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歸來》優(yōu)秀觀后感
《歸來》是2014年張藝謀執(zhí)導的劇情文藝電影,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尾點,由鄒靜之編劇,陳道明、鞏俐、張慧雯等主演。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歸來》優(yōu)秀觀后感,歡迎閱讀!
電影《歸來》優(yōu)秀觀后感1
影片的整個情感基調(diào)是隱忍。較強烈的情感爆發(fā),在整部戲中只有一場:陸焉識與沈婉喻在火車站相見。沈婉喻在看到農(nóng)場管理人員集體向陸焉識包圍時,大喊一聲:焉識,快跑!陸焉識卻反向沈婉喻奔去。然而,陸焉識和沈婉喻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硬生生地隔開,相見而未能相擁。這段情節(jié)成為整部電影的情感爆發(fā)點和情節(jié)轉折點。此后,陸焉識歸來,沈婉喻卻因為火車站事件而患上了心因性失憶,不再記得陸焉識,也拒絕女兒丹丹的相陪,只是一個人在內(nèi)心中靜靜等待陸焉識的"歸來"。
除此以外,整部電影自始至終都在刻畫一種刻意抑制的情緒,其中令人印象較深的戲有兩場。
第一場是陸焉識從農(nóng)場逃跑回家后,偷偷躲在樓道敲門,沈婉喻正在猶豫是否開門,女兒丹丹恰巧回家上樓碰到了父親。這段戲的時長前后不過5分鐘,張藝謀卻在陸焉識所在的樓道、沈婉喻所在的室內(nèi)、農(nóng)場監(jiān)視人員所在的街角等場景間數(shù)次切換,并依靠昏暗的背景光和人物抑聲的對白,刻畫出了這一場景中彌漫的緊張情緒。另外,在這場戲里,房間內(nèi)外的沈婉喻和陸焉識,借助敲門、破損的春聯(lián)紙等工具進行了間接溝通,陸焉識在這里完成了艱澀卻又包含豐富情感的第一次"歸來"。整個場景在感情上隱而未發(fā),也為緊接而至的火車站那場戲的爆發(fā)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刻畫極為細膩的場景,發(fā)生在陸焉識真正"歸來"以后,陸焉識趁著沈婉喻外出歸來的時機,彈起兩人都熟悉的《漁光曲》,想要通過這首音樂來喚醒沈的記憶。與此前樓道內(nèi)那場戲的緊張氣氛不同,這場戲的敘事節(jié)奏極為舒緩卻感情飽滿,張藝謀給陳道明和鞏俐兩位主演留了充足的表演空間,整個場景沒有一句對白,完全依靠演員的表情和動作來完成。陳鞏二人老到的演技,成功地完成了其中的情感表達。直到最后,沈婉喻仍未認出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將發(fā)而未發(fā)的情緒戛然而止,兩人從"似曾相識"中重回現(xiàn)實。
盡管電影與原著之間有著太多不同,但張藝謀這種對"治愈"的把握,與原著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相通??梢哉f,張藝謀是用最擅長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陸犯焉識》這個故事的理解和感受。這樣來看,我們或許可以把這部《歸來》,看作是張藝謀對原著所作的一篇"讀后感"吧。
電影《歸來》優(yōu)秀觀后感2
《問世情為何物》元好問真好問,也真會問。這種問法可謂一問千古,問倒天下,天下皆為情所困,有多少人在問題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后,做出了人生的終極答案。但是各人的話語,各有不同。
愛情,是梁山伯和祝英臺化蝶般的生死相隨;愛情,是徐長卿和紫萱般的人生,只有你一個;愛情,是楊過和小龍女十年不離不棄,跨越年齡的界限;愛情,是楊玉環(huán)對李隆基由愛生恨的表面現(xiàn)象……如今,看完電影《歸來》,我有了另一個答案,那就是陸焉識和馮婉喻之間的愛情。
70年代初,與家人多年隔絕的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轉農(nóng)場的途中逃走回家。這對懷有芭蕾舞夢的女兒丹丹來說是個很大的壓力。女兒想盡辦法阻止母親馮婉瑜和父親陸焉識的見面,馮婉喻明知無法和他見面卻還是因為愛而離去!可是,伺機抓他的人也走了,馮婉喻嘶叫著讓陸焉識快逃,而陸焉識也沒有聽到馮婉喻的聲音,一聲不吭。只是為了見情人,不顧生命危險,最后卻也沒能相擁而去,被抓住。而且馮婉喻也因為陸焉識被抓的過分傷心而跌倒在地,因此得心應手。
結束后,陸焉識平反,又返回故地。只是因為時間過得太快,物是人非,以前的戀人卻和他一模一樣,不再相識,不管陸焉識試了多少次,最終還是沒能喚起妻子的記憶,被她推到門外。雖然經(jīng)歷了多少滄桑,但他們的愛情從未改變過。繁榮昌盛盡,他們懷著各自強烈而執(zhí)著的愛情,在永恒的等待中,一齊慢慢變老。從那以后,多少年來,門從來沒有上鎖過,她說:“不能再把焉識鎖在門外了。”從那以后,多少年了,那張紙條還留在桌子上,窺視著事物的思緒;從那以后,多少年了,不管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還是大雪紛飛,她都記得5號早上要去梳洗,打扮干凈到火車站口等焉識回來。他把信寫了多少年了,也因為太過想念;她可以用一句話寬恕那些恨了他多年的女兒;他可以把自己看得很重,只為了能守著她。
時光飛逝,轉眼多年,陸焉識依然是早晨陪著馮婉喻去車站等陸焉識回來。這部電影最后的場景…他們的愛情,能夠讓一切都失色,卻沒有感動上蒼,馮婉喻還不能想起自己就是陸焉識。
我相信:即使??菔癄€,日轉星移,過去滄海夷為桑田,過去高山夷為平地,他們的愛情依然不變。“愛,是陸焉識對馮婉喻守衛(wèi)般的愛;愛,是馮婉喻對陸焉識等待中的愛”,我把它叫做“愛的堅守”——堅定的守候!
電影《歸來》優(yōu)秀觀后感3
對于這部電影,筆者真不知該說些什么。筆者算是趕上了舊年代的尾巴,對于影片中的那些建筑,物事和環(huán)境都甚是懷念,仿佛小時候的生活重回眼前。但那個年代更多的事物終究不被筆者熟識。
現(xiàn)今的人們,七零后有中國合伙人,八零后有致青春,九零后有青春派,幾乎每個階段的人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往昔回憶。而對于六零,五零甚至更早年代的老爸老媽們,這部歸來更像是承載了他們的過去記憶的一次集體回憶。
不同于年輕一輩的我們,六七十年代的人們,隱忍而堅強,那時候的愛情,含蓄而熾熱。就像影片中的陸焉識與馮宛瑜,沒有那么多山無棱天地合,沒有那么多驚天動地,只有調(diào)琴,念信,送餃,以及月復一月的去火車站等候已經(jīng)歸來的陸焉識。
整部影片就猶如陸焉識和馮宛瑜的愛情,平淡而舒緩。筆者反倒覺得影片的高潮是開始沒多久陸焉識在火車站被抓捕那場戲。十幾年未見的夫妻倆感情依舊那么熾烈,為了一次久別重逢,竟然以身犯險。然而好強不懂事的女兒為了在紅色娘子軍中出演主角,不惜大義滅親,向組織告密,將父母密會的時間地點告訴了監(jiān)視者。這也就是后來馮宛瑜失憶后只記得女兒的不好的根本原因。這一段戲,基本上反映了那個年代生活中的常態(tài)。
陸焉識平反回家后,卻發(fā)現(xiàn)馮宛瑜得了失憶癥,竟不認得他了,錯把他當成方師傅而拒之門外。于是陸焉識就想方設法讓她恢復記憶,但總是無功而返。最終馮宛瑜的失憶癥愈發(fā)嚴重,除了女兒,誰也不認識了,甚至對女兒的記憶仍舊停留在_時女兒念舞蹈學校的時候。陸焉識也明白,與其費盡艱辛讓她恢復記憶,更重要的是時刻需要陪在她身邊,照顧她。
也許是太過刻意,電影這一段陸焉識幫助馮宛瑜找回記憶的戲頻頻笑場,好容易來一場煽情的橋段,筆者都哭不出來。筆者一直在猜測,到底怎樣才會令她恢復記憶,結局會不會是大團圓呢。然而,臨近結尾我們才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企圖對馮宛瑜用強才導致馮宛瑜失憶的方師傅,已經(jīng)遭到了隔離審查,陸焉識甚至都找上門去,而方師傅的夫人似乎對方師傅的所作所為并不知情,甚至破口大罵方師傅這種好人為什么要被審查。筆者不禁感嘆,人面獸心的家伙,始終會被人拆穿。
電影以很多年后,陸焉識繼續(xù)陪伴馮宛瑜去火車站等候陸焉識歸來作結。起初筆者一頭霧水,總覺得這樣的結局等于沒有結局,但這不就是最好的結局嗎。陸焉識畢竟陪在了馮宛瑜身邊,生死不離。而馮宛瑜雖然失憶,卻終究沒有忘記生命中有陸焉識這么一個人。這不就是愛情最好的結局嗎,你若不離,我便不棄。其實當許多年前的一個大年夜,馮宛瑜悄悄的給熟睡的陸焉識送餃子就能看出,她終究在情感上默認了他的陪伴,即使他并不知道他就是她的丈夫陸焉識。
筆者略微查了一下原作的情節(jié)。很容易想見,電影是絕對不會照著原著來拍的。張藝謀曾經(jīng)的經(jīng)典活著已經(jīng)觸痛過某些部門領導的神經(jīng),他們決計不會讓張藝謀故技重施。對于這部歸來,也就僅僅當作中年版山楂樹之戀來看待吧。
歸來無史,只講愛情。
電影《歸來》優(yōu)秀觀后感4
沖著陳道明和鞏俐這兩位老戲骨,昨天看了《歸來》。
之前看到《南方周末》對張藝謀和陳道明的專訪,對于他們所表露出的歷史觀甚是困惑,因為滿篇是“和解”與“愈合”,似乎立志要在“傷痕”之后,重新打造關于那個年代的敘述模式,主題卻是“忘記”和“和解”。在我看來,這只是簡單的“活著”——恰如老謀子二十年前拍的那部無法公映的電影所講述的麻木狀態(tài),于是想當然的對老謀子的“歸來”不抱太大希望。然而,看過電影后,我卻讀出了更多的東西。
有朋友和我討論說,相比小說,影片的故事太過簡單,失了很多內(nèi)涵的表達,并且對影片后半部分漫長而又平淡的講述甚是不滿。但在我看來,他們似乎歪打正著地拍出了意外的厚重感和濃重的批判性。是的,《歸來》相對于小說《陸犯焉識》的刪繁就簡,其實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廣度。
在接受采訪時,張藝謀說:“一個人對一個人矢志不渝的等待,和矢志不渝的歸來,是人類最重要的情感。絕不是簡單的溫情化可以解釋的,恰巧是在這個等待、期待和歸來當中,暗流涌動一個大時代的痕跡。“暗流涌動”四個字特別好說,特別難做到。我相信它不是簡單的庸俗化的溫情,它其實是更高層次的復雜。 ”
這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故事,離別和歸來,是人類共通的母題。這個謎母在《詩經(jīng)》里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在荷馬史詩里是奧德賽;在唐朝是“舉頭見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在宋代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在美國是《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戀戀筆記本》……越是簡單的母題,越具有全球性,也越難拍出新意。應該說,老謀子這一份答卷,在合格線以上。
當離別充滿荒謬和無奈時,歸來無疑是對漫長等待的最好回饋。然而,由于馮婉瑜的失憶,陸焉識的歸來又漫長到令人絕望,這是兩個向度的絕望——月復一月火車站接愛人的婉瑜,和日復一日想盡辦法喚醒妻子記憶的焉識。影片最后,他們在雪地中站成大大的驚嘆號,一個在等待著永遠等不到的他,一個在陪伴著永遠喚不醒的她。
焉識捱過了反右,卻失了知識分子的一部分精神。他與生活和解,生活卻與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焉識的眼角抽動中,在他的欲語還休中,在他面對好友自殺消息的木訥中,我們都親見了一個知識分子靈魂的垮塌,和一個典型中國人的附生——經(jīng)歷了這么多,焉識只想活著,活著就好。他沒有了憤怒,也沒有了怨恨,更失了反思的勇氣,這些對活著而言,都太過沉重,因此他選擇與生活和解。然而,婉瑜的失憶,似乎是對焉識對慘痛記憶所采取的“淡忘”的態(tài)度的反諷。電影中一個細節(jié)似可佐證我的看法:焉識給婉瑜讀自己的信,讀著讀著,一聲長嘆。是啊,怎么可能淡忘,又如何能好了傷疤。張藝謀說:“我們不要再憶苦思甜,我們不要再控訴,再苦大仇深,讓它用內(nèi)斂的方式,暗流涌動的方式,甚至內(nèi)傷的方式,沉淀那個苦難?!笔前?,傷害已經(jīng)造成,無論再怎么愈合,也無法抹留在心中的印記,這個內(nèi)傷,不僅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更是國家的。
這么一個簡單的母題,放在了那樣一個沉重的背景之中。暗流涌動,老謀子說的對,確實是暗流涌動。這是關于建國后那段歷史的一次元敘事嘗試,是在解構的時代一次建構的努力,是在追求多樣化和個體敘事的思潮中一次宏大敘述的逆襲,是在后現(xiàn)代的當下一次現(xiàn)代性的回潮。
評判它的好壞,關鍵還在于觀者自己的闡釋。就我來說,我從中看到了太多太多,除了演員出神入化的演技,也看到了老謀子轉型的艱難,更看到了電影審查鐵屋中透露出的一絲光亮,衷心的贊一個。此外,還因為我一直對元敘事抱持肯定態(tài)度,而對后現(xiàn)代的種種主義抱持觀望。
說到這里,不得不再次重復一下羅蘭巴特語錄:作者已死。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歸來》,贊彈皆有道理,諸君自行判斷。
相對純理論性的辨析,其實我更喜歡文本細讀。當然,一方面是自己已經(jīng)離文藝理論太遠太遠,遠的幾乎忘掉了理論。另一方面,這部電影,太值得細讀了。
看完影片后,妻抱怨說旁邊的幾個姑娘一直嘰嘰喳喳,又想起坐我前面的是一家三口,那個不到5歲的小女孩應該也沒消停過——但是,一向對環(huán)境挑剔到過分的我竟然都沒有發(fā)現(xiàn)——電影實在太抓人。
影片的開端堪稱經(jīng)典。在那個壓抑年代里,一個逃跑的右派對于家人來說,是滾燙的火,極度渴望卻不敢真正觸碰,日思夜想的陸焉識就在門外,可群集環(huán)伺的眼睛讓馮婉瑜選擇了默默地將他拒之門外。因為女兒丹丹的告發(fā),焉識和婉瑜第二天相約見面成為了一場悲劇,這也成為婉瑜記憶中念念不忘的一幕,并因此斷絕與女兒的來往,即使失憶了,也無法忘懷女兒對家庭的背叛。
焉識和婉瑜在天橋見面那一幕的爆發(fā)力驚人。兩個一直壓抑、隱忍的人同時爆發(fā)出驚人的能量。焉識眼看時間流逝,卻一直看不到赴約的婉瑜,萬般焦急下不顧自己逃亡者的身份,站在大庭廣眾之下高喊婉瑜的名字,宛如瀕死之人用盡最后的生命呼喊,這種奮不顧身,這種絕望掙扎,令人寒毛直豎。而婉瑜的那一聲“焉識,快走!”,也是毅然拋棄了個人得失,不啻于平地一聲驚雷起。在這一幕里,“愛別離”之苦催人淚下。即使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也應能被感染和觸動。
還有一處令我鼻酸的場景在影片后半段。焉識苦心營造出彈鋼琴一幕的舊日重現(xiàn),希望喚醒婉瑜的記憶。婉瑜怔怔地看著他的背影,遲疑、遲疑、那么遲疑地伸出手,搭在焉識的肩上,兩個人都在顫抖,焉識緩緩轉過身來,和婉瑜擁抱在一起。這一刻的張力,令人不得不屏住呼吸,凝神注目,滿心是絕望之后的歡喜。然而舊日重現(xiàn)的一幕只維系了幾秒,婉瑜緩慢而堅定地推開焉識,一下打開他的手。陳道明那一刻的神情,落寞得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了痛楚,錐心刺骨卻又平靜如水。這一代人的傷痕,這一代知識分子“洗澡”后的精神狀態(tài),都被他演出來了。
影片中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還有許多,陳道明和鞏俐的演技無與倫比,對情感戲的調(diào)度拿捏得恰到好處,通篇在克制和壓抑中完成敘述,卻因為這克制和壓抑而更突顯出敘事的力量。對張藝謀的這次轉型,我要點個贊。
電影《歸來》優(yōu)秀觀后感5
根據(jù)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是張藝謀的又一力作。看過之后,內(nèi)心無比沉重和壓抑,被瞬間帶回到了那個無比動蕩而扭曲人性的年代,無辜善良的人們飽受蹂躪,在一場無法逆轉的精神災難中踽踽茍活。
電影中,知識份子陸焉識被打成右派,遭監(jiān)禁多年后歸來,終可與家人團聚。沒想到這時,他的妻子馮婉喻已因思念過度、飽受摧殘而精神崩潰,患上了失憶癥,對自己日夜掛念的丈夫也失去了容貌上的記憶,雖一心盼丈夫歸來,卻在重逢時刻,把丈夫當成了陌路人。而他的女兒也因父親的“右派”身份斷絕了跳舞的前途,褪祛了舞臺的光芒,成為了千千萬萬工人中的一員。
馮婉喻的失憶日漸嚴重,陸識焉和女兒曾想盡各種方法幫她恢復記憶,都無濟于事,她沒有了往日的干練與端莊,但她始終將丈夫陸焉識的名字銘記于心。每月的5號,她都滿懷期待與歡愉的來到車站的出站口等候丈夫的歸來。每當此時,陸識焉都陪伴在妻子的身邊,手舉著寫有陸識焉三個字樣的牌子。這個場景,不禁讓人唏噓動容。月月年年,任憑周遭萬物變遷,她一顆守盼丈夫歸來的心從未改變,而就是這份永不褪色的期待與失落,竟成全了這個女人余下的一生!
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馮婉瑜的失憶實則是她主動選擇逃避和遺忘的結果,令她能夠相對安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個世界,沒有傷害,只有她深愛的人。
影片的結尾落在一個寒冬,大雪凌厲。年邁的馮婉喻和陸焉識依舊穿過風雪,安靜地等候在火車站的鐵門前。陸焉識仍舉著那個寫著自己名字的牌子,看著迎面一群群來自新時代的面孔,認命地沉默著。這一幕充滿了對現(xiàn)實的諷刺和無奈,亦生動昭示了有些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是不可逆的。兩個垂暮的老人,從歷史的風塵中一路走來,靠的唯有這深沉的陪伴。
這部電影無可避免地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家庭。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我的姥爺和親人們被愚昧、愚忠的小人所迫害,飽受了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磨難。那些不堪回首的暴行,是泯滅人性、不可饒恕的!
一部電影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斗室窺全貌,在留白里蘊出苦難的影子。而事實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比主人公的命運更悲慘的比比皆是,每一樁都觸目驚心。雖然那些災難已成為過去,但這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只有直面和思考,才能以史為鑒,不再重蹈覆轍。愿此悲劇永不復演。
電影《歸來》優(yōu)秀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