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吳中四杰介紹
明初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因四人或是吳中人,或在吳中生活多年,并以詩名著世,故時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稱之為“吳中四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啟(一)
高啟(1336—1374)明初著名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啟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于詩。明洪武初,召修《元史》,為翰林院國史編修。洪武三年(1370),擢高啟為戶部侍郎,力辭不受。洪武七年(1374),因代蘇州知府魏觀撰《郡治上梁文》,觸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斬于南京,年僅三十九歲。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高啟在元末明初以演義、小說、戲曲為主流文化的環(huán)境下,挑起了發(fā)展詩歌的重擔,力求改變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推動詩歌的繼續(xù)發(fā)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夠達到自成一家的程度。對于高啟在詩壇上的地位,陳田《明詩紀事》(甲簽卷七)評論說:“諸體并工,天才絕特,允為明三百年詩人稱首,不止冠絕一時也。”元末楊維禎大力提倡新奇險怪詩風,獨高啟不肯附合,提出博取眾長,“隨事師法”,所作詩歌俊逸清麗,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及當時的階級矛盾亦有所反映,在當時影響很大。時人謝徽稱:“季迪之詩,緣情隨事,因物賦形,橫縱百出,開合變化。”稍后的李東陽也說:“國初稱高(啟)、楊(基)、張(羽)、徐(賁)。高才力聲調(diào)過三人遠甚,百余年來,亦未見卓然有過之者。”(以上并見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引)但由于他過早夭折,又懾于朱元璋猜忌殺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詩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現(xiàn)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詩選》),思想內(nèi)容上缺乏反映現(xiàn)實的廣度與力度,且多模擬之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詩“未能镕鑄變化,自為一家,故備得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啟為何格”,亦失之過貶。
景泰元年(1450年),徐庸搜集《缶鳴集》等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另有文集《鳧藻集》等,今人整理合編為《高青丘集》。
楊基(二)
楊基(1326—?),字孟載,號眉庵,元末明初詩人、畫家,明初十才子之一。楊發(fā)之后,楊樞之孫,楊元德之子,生于吳縣(今江蘇蘇州)。詩風清俊纖巧,并工書畫。書師鍾繇,行草師二王;畫長墨竹,兼善山水。曾著《論鑒》十萬余言,與楊維楨友好。著有《眉庵集》12卷,補遺 1卷,按古體、歌行、律詩、絕句、長短句及詞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時,江朝宗為之作序。楊基祖上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后移居吳中,遂為吳人。九歲即能背誦六經(jīng),及長,著書十余萬言,名曰《論鑒》。元末大亂,他隱居吳之赤山。及張士誠據(jù)吳,辟為丞相府書記,未幾辭去。明師克平江(今江蘇蘇州),被安置臨濠,旋徙河南。洪武二年(1369),起為榮陽(今河南滎陽)知縣。未幾,以薦為江西行省幕官,累官兵部員外郎。遷山西副使,進按察使,被讒奪官,謫輸作(罰服勞役),竟卒于工所。
鐵笛先生楊維禎在吳中以詩聞名,號“鐵崖體”,楊基曾作“鐵笛歌”贊之,維禎甚賞識。全文如下:
鐵崖道人吹鐵笛,官徵含嚼太古音。一聲吹破混沌竅,一聲吹破天地心。一聲吹開虎豹闥,彤庭跪獻丹廢箴。
問君何以得此曲,妙諧律呂,可以召陽而呼陰?都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筆削手,譜咸透天之竅,價重雙南金!掉頭王署不肯入,直上弁峰絕頂俯看東溟深。王綱正統(tǒng)著高論,唾彼傳癖兼書淫。時人不識我不厭,會有使者徵球琳。
具區(qū)下浸三萬六千頃之白銀浪,洞庭上立七十二朵之青瑤岑。莫邪老鐵作龍吼,丹山風舞江蛟冷。勖哉宗彥吾所欽,赤泉之盟猶可尋。更吹一聲振我清白祖,大鳴盛世,載賡阜財解慍南風琴。
楊基此詩作于元季,據(jù)明成化間張習志《眉庵集后志》記載,當時楊維楨主盟詩壇,一日由松江到蘇州,酒席間問楊基能否寫首詩歌詠鐵笛,楊基說:“不惟為作鐵笛歌,尤且切效老鐵體。”第二日便做成此詩以示,楊維楨驚嘆曰:“吾意詩徑已蕪,今復得子,老鐵當退步,還爾出一頭地也。”這句話是仿照歐陽修讀蘇軾的文章之后的一番話而說的,足見他對楊基評價之高。其后,他邀請楊基一同到松江,又對旁人說:“吾在吳又得一鐵來矣,若等就之學,優(yōu)于老鐵學也。”于是當時人便以“老楊”稱楊維楨,“少楊”稱楊基。楊基自稱效老鐵體作比詩,老鐵體即“鐵崖體”?!端膸烊珪偰刻嵋吩疲?ldquo;維楨才力橫軼,所作詩歌以奇譎兀募,凌躒一時,效之者號為鐵崖體。”楊基此詩名為詠鐵笛,其實乃是歌頌楊維楨。全詩縱橫排募,藻飾奇麗,正體現(xiàn)了典型的鐵崖體風格。
張羽(三)
張羽(1333—1385)明初詩人。字來儀,后以字行,更字附鳳。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啟、楊基、徐賁并稱為“吳中四杰”,又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并稱“北郭十才子”,亦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張羽本潯陽人,壯年隨父宦游江浙,為兵亂所阻,不得歸,又喜吳興山水,因與友人徐賁相約卜居戴山東(今浙江桐廬縣東);再徙吳興。元末授安定書院山長;明初應徵為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淵閣事。洪武十八年(1385),因事貶謫廣東,半道被召還,自知難免,至南京第三天,自投龍江(今南京下關(guān))而死。
張羽生平好著述,文辭典雅,詩深思冶煉,樸實含華,為文精潔有法度,所作古詩低昂婉轉(zhuǎn),七言歌行筆力最為雄健,在明初詩壇享有盛譽,與高啟、楊基、徐賁齊名,時人比之“初唐四杰”。明人程孟陽說:“靜居(張羽)五言古詩學杜(甫)學韋(應物),各有神理,非茍然者;樂府歌行材力馳騁,言節(jié)諧暢,不襲宋、元格調(diào)。”(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引)。
徐賁(四)
徐賁(1335-1379),字幼文,明初畫家,“明初十才子”之一。祖籍巴蜀(今四川),居毗陵(今江蘇常州),后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號北郭生。著有《北郭集》6卷。
張士誠抗元,招為僚屬,徐賁與張羽避居湖州蜀山(今浙江吳興)。洪武七年(1374年),被薦入朝。洪武九年春,奉使晉、冀,授給事中。歷任御史、刑部主事、廣西參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二年(1379年),大軍征洮岷,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洪武十三年,以“犒師不周”處死。
徐賁作詩,天性端謹,不逾規(guī)矩,所以其詩才氣不及高、楊、張,但其詩法律謹嚴,字句熨貼,長篇短什,并首尾溫麗,於三家又別為一格。徐賁客居于吳時,曾經(jīng)居城北之齊門,故名其詩集曰“北郭”?!逗洝分小陡邌⒂洝吩疲?ldquo;蜀山書舍者友人徐君肄業(yè)之所也。幼文嘗自吳以書抵余曰:‘吾山在城東若干里,吾屋在山若干,吾屋書在屋若干,山雖小而甚美,屋雖樸而粗完,書雖不多而足以侈閱,凡事物之理,與夫群圣賢修己治人之要,實皆不出乎此。’”著有《蜀山藏書目》。室名“蜀山書館”。
又擅畫山水,取法董源、巨然,筆墨清潤,亦精墨竹。存世畫跡有《蜀山圖》、《秋林草亭圖》(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