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國古代知識--古代歷法
大家了解紀年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年號紀年法
自漢武帝起有年號,此后多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干支紀年法
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兩兩相配來紀年。如《赤壁賦》“壬戌之秋”,“壬戌”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近代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
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序數(shù)紀月法
一月、二月、三月……類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臘月”。如《指南錄后序》“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傳》“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于市”。
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nóng)歷十一月。
時節(jié)紀月法
古人把四季中每個季節(jié)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區(qū)分。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nóng)歷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nóng)歷二月。
序數(shù)紀日法
如《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這里的“三五”指農(nóng)歷十五日。
干支紀日法
如《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元豐七年農(nóng)歷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的第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天色紀時法
古人最初是根據(jù)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的,它們的名稱依次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地支紀時法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群英會蔣干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關(guān)于中國古代知識--古代歷法相關(guān)文章:
1.古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