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作文三年級上冊
傳統(tǒng)文化作文三年級上冊篇一
家鄉(xiāng)的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是智慧的結晶。
剪紙,剪刀和紙是離不開手的。剪刀要選擇輕巧、靈活、鋒利的,這樣,剪出的作品才不顯粗糙;紙張以紅紙或其它光澤為好,質地薄的紙為宜。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則要根據造型,先決定紙張的折疊,一定要折得整齊、嚴實,并要壓平。初學剪紙者可先將花紋畫上,然后根據畫上的筆印剪。以后有經驗了,便可隨折隨剪?;涌刹痪幸桓瘢遣灰丝偸褂弥本€型的,應多采用些曲條紋,因為曲條紋往往耐看,富有流動感。在剪的過程中,手對紙的轉動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這樣,剪出的紋路才清晰連貫。
最后,去除多余的部分,再剪出一個外框,這時,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有了上述的一般剪法后,你還可以豐富一下想象力,剪條龍,剪個網袋……總之,當你運用自如時,你會發(fā)現,你是那樣富有耐心。
傳統(tǒng)文化作文三年級上冊篇二
我最喜歡的茶文化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冰糖葫蘆,有古老的中國書法,有精美的剪紙,還有熱鬧的舞龍獅……我最喜歡的是中國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歷史嗎?茶最早是被人們當作食物應用的,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原始社會,茶更是一種充饑之物。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飲茶也逐漸成為一種風俗,甚至在一些地區(qū)形成了飲茶文化。茶葉被食用之后,其藥用功效逐漸被人們發(fā)現和認識,茶葉隨之轉化為養(yǎng)生、治病的良方。人們在飲茶和把茶作為藥物使用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茶的藥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因此茶開始轉化為飲料。直到漢代,飲茶才成為一種新的潮流,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階層。三國以前是茶文化的啟蒙,晉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時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時期,宋代是茶文化的興盛期,遼金元時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現代是茶文化的發(fā)展期。
中國茶有紅、綠、青、黃、黑、白六大類兩千個花色品種。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來歷,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細細體會,多多查閱就能得到更多的中國古老茶文化的知識。
傳統(tǒng)文化作文三年級篇三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剪紙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于是纏著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折,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后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么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于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fā)揮了我的想象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傳統(tǒng)文化作文三年級篇四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面人
看了這個文章標題,你是不是覺得好奇怪:面條怎么能做人呢?難道面條能扭曲做小人?嘿,別著急,我這就講講這奇怪的“面人”。
要想弄清面人是怎樣子的,我就得帶你咬文嚼字一下。面,不是你吃的那種面,這里指的是面粉,是面條未成條狀以前的東西。人,那也不是會走會跳會跑的人,是假人,只是樣子像人而已。現在該明白了吧?面人,就是面粉做的假人。
面人小巧可愛,瞧那面人師手中的面人栩栩如生,有的像孫悟空,那“孫悟空”穿著虎皮圍裙,還穿了一家現代化的T恤,那模樣,準能把一群人笑倒。還有的像張飛,瞧啊,那面人渾身炭黑,包著包頭,手里揮舞著丈八蛇矛,雙腳離地,好像要向敵軍砍去,嚇得我魂兒都沒了。
“快來看啊!師傅要做蝴蝶樣的面人了!”呀,現場制作面人啊!只見那師傅熟練的從抽屜里取出一團棕色的面團,三下五除二,那面團眨眼分離出一團錐子形的面團,師傅不知從哪兒變出一把雕刻刀,瞬間把面團刻上了紋路,然后放在了一個高溫玻璃匣里待用,師傅又取出了白色的面團,
那雕刻刀把它裁成了一對大半圓, 剩下的面團被師傅捏成了小半圓,
粘在大半圓上,啊,原來這是蝴蝶的翅膀,師傅吧棕色錐形的面團取出,把翅膀粘在面團上, 蝴蝶就初步成型了,師傅有手腳麻利地點綻了一下蝴蝶,啊 ,多么美麗的蝴蝶啊!
面人真有趣,下次一定要自己學習做面人。
看了“傳統(tǒng)文化作文三年級上冊”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