愛情,是徐長卿和紫萱般的人生,只有你一個;愛情,是楊過和小龍女十年不離不棄,跨越年齡的界限;愛情,是楊玉環(huán)對李隆基由愛生恨的表面現(xiàn)象……如今,看完電影《歸來》,我有了另一個答案,那就是陸焉識和馮婉喻之間的愛情。
70年代初,與家人多年隔絕的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轉農場的途中逃走回家。這對懷有芭蕾舞夢的女兒丹丹來說是個很大的壓力。女兒想盡辦法阻止母親馮婉瑜和父親陸焉識的見面,馮婉喻明知無法和他見面卻還是因為愛而離去!可是,伺機抓他的人也走了,馮婉喻嘶叫著讓陸焉識快逃,而陸焉識也沒有聽到馮婉喻的聲音,一聲不吭。只是為了見情人,不顧生命危險,最后卻也沒能相擁而去,被抓住。而且馮婉喻也因為陸焉識被抓的過分傷心而跌倒在地,因此得心應手。
結束后,陸焉識平反,又返回故地。只是因為時間過得太快,物是人非,以前的戀人卻和他一模一樣,不再相識,不管陸焉識試了多少次,最終還是沒能喚起妻子的記憶,被她推到門外。雖然經歷了多少滄桑,但他們的愛情從未改變過。繁榮昌盛盡,他們懷著各自強烈而執(zhí)著的愛情,在永恒的等待中,一齊慢慢變老。從那以后,多少年來,門從來沒有上鎖過,她說:“不能再把焉識鎖在門外了?!睆哪且院?,多少年了,那張紙條還留在桌子上,窺視著事物的思緒;從那以后,多少年了,不管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還是大雪紛飛,她都記得5號早上要去梳洗,打扮干凈到火車站口等焉識回來。他把信寫了多少年了,也因為太過想念;她可以用一句話寬恕那些恨了他多年的女兒;他可以把自己看得很重,只為了能守著她。
時光飛逝,轉眼多年,陸焉識依然是早晨陪著馮婉喻去車站等陸焉識回來。這部電影最后的場景…他們的愛情,能夠讓一切都失色,卻沒有感動上蒼,馮婉喻還不能想起自己就是陸焉識。
我相信:即使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過去滄海夷為桑田,過去高山夷為平地,他們的愛情依然不變?!皭?,是陸焉識對馮婉喻守衛(wèi)般的愛;愛,是馮婉喻對陸焉識等待中的愛”,我把它叫做“愛的堅守”——堅定的守候!
電影《歸來》觀后感心得5
電影終場,大多的人無法在情感上接受這樣的結局,人們都喜歡看到大團圓的場面。而悲劇才是真正的藝術,悲劇才能引發(fā)人們更多的對于這一場史無前例的人為劫難的更多思索。
這一場劫難,摧了人的身、割了人的心,劫難雖過去,但親人們如何能夠相互面對血淋淋的傷口?!
電影沒有直接揭發(fā)浩劫中的慘相,而這慘相我們已經在其它眾多的影視文學作品中早已了解,喜愛電影的觀眾更可以在十年前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所主演的同題材電影《夢想阿根廷》中直面那扭曲了人性的場景,個體做為一場巨大運動中的弱者,為了自身和親人的生存,只能低下高貴的頭,暫時忘卻了尊嚴的存在。
而當人們可以重新拾起尊嚴的時候,卻不知如何能自如地面對親人的目光。自尊,逼迫著人們選擇性地遺忘,這才是根本的“心因性的失憶”。
是人的內心強迫著自己無法去面對,于是一場幾乎要成功的相認瓦解了。
在電影的中段,我曾經設計出這樣的一個結局,很多很多年,他們在未曾相認的相守中度過,年邁的兩人中她將先他而去,彌留之際她終于撫著他的手喊出他的名字:“焉識,我先走了”,而一行清淚從他的眼中默默地滴落。無言。
這個結局會滿足一般人的團圓心理,又帶給人更多的思索:她是終于識得了焉識還是早就識得而此刻才相認?他是早已感知還是此刻被感動?
創(chuàng)痛,不僅僅在劫難中;創(chuàng)痛更長久地存在于劫難過后人們的心中。
《歸來》與《夢想阿根廷》,不同的國家、類似的事件、相同的反思。
《紅色新聞兵》成就了李振盛老師的聲名,我想如果照片上的事件還沒有發(fā)生、如果歷史可以來過,李振盛老師一定會選擇不要這樣的鬧劇、悲劇在神州大地上上演而不會選擇用它來使自己成名。李振盛老師照片中的那些個人、那些個事就在我們的身邊出現(xiàn)、發(fā)生,就在我們置身的這個土地上、在我們熟悉的場景里,幾十年后的今天,思索,交錯了時空。
拍攝了《美國人》的著名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向李振盛老師說:我一定要到你照片上的這個城市去看一看。我想,這個城市沒什么可看的,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這一段歷史,而不是發(fā)生了這個歷史的這個城市,這個城市只是那一個大時代的一個小縮影,就如同《歸來》中的這一個家庭,是眾多的被時代洪流所裹挾的一條小舟,把握不了自己的方向。
感謝李振盛、感謝老謀子,影像留住了歷史,影像刺痛了心靈,愿這樣的影像能讓全人類警醒不再重蹈覆轍。
電影《歸來》觀后感心得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