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之聲》5篇觀后感800字小學(xué)作文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zhí)導(dǎo),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小編為大家?guī)韼灼兑魳分暋酚^后感供大家閱讀。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nèi)容,希望你們喜歡。
《音樂之聲》觀后感一
《音樂之聲》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戶富家當(dāng)家庭教師。由于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為,逃到美國并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最讓我喜歡的當(dāng)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diào)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jīng)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diào)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里面的悅耳的歌曲。這部經(jīng)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最后沒有留下來的原因應(yīng)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并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并藉著那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dǎo)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后孩子們從心里接受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jié)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xué)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一直保持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自由與愛,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也永遠只是那輕松愉快的節(jié)奏!
《音樂之聲》觀后感二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精神,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愿。
我對這部影片的美有幾個享受的地方:
首先,當(dāng)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diào)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最后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上說說吧。我是被里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xué)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后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別人,而別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 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看完影片后的人幾乎都是笑瞇瞇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里面的悅耳的歌曲。
《音樂之聲》觀后感三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zhí)著,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zhí)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執(zhí)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yīng)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愿意過這種嚴(yán)加管束的生活,總設(shè)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dǎo)他們,關(guān)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nèi)ヒ安汀⒔加?、爬樹和劃?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xué)起,直到排練歌曲。于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yán)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后,激起了內(nèi)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jié)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zhǔn)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里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現(xiàn)在整個影片的最后,在敵人嚴(yán)密的監(jiān)視下,劇場里的氣氛異常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潔凈的花朵,讓人看到希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觀后感四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 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fēng)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jié),而且有優(yōu)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jié)奏規(guī)范、藝術(shù)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fēng)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biāo)準(zhǔn),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并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 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杰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后一次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后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xué)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xiàn)過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后,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 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愿;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xiāng)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xiāng))的藝術(shù)氛圍,尤其梳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杰斯之手),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jì),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shù)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jīng) 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zhàn)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愿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愿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于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zhàn)勝專制、戰(zhàn)勝邪惡、同時也戰(zhàn)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xiàn)。但是我們必須敢于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于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音樂之聲》觀后感五
聽著這首熟悉的旋律,我重溫了小學(xué)時就看過的電影《音樂之聲》。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充滿愛與溫馨。片中的音樂已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考驗,其中的插曲更是讓我們耳熟能詳。而讓我為之動容的,卻是隱藏在音樂背后的愛?!兑魳分暋飞羁痰脑忈屃烁鞣N愛,不但有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更多的,卻是對祖國的愛。
瑪麗亞是一個古老修道院里的見習(xí)修女,但是,她的性格卻讓她在修道院里經(jīng)常惹出一些各種各樣的麻煩。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于是,當(dāng)她接到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借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影片開始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男女主角初次相見的情形: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dāng)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漂亮的舞廳時,不由自主地進去玩耍起來。突然舞廳門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言不發(fā)地看著瑪利亞。這是上校的第一次出現(xiàn),卻感覺他是一個冷漠不近人情的人。因為瑪利亞在微笑,他卻幾乎沒有笑過。于是我開始探索他那冷峻嚴(yán)肅的外表下那顆真正純凈的心。我很快就找到了一個細節(jié),這位父親時時刻刻都為孩子們辯護,認為孩子們沒有問題,是家教們的問題。這便是父親對孩子的愛。
原來那些沒有留下來的家教沒有耐心,并不真心喜歡孩子們。她們不真正了解孩子們,而瑪利亞能理解這些孩子并去愛他們,用最富感染力的事物———音樂區(qū)感染、打動這些孩子們,讓他們似乎已經(jīng)泯滅的童心重新出現(xiàn)。這便是老師對學(xué)生的愛。
影片后面部分,寫了上校一家為了不受納粹的欺壓,寧愿背井離鄉(xiāng)流亡也不愿做亡國奴。納粹的邪惡不能征服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邪惡休想玷污最圣潔的愛。這便是對祖國的愛。
聽著這首《Edelweiss》,讓愛永恒,讓愛傳遞。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