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回憶觀后感劇情全分析
《殺人回憶》是韓國導演奉俊昊在2003年上映的電影,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懸疑電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關于殺人回憶觀后感劇情全分析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韓國電影觀后感一
《殺人回憶》是韓國導演奉俊昊在2003年上映的電影,也是諸多電影榜單上推薦的佳作。導演奉俊昊在這部電影里展現(xiàn)出教科書般精準的鏡頭語言——構圖、鏡頭運動、演員調度都是上乘。嘗試著拿出幾個對個人印象深刻的鏡頭,做簡要分析。
一、開場:
開場用了6個鏡頭,展示了占據(jù)屏幕三分之二的大片金黃色的稻田、藍天和白云,在唯美中拉開了電影的序幕,也在陽光明媚的風景下拉開了骯臟、陰暗、兇殘的連環(huán)殺人案件序幕,仿佛是“以樂景襯哀情”,讓人產(chǎn)生一絲絲無力感的同時,也讓人產(chǎn)生最初的疑問:美麗田園風光背后,為什么會發(fā)生殺人案件?
二、長鏡頭的運用
這部電影中,在多處使用了長鏡頭,這些長鏡頭都在1分鐘以上,但是觀眾卻很難以察覺到鏡頭的存在,原因有以下方面:1、運動元素豐富——鏡頭的移動和人物的移動,使得不斷有新信息和新元素入畫和出畫,這些運動元素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2、畫面本身的信息量較大,有各種人物和對話,讓觀眾的大腦也花時間消化這些信息,從而暫時忘記鏡頭的存在。舉例如下:
第一個是當發(fā)現(xiàn)第二具尸體的時候,有1分59秒的長鏡頭:警方到達現(xiàn)場,鏡頭跟拍男主從一個地點出發(fā),查看了馬路上的輪胎印又繞回到最開始出發(fā)的地點,再回到輪胎印被破壞的現(xiàn)場——一鏡到底把整個案發(fā)現(xiàn)場噪雜的環(huán)境,和手忙腳亂的各色人物,用一個鏡頭貼切地表達出來。中間很有意思的是,一個相同的畫面發(fā)生兩次:男主等鑒定科的人,第一次老局長來,在畫面中心摔了一跤;鏡頭轉了一圈,再繞回時,鑒定科的人來了在畫面中心相同位置也摔了一跤。這種用心的小細節(jié),強調了現(xiàn)場每個人都屬于手忙腳亂、無人指揮的狀態(tài)。
第二個是找第三具尸體的時候,一個警官帶領一大隊人員在遠處空曠的蘆葦蕩(不確定什么植物)里尋找,而另外兩個警官在前景處閑聊,這個搖臂拍攝的1分10秒的鏡頭先降后升,有繁忙和悠閑的對比、人多和人少的對比、廣闊空間和狹小空間的對比,從緊張到松弛再到緊張,松弛有度,呈現(xiàn)了一個有節(jié)奏感的鏡頭,也讓這一段落顯得頗具戲劇性。
三、剪輯:“J”形剪輯和相似性剪輯
所謂“J”形剪輯,就是聲音早于畫面出現(xiàn),由聲音先出現(xiàn)幾秒鐘再帶動與聲音同步的畫面出現(xiàn)。這個鏡頭在年輕警官第一次出現(xiàn)時,背景音樂先響起,再是年輕警官步行的畫面;這個畫面告訴我們新人物出場的同時,也展示了季節(jié)的變化(綠油油的植物和之前金黃色形成對比)。
所謂相似性剪輯,或者說是相似性轉場,發(fā)生在老局長退新局長進的時候,老局長撕壞了筷子成“人”字形,這個三角的形狀,接下來就是新局長攤開報紙的三角的形狀,這一轉場巧妙地過度了倆個人的交替。
四、蒙太奇手法
在剖尸驗尸的尸體畫面之后,緊接著一個熱騰騰的、血淋淋的烤肉畫面,讓人有種感官的不適感,這種不適感,使得骯臟、血淋淋的環(huán)境氛圍更有代入感。
五、雙人對話和多人對話的處理
拍攝對話是每個導演的必修課,奉俊昊導演做的非常出色,幾個對話段落的處理堪稱教科書級別。如,兩個男主第一次相遇時,引發(fā)誤會沖突,等發(fā)現(xiàn)誤會后,兩個人在車上都是各自獨立的畫面,而且畫面空間局促,暗示著兩人的格格不入。
又如,幾個多人對話的場景,將所有人物放在同一個畫面,利用構圖(燈光元素)將對話主體放在畫面中心或前景,對話的陪體放在畫面邊緣或者背景進行虛焦處理。這樣處理突出了主次,也讓所有與對話有關的人物又全部聯(lián)系在一起。又或者用輕微的鏡頭運動,分別搖動對準在每個說話人物,逐步突出每一句臺詞的說話主體,最后定格在最終話語決定權的那個人物上。
六、轉場
電影中有幾處高明的轉場,上文提到有畫面相似性轉場。還有一個,聲音相似性轉場,是到工廠送傘的女性中途遇害后,接著受害人家里電話鈴聲響起,再接著警察局的電話鈴聲響起。這個轉場,有很嚴謹?shù)倪壿嬯P系,即先遇害再有人發(fā)現(xiàn),再到警局報警,簡單明了的交代了這一遞進過程,普通觀眾也能明白。
七、色彩調度
有一處印象深刻的色彩調度,是在最后一個嫌疑犯出場的時候,畫面背景的大片淡綠色的機器顏色,而皮膚白皙、穿戴整齊的嫌疑犯在畫面中央。這個鏡頭的冷色調,把疑犯冷靜克制的性格特點一筆交代。
八、畫面引導線的運用
影片中有幾處利用畫面內演員的目光指向畫面外空間,這一畫面引導線的應用,大大地拓寬了電影的空間維度,也讓觀眾對畫面外的空間產(chǎn)生心理期待。
九、主觀鏡頭的運用
最后一個女生受害時,使用兇手的角度的主觀鏡頭用的非常出色:先是鏡頭盯住一個女性,接著另外一個小女生出現(xiàn),然后鏡頭在這兩個女性身上搖擺,貼切地描述了兇手面對突發(fā)情況時候整個猶豫和選擇的過程。
十、蒙太奇組合
最后一個女生遇害時,女生被綁縛在地時驚恐的目光(表情),緊接著一組宵禁警報聲響起,商鋪關門,挨家挨戶熄燈的畫面,精準地描述了小女生此時此刻的驚恐和無助。
十一、意象——軍靴象征著
電影里對軍靴的特寫和穿軍靴的警官利用軍靴踹人施暴的場景有很大篇幅,最后踹人的警官因為破傷風截肢斷腿,鏡頭最后一次落在那雙套裝鞋套的軍靴上。這時,溫情舒緩的音樂響起。仿佛就是在點明一個主題——在一個混亂的時代里,的施予者,其實也是的受害者。
十二、景深鏡頭
導演很善于利用前景和背景的對比,來營造環(huán)境氛圍。如光昊(傻子)被指認現(xiàn)場時候,光昊父親在前景呼喊,一隊警察在背景押送光昊。這時,前景中的人物快速掠過畫面,背景的人物移動顯得較慢。這樣利用運動速度巨大差別的對比,表現(xiàn)出光昊父親的焦急和激動情緒,與背景處光昊被捕聯(lián)系在一起。
十三、最后分析本片很精彩的段落——“悲傷情歌殺人段落”
即送傘女去工廠途中遇害的段落,這一段落的視聽語言、節(jié)奏把握極其出彩!一共15個鏡頭,前面7個鏡頭都是時長在10秒鐘以上(或左右)的長鏡頭,在出現(xiàn)工廠的畫面配上重音(重音暗示著有重大事件發(fā)生)后,迅速切上8個短促的鏡頭。前面7個長鏡頭,以環(huán)境描寫為主(音響只有雨水聲),時間長從而讓觀眾慢慢感受到角色內心深處的恐懼,這種恐懼心理在一個重音加鼓點的音樂響起時達到了極點。接下來,一系列特寫、人物奔跑全景的短促鏡頭和加上富有動感的鼓點音樂,將之前積蓄的恐懼心理徹底釋放。從張到馳,節(jié)奏鮮明,張弛有度。
韓國電影觀后感二
1986年10月23日,樸警官在鄉(xiāng)間的的排水渠中發(fā)現(xiàn)了一具女尸。幾天后,另一處地方發(fā)現(xiàn)了第二具尸體。作案手段相似,應該是同一名兇手所為。一位姓蘇的警官自愿從漢城來到這里調查奸殺案,在經(jīng)過一些誤會之后,蘇警官和樸警官成為搭檔負責此次的案件。
樸警官在游戲廳找到了光昊,他的智力有些障礙,但是有人看到在一個女孩遇害的當晚,他偷偷跟在女孩的后面。樸警官想讓光昊認罪,可是光昊雖然有智力障礙,但是一直堅稱自己誰都沒殺。于是軟硬皆施,甚至以活埋威脅他說出他殺人的實情。光昊在樸警官的刻意引導下,說出了第一個女人受害的情形。
蘇警官卻并不相信光昊是真兇,在深夜里還在查看之前檔案。不久后,上級重新成立了調查組,新一任局長接手了這起案件,樸警官匯報了調查成果。通過對現(xiàn)場和幾個受害人的分析,蘇警官總結了幾起案件的共同點:都是漂亮的單身女性,案件都發(fā)生在下雨天,三位女性都穿著紅色的衣服。
于是,在一個下雨天,一位女警官穿著紅色衣服試圖引誘犯人上鉤??墒遣]有成功,幾人躲進移除崗亭避雨,這時兩個女學生也躲了進來。其中一個學生談起了最近的兇殺案,說那兇手就住在他們學校的廁所里。蘇警官覺得這只是學生編造的故事,并不打算理會。就在他們躲雨的時候,一位為丈夫送傘的女人遇害了。
第二天,警方發(fā)現(xiàn)了女人的尸體。眾人還是找不到有用的線索,就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女警官提出了一個巨大的發(fā)現(xiàn)。就在昨天夜里,一直都有人要求播放《悲傷情書》這首歌,并且在其他案件發(fā)生的時候,這首歌都有播放。蘇警官認為這并不是巧合,要求播放歌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兇手。蘇警官去往電臺尋找證據(jù),可是昨天要求點歌的明信片早已被送往垃圾站。
蘇警官突然想起上次一個女孩說起的學校廁所的故事,準備去一探究竟。他找到了上次的其中一位學生,詢問了廁所的事情。蘇警官在學校的后山上找到了一個女人,在經(jīng)過調查后,發(fā)現(xiàn)女人去年9月份也曾遭到過強奸,但或許是因為沒看見兇手的臉得以幸免。女人提供了一個線索,兇手的手很柔軟,就像女人的手一樣。
另一邊,女警官找到了當初點歌的明信片,根據(jù)上面的地址,樸警官和蘇警官找到了嫌疑人的家。此人名叫樸興圭,是一個退伍軍人??蓸闩d圭去堅持自己沒有殺過任何人。因為沒有任何證據(jù),他們沒法依法逮捕樸興圭。
突然,蘇警官想到一開始的光昊,光昊很有可能是目擊證人,于是兩人去白家烤肉店尋找光昊??墒枪怅惶娱_了,逃到鐵軌上,情緒激動,結果死在了路過的火車的輪子下。唯一的目擊證人也死了。好在調查科發(fā)現(xiàn)了兇手殘留在衣服上的精子,只要上面的DNA和樸興圭的吻合,那么案件就告破了。但是需要送到美國去鑒定,需要一段時間。
就在樸興圭被釋放的第二天,一個女學生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在樹林里。而這個女學生就是曾經(jīng)蘇警官去調查廁所的故事的時候遇到的,因為她當時演習受傷,蘇警官還自己幫她貼了創(chuàng)可貼。蘇警官看著女孩身上的創(chuàng)可貼再也無法控制自己,他把樸興圭從家中拖出來,掏出手槍逼問樸興圭是不是兇手。樸警官送來了美國的公文,經(jīng)過鑒定,樸興圭的DNA與受害者身上的樣品不匹配。蘇警官根本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想要直接擊斃樸興圭,但是讓樸警官攔了下來。樸興圭趁機逃走。
多年以后,樸警官成為了一個商人,他在一次送貨的途中路經(jīng)當時的案發(fā)現(xiàn)場,他蹲在排水渠向里望去,里面空空如也。一個小女孩問他在看什么,前段時間也有個男人這樣做。樸警官問她看到了那人的模樣嗎,小女孩回答看到了,長得很平常。
事實上,真實事件華城連環(huán)殺人案的兇手至今仍然逍遙法外。《殺人回憶》中的案件也被描述為一個懸而未決的案件,關于誰是兇手這個問題一直都有很多種說法。盡管許多證據(jù)都指向樸興圭,但是最后的決定證據(jù)卻沒對上,那么他首先不是留下精液那起案件的犯人,所以很有可能這樣的連環(huán)案是有模仿犯罪的可能性。不過影片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人類在還原真相時的無奈,我們甚至永遠都不會知道真相是什么,這真是一種令人絕望的說法。
韓國電影觀后感三
看完《殺人回憶》以后才發(fā)現(xiàn)兩個小時的電影原來可以包含這么多內容,上個星期看過的《暴雪將至》就像是餐前點心,一點點的熱量來墊一下肚子,《殺人回憶》才是正餐,能吃到飽腹那種。
電影內容多卻并不龐雜臃腫,反而是一步一步慢慢敘事的手法。
影片開頭金黃的稻谷田地里陽光明媚,一個小男孩在田間抓蚱蜢,逮了一玻璃瓶。讓人看得完全云里霧里?;蛟S在影射尋找罪犯的過程就像是在茫茫稻田里尋找充分隱蔽的黃綠色蚱蜢的過程。特別是之后樸警官在驅趕稻田間破壞證據(jù)的小孩們時,那個小男孩完全模仿樸警官說話,甚至連喃喃自語都模仿下來,更像是導演給我們的一個小小暗示,抓犯人就像稻田抓蟲,蟲是有很多但哪個才是自己要抓的那個呢?三個嫌疑犯,第一個是目擊者,第二個暗地里拿女人內衣自瀆,第三個更是與案情有密切關系,每一起案件案發(fā)時都會給電臺寫明信片點歌。三個都是蚱蜢,但哪個才是真正的變態(tài)強奸殺人犯?電影告訴我們,三個人都不是,最后最相像的第三位嫌疑人反而被現(xiàn)代科技給否定了,不過現(xiàn)代科技也有差錯的時候,畢竟那個時候DNA比對技術還不成熟,時間、采證方式、其他人為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最后的錯誤結果。
影片最后也沒有告訴觀眾究竟誰才是最后的兇手,可能這就是電影受限于現(xiàn)實的地方,因為現(xiàn)實中兇手并沒有被繩之于法,不過導演也給出了一張意味深遠的答卷,樸警官的表情似是震驚又像是陷入另一個陷阱圈套的困苦。小女孩說:“就是一般的長相。”告訴我們1、兇手還活著 2、兇手長相普通。到底是哪只普通的蚱蜢呢?樸警官大可以將當年的嫌疑犯都找到讓小女孩認人,但是他已經(jīng)不再是警察,他沒有權利沒有義務繼續(xù)查案,甚至有可能案件也已經(jīng)超過了申訴日期,老樸當時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還是說他回憶起了過去的那段時光,還是震驚在這個案件終于還是擱置還是讓那只蚱蜢逃之夭夭了?
電影叫做《殺人回憶》,但是電影卻是用警察探案的角度描寫,當然這是肯定的,因為以現(xiàn)實為根據(jù)的這起強奸案并沒有抓到真兇,無法得知作案人的心理和行為故事很難構思一部電影,即使是強行編造出來也失了原味。用探案角度明顯容易一點,也更容易讓普通大眾接受,甚至電影的含義也從區(qū)區(qū)懸疑轉向更深的社會意義。不過我更喜歡另一個解釋,這部電影其實是導演的一部釣魚片,釣的就是真兇,電影就是放給現(xiàn)實中逃之夭夭的強奸犯看,你看你做的這些事,我就是放給所有人都看看你的這件事,讓大家永遠都記住要抓住你。你別以為你不再作案后就可以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不,你的過去我給你用電影永遠記住,你要一直活在愧疚之中。
韓國電影觀后感四
許多人眼中的韓國最強片,敘事節(jié)奏和結局設置的確堪稱經(jīng)典,但角色設置脫不出韓國電影的單細胞結構,讓人懷疑懸案之所以成為懸案,不是犯案的多高明,而是辦案的太草包。試圖直擊人性的幾次性格轉換也來得倉促潦草,實在經(jīng)不起那么多打著經(jīng)典名號的過度解讀 。2003年韓國票房冠軍影片,并獲評年度最佳電影首位,狂掃韓國國內各大電影獎項。影片前半部分是經(jīng)典懸疑片的模式——隱型的兇手,茫然的警察,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嫌疑人一個個被推翻使得案件更加撲朔迷離,當所有人都將懷疑的目光指向同一個人的時候,結局卻又讓所有人震驚。影片顛覆了人們對傳統(tǒng)懸疑片的認定,原來真相既不能從直覺判斷也難以從客觀事物推倒。影片改編自韓國“三大未解懸案”之一的雨夜連環(huán)強奸殺人案,拍攝手法嫻熟,張弛有度。跳出了以往懸疑驚悚片的既定模式,加入角色人物的戲謔與搞笑,確立了奉俊昊導演獨特而鮮明的個人表現(xiàn)風格。 影片的特殊政治背景是不容被忽視的,真實的案件發(fā)生在1986年,時值韓國軍政統(tǒng)治時期,歷史上的韓國正在經(jīng)歷轉型,處于民主運動的關鍵時刻。因此,影片充斥著時代鮮明的符號:大街上的示威游行不斷;無休止的防空警報;學校的救護演習;軍警被拉去鎮(zhèn)壓游行;司法體系混亂,刑訊逼供濫用,證據(jù)保護不當……樸探員和他的搭檔從沒有去過漢城,對小鎮(zhèn)以外的世界概念模糊,在那個時代,他們視野狹隘,接受的知識有限,導演用調侃幽默的手法表現(xiàn)他們的無知和無奈:比如,樸探員在偵破遇到瓶頸是去求神問卜,出言“美國太大所以他們偵探要用頭腦破案,韓國很小,所以只需用腳破案”。搭擋2人坐在田頭互相吹噓聽說來的大學校園生活,坦言彼此只上過高中,迂腐的官僚體制,現(xiàn)有條件的局限讓他們的審訊、敷衍的偵查態(tài)度成為時代的必然。時代的創(chuàng)傷,從上到下,壓抑的社會孕育扭曲的群體。影片的疑犯從弱智少年到性變態(tài)的工人,再到冷靜怪異的退伍軍人,他們成了社會弱勢群體的縮影,個人的命運背負上時代的陰影。改編一個沒有被破獲的案件,這本身就是創(chuàng)作者智慧的體現(xiàn),影片那欲語還休的開放式結局,更是讓許多人對導演沒有揭示兇手是誰而忿忿不平。這其實是導演力圖擺脫類型片束縛的一個手段,也彰顯了影片更重要的并非闡述“誰是兇手”,而是向觀眾逐步揭示:一件本來完全可以被偵破的案件是如何被探員自身給毀了的。這個毀滅的過程是導演最希望呈現(xiàn)給觀眾的,也由此帶出了韓國民眾對那個特殊時代背景的集體回憶,既有商業(yè)片的構架,又有深刻反思的野心,是影片最大的特色。作為對韓國歷史不熟悉的我們來說,也能從導演的幾處精心安排下,感受到一些氣氛。國際級的攝影師:難以想象這是這個導演的第二部電影?!稓⑷嘶貞洝讽n國2003年最賣座電影,根據(jù)1986-1991年韓國數(shù)宗至今仍未破獲的殺人案件為藍本,講述小鎮(zhèn)警察和漢城來的探員一同偵察連環(huán)殺人案,結果卻因自身的原因和大局勢的關系而讓兇手逍遙法外的故事。全片拍得張弛有勁,笑料、驚險、恐怖等商業(yè)元素齊備,而最值得稱道的,是導演刻意營造出的郁悶、絕望氣氛,令觀眾和兩個探員的心理在最后時刻都面臨崩潰邊緣。2003年韓國票房第一的電影,并獲評為年度最佳影片首位,狂掃韓國國內各大電影獎項。有人說,影片是韓國的《七宗罪》,但其實除了影片中總是下雨相同外,本片其實更像是惡魔杰克”的韓國版,而且同樣都是真實事件。影片拍得劇力萬分,已是一流商業(yè)大作,更難得的是,因為拍攝的是1980年代中期的真實事件,影片中大量溶入當年韓國軍政權統(tǒng)制下的情景,帶領觀眾一起反思韓國民主化進程中曾有過的黑暗時期。圍捕罪犯,卻不夠人力,因為軍人被派出鎮(zhèn)壓游行、樸警官先是對犯人嚴刑拷打,后又引導犯人作殺人回憶”進行誘供、還有那無休止的空襲演習,無一不讓觀眾想起那個時代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在一流的商業(yè)技法中又能加載沉痛的集體反思,僅這點就比《七宗罪》高明得多,這也是韓國電影崛起并在亞洲稱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韓國電影觀后感五
接觸電影少的人可能不太會有這樣的感覺,商業(yè)片充斥著各大影院的熒幕,粗制濫造的很多,每逢發(fā)現(xiàn)或者遇見一部好電影的時候,感覺就像是心靈一次次觸蕩了平靜,不驚人的波瀾在心中久久難以散去。
昨天晚上看了《殺人回憶》,看完的第一感覺,這是一部用心來拍的電影,不一樣的電影??催@部電影是因為看了《追擊者》,有人推薦了《殺人回憶》,昨天專門看了下。從名字來看本以為是一個殺人變態(tài)狂之類的講述犯案回憶或者偵探片子之類的東西,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想錯了;這是一個真實的事情改編,開篇就告訴了觀眾,至今兇手仍然沒有抓到,暗示著有那么一個觀眾可能就是影片里的主角……
樸警官是韓國京畿道華城郡的本地警察,辦案秉承東方傳統(tǒng)司法“預設有罪”的邏輯,他跟徐警官的第一次互動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臆斷色彩,沒定案就先飛腳踹人。凡事憑借他“巫師”般的眼睛作第六感判斷,誘導嫌疑犯承認犯罪。就像局長問他哪個是哥哥,哪個是強奸犯一樣,在執(zhí)著而自信的雙眼之前,真相突然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真兇和受害者變得如此相仿。這個鏡頭使得審判者顯得如此迷惘,如此虛弱,是正義和邪惡如此接近,也間接否定了這種執(zhí)法方法。
樸警官以一個被動接受案件進行調查的人,到自覺自醒進行自主選擇生活的人,他用什么疑惑目光看待這起案件的始作俑者,又以怎樣的熱淚遺憾放棄了這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團。曾經(jīng)付出過的青春,貢獻過的熱情,合作過的伙伴,最后的無果而終,在這之中,風色迷離的廣闊天地,沉默起伏的麥浪,百味雜陳的人生體驗,無法釋懷的內心傷撼,遠去的時代卷起答案,卷起真兇,卷起每個人的經(jīng)歷,卷起屬于它的犧牲品和得逞者,靜靜逝去,成為每個經(jīng)歷者心頭一副雋永靜止的油畫,明媚陽光下一段揮之不去的蒼茫歲月,共同記錄了那個年代的人們的奮斗,掙扎,失去和獲得。
整個影片節(jié)奏把握很好,緩緩的敘事,影片開頭小孩子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里嬉戲玩耍,其色彩和鏡頭都是那么的舒緩,可是突然尸體的出現(xiàn)立馬把人心抓住,很快切入主題。我感覺影片的大部分時間的節(jié)奏都是舒緩的,更像是一部生活化的影片而不像是警匪或是刑偵的那么讓人提心吊膽!但舒緩中也有緊張的時刻,有一段給我映像深刻,徐警官和樸警官兩隊人都在暗處發(fā)現(xiàn)那個猥褻者,這時的氣氛還是靜謐的,當那個猥褻者突然把手電筒一扔,掉頭就跑,三個人也同時開始追逐,此時的背景音樂陡然響起,而且節(jié)奏十分強烈,以至于嚇人一跳!這樣的節(jié)奏轉換影片中還有很多,我感覺處理的相當好,讓整個影片松弛有度,扣人心弦。
影片中,從漢城過來協(xié)助辦案的警察,本是一個沉著,冷靜,有個良好素質的人,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硬生生的要去槍斃他認定的卻因為DNA驗證無辜的疑犯。社會慣性的力量,讓每個人不自覺的成為社會的劊子手??膳碌氖牵靷冏罱K沒有找到犯人。盡管在他們查案的過程中,已經(jīng)查到了很多細節(jié)。比如,一開始的傻子,他看到了兇犯作案的過程,他后來又說出了兇犯在小時候曾經(jīng)把他丟進火里,說明兇手肯定是個長期在本地居住的人,但是他們卻一心一意的讓新抓的疑犯招供。盡管一個幸存的受害人說出了兇手的手很溫柔,像個女人。但是他們卻把一個剛過來三個月的人死死的抓住不放,就是因為他點了歌曲,他像個白面書生,手很溫柔。
當然,在一個鄉(xiāng)下小鎮(zhèn),很難讓那些警察象無間道里的神探一樣。還有那個年代,韓國軍人統(tǒng)治時期,示威抗議的,鎮(zhèn)壓反抗的。哪里還有人去管一個小小的案件呢,所以本知道雨夜兇手要行兇,卻抽不去人力去預防,因為都被抽調去鎮(zhèn)壓抗議的人去了。
影片在播放到結尾的時候,我同時又萌發(fā)了另一個假想:因為電影故事是取自1980年代中期的真實事件,罪犯一直沒有落網(wǎng),所以在這部電影上映時,如果罪犯還在世,當他看到這部電影時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突然有這種奇異的想法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也許他會產(chǎn)生一些后悔之意,也許他會再想去犯一次罪,也或許電影更多的只是勾起他那“殺人的回憶”。
這個案件是影片的最后一起案件,遇害者是一個女學生,從影片的一個手部細節(jié)可以推測兇手是小白臉,可能這次是不滿上次被抓緊去遭警察毆打而進行的報復行為。此外,還有影片很早發(fā)現(xiàn)的一起應該也是他所為!
第六、無名女尸——推測兇手:小鎮(zhèn)每一個人
中間有一起案件,女生走在路上被人從草叢中跳出擄走,拍到的相貌不像影片中的其他人,加上這些案件是模仿殺人,不難猜測是小鎮(zhèn)上任何一個人模仿作案!
其實真的有太多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但是篇幅有限,這里小影僅和大家分析到這,那么這里問個問題:影片里那個被截肢的警察在影片中有何深意或者暗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