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人格教育》講座觀后感
《于丹的人格教育》講座觀后感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終身有益的做人道理。下面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于丹的人格教育》講座觀后感
今天有幸和兒子一起觀看了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的關于《中小學人格教育》的講座,看后感觸頗深,于丹人格教育觀后感。
講座中我認真學習了于丹剖析的《論語》中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讓我從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的,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我們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解惑的,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著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接受新知。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讓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特別愛發(fā)脾氣,他的父親就在墻上釘釘子來記錄發(fā)脾氣的次數(shù),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么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fā)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fā)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是呀,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里掃個地家長都要找老師論論理,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是什么樣的!
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孩子禮儀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觀后感
星期五上午8:25,大連少兒頻道播出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節(jié)目,我和爸爸媽媽早早的就坐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這一頗具教育意義的講座。
講座一共分為四講,總結(jié)起來就是:擬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孩子不聽話、愛發(fā)脾氣的正確引導,學會感恩和抵抗挫折。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講和第四講。
第二講有一個小故事令我感觸很深。說從前有個小男孩,他特別愛發(fā)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籬笆旁邊,對他說:“以后你每發(fā)一次脾氣,就往墻上釘一顆釘子?!遍_始,每天墻上都要釘三十多顆釘子,連他自己都很驚訝,自己一天竟然發(fā)了這么多次脾氣!他開始學著控制自己,過了一周,釘子開始少了起來,最后一顆也沒有了。于是爸爸說:“你已經(jīng)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去把釘子都拔掉吧?!毙∧泻厌斪尤及蔚袅?,墻上露出了許多小洞,爸爸說:“雖然你已經(jīng)改了,但別人心里的傷痕卻永遠還在?!甭犃诉@個故事,我想到了在日常在家中,只要讓我一不順心我就會莫名其妙的亂發(fā)脾氣,而且只要我一發(fā)脾氣,家中本來和諧融洽的氛圍一下子就不見了,爸爸媽媽都不快樂起來。事后想想,真是不應該。以后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家人為我傷心。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義,于丹老師的女兒心愛的小花籃的一角破了,她號啕大哭起來,觀后感《于丹人格教育觀后感》。于丹老師用彩紙把破了的地方補起來后,比原來的更漂亮了。孩子很高興,并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xiàn),遇到挫折不要緊,可千萬不要灰心喪氣,學會在逆境中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講座結(jié)束了,留給我的卻是深深地思考。我拿自己與于丹老師講述中的的典型做計較,發(fā)現(xiàn)了在很多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今后,我要克服這些缺點,做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快樂的自己。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觀后感作文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fā)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3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蘋果樹,樹上結(jié)滿了果子。
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天天到蘋果樹下,他爬上去摘蘋果吃,在樹蔭下睡覺。他愛蘋果樹,蘋果樹也愛和他一起玩耍。
后來,小男孩變成了個少年,不再天天來玩耍。
一天他又來到樹下,很傷心的樣子。蘋果樹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說:“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想要玩具,可是沒錢買?!?/p>
蘋果樹說:“很遺憾,我也沒錢,不過,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來賣掉,你不就有錢了?”
男孩十分激動,他摘下所有的蘋果,一個也不留,高高興興地走了。
然后,男孩好久都沒有來看過它。蘋果樹很傷心。
有一天,男孩終于回來了,但他十分不開心。樹問他:“你怎么了?”男孩說:“我的朋友們都成家立室了,我卻連房子都沒有,新娘也不愿意嫁給我?!闭f完,就在樹蔭下哭起來。
“抱歉,我沒有房子,”蘋果樹說,“不過你看,我的樹枝又粗又大,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統(tǒng)統(tǒng)砍下來,拿去搭房子”。
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樹枝,高高興興地運走去蓋房子??吹侥泻⒏吲d起來,樹感到好快樂。
可是,男孩比以前更久不回來了。
這棵蘋果樹再次陷入孤單和悲傷之中。
一年夏天,男孩回來了,樹太快樂了:“來呀!孩子,來和我玩呀?!?/p>
男孩卻說:“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揚帆出海,輕松一下,你能給我一艘船嗎?”
蘋果樹說:“把我的樹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它的樹干,造了條船,然后駕船走了,很久都沒有回來。
樹好快樂,但不是真的。
許多年過去,男孩終于回來,蘋果樹說:“對不起,孩子,我已經(jīng)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生不出果子來了?!?/p>
男孩說:“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蘋果了?!?/p>
蘋果樹又說:“我再沒有樹干,讓你爬上來了?!?/p>
男孩說:“我太老了,爬不動了。”
“我再也沒有什么給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樹流著淚說。
男孩說:“這么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個休息的地方?!?/p>
“好啊!老根是最適合坐下來休息的,來啊,坐下來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來,蘋果樹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文中的樹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什么都給于了我們。
可是我們卻常常討厭爸爸媽媽的嘮叨,不喜歡他們管住我們。哎,罵是愛,打也是愛呀。
我看了于丹老師的節(jié)目,感到好對不住爸爸媽媽。
我想好了,我要努力學習,長大后,像小時候媽媽爸爸照顧我一樣,照顧他們。
話說人格教育
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一切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成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當放置于首要地位。這一點已成為共識,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標準,則各有不同的認識。我以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圓滿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則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礎組成部分。
從我國教育史來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為啟蒙教育的《三字經(jīng)》中這樣敘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說明人類通過學習才能“知義”——即對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則是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人格標準的兩個極端象征。以后的《訓蒙文》更為弟子們明確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標準,它聽倡導的“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nèi)時,“勿富,勿驕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在啟蒙以后的進一步教育中,作為課本的《四書》《五經(jīng)》里,固然有很多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理論,但也不乏以歷史上優(yōu)秀人物為榜樣的人格教育內(nèi)容,這些優(yōu)秀人物成為歷代讀書人的楷模,這樣的教育造就了我國歷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為千古流芳的俊杰。
從世界教育史來看,世界各國都根據(jù)各自的不同情統(tǒng),文化觀念形成的人格標準來進行人格培養(yǎng)工作。而通過人格教育扭轉(zhuǎn)人的不良傾向,轉(zhuǎn)變?nèi)说牡赖掠^念,從而成功地完成對人的培養(yǎng)任務的典型,則是前蘇聯(lián)的馬卡連柯創(chuàng)辦高爾基工學團,馬卡連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奉獻,嚴格的要求、從人格培養(yǎng)入手,使那些流浪兒懂得自尊、自愛、自律,從而按社會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為。
那么,人格到底該怎樣表達呢?人格應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豐子愷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tǒng)一,就是圓滿健全的人格,而對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則,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穩(wěn),顯示的人格就缺損,就低下。這就是說,所謂人格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態(tài)體現(xiàn)的對真、善、美追求和達到的程度,并且被別人感知,受到社會準則的定位。例如,當某人遇險,有人挺身而出營救、相助,人們稱之為高尚;有人則揚長而去,人們斥之卑下。為集體為國家勤勉工作,分毫必爭,社會評價為優(yōu)秀;為個人和小家無孔不入,無利不圖,社會評價為自私。這是當今社會的人格內(nèi)容之一。
作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學校,有責任開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圓滿人格,決不只限于籠統(tǒng)的提出思想教育,而應該在提高學生人格素質(zhì)的基礎上,去談思想進步,政治信仰,愛國主義等等。而入格素質(zhì)的基本構(gòu)成是這樣的一個特征:適應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忠誠履行社會責任,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維護社會風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社會的人。而這一類人物在我國歷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樹立榜樣,但最有說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發(fā)掘每一個學生人格上的閃光點,去鼓勵實踐者去繼續(xù)實踐,去鞭策未實踐者緊緊跟上,大力表揚,廣為倡導,激勵大家競相學習。
人格教育小學老師觀后感
看完于丹老師的“人格教育”專題節(jié)目后,我沒有像看完以往教育節(jié)目那樣如飲甘露的興奮,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此時此刻,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們目前在教育方面的迷茫和誤區(qū)。這是一個激勵競爭的時代,我慶幸我們同時處在一個覺醒的年代。我們的教育究竟會走向何方,我覺得教育孩子的成長,還得先從家長下手。
現(xiàn)在全國的獨生子女7000多萬,面對這龐大的“小祖宗”隊伍,有多少家長還深陷于孩子 “不聽話”的困境之中而束手無策。
其實,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只是我們在市場經(jīng)濟改革的過程中,由于認知的不足、不全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偏離了航線,陷入了誤區(qū)。至圣先師孔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在先后順序、重點難點上都給出了精辟的總結(jié),這也是人文倫理的客觀規(guī)律。回想我們家長們的認知,很大部分是剛好順序顛倒。
我們的孩子處在前所未有的優(yōu)越教育條件下,自然艱苦條件越來越少,家長們都在比條件、比硬件,盡一切之力“推動”孩子的“成績、分數(shù)、文化知識……”,卻忽視了人格教育,真可謂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令人膽寒。
古往今來,一個成功人士的塑造,無一不是從“磨難”中走出的,無論是父母故意設置的障礙,還是本身從逆境中的走出,“磨難歷程”都是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從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到臺灣乞丐企業(yè)家賴東進,無一不是從苦難中一路走來,他們的人格和經(jīng)歷告訴我們,他們的成功是必然的。
為什么有的孩子成績非常優(yōu)異,名牌大學畢業(yè),滿腹經(jīng)綸,卻很難成事,在單位上班不招人喜歡,有的甚至走入歧途;有的人學歷平平,卻朋滿天下,成為一方之主,創(chuàng)造更多社會價值,這就是“人格”的作用。因為一個人具有吃苦耐勞精神、抗挫折能力、拼搏意志、責任意識、親和溝通能力的人格魅力,他可以給別人信任和誠服。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也沒有哪個公式和法則可以推論出來的。
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我們一定要遵守人文倫理的客觀規(guī)律,首先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我們家長要根據(jù)理論不斷完善自己,靈活運用于實踐,并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出實踐題”,帶領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孩子自己慢慢領悟,真正認識到“任何人不幫你是應該的,幫你是對你的恩賜”,從而學會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正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責任,才會為自己的責任抵抗挫折、拼搏進取、創(chuàng)造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