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賞析
別人不理解自己,孔子為什么不惱恨?他在《論語·學而》中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論語六則賞析,歡迎閱讀!!!!
論語六則賞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現代漢語中,“學習”已經聚合成了一個概念,而這里的“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相當于初學,解決的是會的問題;“習”相當于練習,解決的是好和精的問題。“學”是“師傅領進門”,“習”是“修行在個人”。“時”解釋為“經常,按時”。學習是一個同遺忘斗爭的過程,需要時時溫習。學習也是一個由知識向技能轉化提高的過程,需要通過反復練習才能運用自如。“時習”就是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時”還可以理解成“及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人們,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即“先快后慢”??鬃雍芸赡茉趯W習實踐中早就認識到了遺忘的規(guī)律,所以利用及時復習來提高學習效率。
孔子為什么說好朋友來了是件很高興的事?儒家著作《學記》中也有近似的觀點,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古代人們相互交流很不方便,為了避免在學問上閉門造車,古人有游學的傳統(tǒng),好朋友來了可以在學習上互相切磋砥礪。原來孔子是為此而高興呀。我們由此可以認識到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用“說”和“樂”來談學習的感受,顯然,孔子認為學習是快樂的事。他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的總統(tǒng)林肯說:“好學的人必成大器。”更不用說是樂學者了。要想學得更輕松,更有效,最好的途徑就是以學習為樂。
別人不理解自己,孔子為什么不惱恨?他在《論語·學而》中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里仁》:“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人不知而不慍”體現了孔子待人寬責己嚴的道德修養(yǎng)。“人不知而不慍”同時也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學習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能靜下心來??鬃釉凇墩撜Z·憲問》中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是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為己之學,而不是增加我們向別人炫耀資本的為人之學。“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真正的學者,即使自己的才學不為世人所知,也絲毫不會放緩求知的腳步。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故而知新”聽起來很簡單,孔子為什么說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呢?其實細想一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讀過《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學習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樣掰一個丟一個,就得經常溫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做到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漢字,掌握一個英語單詞,每月讀一本有益的書,這樣做并不困難,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忘舊知,學習新知,幾十年后必然博學多才。這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也符合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則談的是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光學習不思考,就會成為書呆子,我們稱這種人為“長腿的書櫥”。以色列有句諺語,形容這種人是“馱著書袋的驢”。孟子很沉痛地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是對這種人而言的。光思考不學習也同樣不成??鬃诱f:“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荀子在《勸學》中說:“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這正如人攝取食物一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食而不化,難以吸收,所學知識無法轉化為對自身有益的營養(yǎng)。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學和思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了哪一條都行不快走不遠。學與思相結合,是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這一則反映了孔子提倡虛心好學的精神。聰明而又虛心好學的人一定會卓然有成,人不能因為自己聰明而不努力學習。句中的“不恥下問”容易被學生誤解,我認為這是提倡謙虛好問的精神,孔子并非不主張“上問”,尚且不以“下問”為恥,“上問”自然就不必說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當然應該盡可能“上問”,不要怕貽笑大方。俗話說“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名師出高徒”,光靠“下問”是做不出什么高明的學問的。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識之”,我們可以參照《論語·學而》中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和《論語·里仁》中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來理解??鬃又鲝埳僬f多做,多觀察,勤記錄,做生活的有心人,所謂“事事留心皆學問”。但我們不能誤以為孔子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被稱為“孔門四科”,其中以言語見長的孔門弟子有宰我和子貢,只不過相比較而言孔子更重視德行,這是非常正確的。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很早就有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例如起源于夏商時期的“六藝”教育,就是以禮、樂、射、御、書、數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鬃訜o疑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思想。
“何有于我哉”,教材通常注為:“對于我來說,我具備什么呢?這是孔子自謙的話。”這種理解是欠妥當的。我認為孔子是奉行中庸之道的忠厚長者,通達而不油滑,謙虛卻不過謙。“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這些品質,孔子都曾承認過。《論語·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述而》中講孔子描述自己:“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孟子·公孫丑上》也引述了孔子的話:“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顯然不是反復無常之人,他不會對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忽而承認,忽而否認。“何有于我哉”還出現在《論語·子罕》中,孔子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這兩處的“何有于我哉”都應理解為“除了這些,我還有什么呢?”意思是“我亦無他”,經過努力人人都可以做到。孔子是在鼓勵學生超越他,不要把他看得高不可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則與《論語·里仁》中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當仁不讓于師”,講的都是求師問學的正確態(tài)度——虛心求教,有選擇,不盲從。韓愈《師說》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亞里斯多德說:“我愛我?guī)?,但我更愛真理?rdquo;這不正是“其不善者而改之”嗎?其實不僅可以以人為師,天地萬物都可以為師。朱熹主張“格物致知”,也就是通過觀察了解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中學到知識。陶行知言志聯:“以宇宙為教室;奉自然作宗師。”廣泛地學習,尊師而不盲從,有繼承有創(chuàng)新,這是古今中外智者學人為我們指出的求師治學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