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語的讀書報告
我想從這七個方面來淺談一些我對《論語》的認識,從這512句簡短的話語中再選擇一些我喜歡的章節(jié)來論述我的認識與理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關于論語的讀書報告,歡迎閱讀!!!!!
關于論語的讀書報告篇一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言行匯編,也記載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論,及其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墩撜Z》其二十篇: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治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xiāng)黨篇第十、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憲問篇第十四、衛(wèi)靈公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陽貨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張篇第十九、堯曰篇第二十,并且篇名取該篇第一句話的前兩個字而定。二十篇共計512篇,實則為512段話,每段話有短有長,短則幾個字,長則數(shù)十字,最長不過百字,皆為語錄體。
《論語》全書的512篇大概講述了七個方面的內(nèi)容:方法、修養(yǎng)、道德、人生、政治、教育、天人等。當然,這些內(nèi)容并不是相互獨立于某一篇,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系的,幾乎在各章中都可以看到,可以領悟到。
正因為如此,我想從這七個方面來淺談一些我對《論語》的認識,從這512句簡短的話語中再選擇一些我喜歡的章節(jié)來論述我的認識與理解。
一、關于方法
我認為在這個內(nèi)容——方法,孔子主要講的是他的思維方法、哲學理論、以及一關于學習的方法。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篇》)
在這一章中,不難看出,這是孔子關于“中庸”的一種解釋。而這一思想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中庸”一詞在我看來幾乎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思想:我們在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很少或不會走極端,給自己留下一些余地,不會使自己陷入無路可走的尷尬之地。
關于中庸孔子還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
從這句話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中庸”在孔子看來是至關重要的,地位是相當?shù)母?,而且孔子也認為它就是一種很大眾的思想,應該是大家所擁有的一種品質(zhì)。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這句話我認為就是一種樸素的辨證法,孔子在短短的十八個字中,給我們解釋了“質(zhì)”與“文”的關系,并得出了他的結(jié)論,從此出我們可以看出他哲學思想的一隅。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這句話在初中就學過,也已經(jīng)銘記于心,但是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在不斷地升級。現(xiàn)在看來這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也似乎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關于方法的探討是很多的,在這里也只能略說一二,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論斷毅然沒有落后于時代,而是與時俱進的,我們的圣人的確是一位歷史的先知。
二、關于修養(yǎng)
修養(yǎng)是孔子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孔子是很重視這一方面的理論,并以此來教化他的弟子。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在這里孔子講述了古人與今人學習目的的不同,雖然孔子在此沒有表明自己的觀點,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所推崇的是什么。作為一個教化大師,孔子的心里有的肯定是蕓蕓大眾,他所希望的肯定是要一個人心懷天下,做學問應該把天下人作為自己的出發(fā)點。這也是孔子的希望與追求。
子曰:“若圣而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
這段話應該看作是孔子對自己的一種評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作為一個相當有地位的教化大師尚且不敢稱自己“圣”、“仁”,這不僅是謙虛,更是一種追求。公西華的話足以證明他們的老師孔子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孔子認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就必須要言出必行,這是君子的作為。人要誠信。而在今天的社會,口出狂言的人比比皆是,說大話,開空頭支票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與世風,對自己的言語絲毫不負責。當看到這句話時,我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看自己是否是一個君子。
修養(yǎng),是我們?nèi)祟愃赜械囊环N東西,也是所有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是人都希望自己可有有修養(yǎng),而不是一個粗俗的人,但是做到卻有有些困難,因為我們都是活在塵世的俗人!也許我們并不能做的到完美,但至少要與盡力,不要成為一個王八。
三、關于道德
道德是孔子人道理論的核心。他的道德以仁為核心,包括了禮、忠、孝等若干方面,而“仁”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我想這個應該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次提出了:孝敬父母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也是精神上的。這一思想又一次的與歷史吻合,只能再一次的證明了孔子的遠見卓識。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
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的到孔子對于道德,對于仁的重視,即便在“夷狄”之地,也“不可棄”這種品德。因為它不是一個地域性的東西,而是作為人的一種基本的品質(zhì)。在今天的社會里,雖然經(jīng)濟發(fā)展很快,但人的道德已經(jīng)淪喪的太多。無論我們走在什么地方都能看見乞討的老人與小孩。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是真的迫于生活的無奈,沒有人給他們一日三餐,沒有給他們愛……孔子的這番話應該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四、關于人生
人生,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而作為一代大師的孔子自然也有他的理論。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認為一個人只要得到了道義,即使死了,人生也沒有什么遺憾了。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在于追求“道”。但是在現(xiàn)在,有很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在追求什么!這是一個多么大的悲哀與不幸。
子貢曰:“貪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學而》)
人生如果能夠做到這四點,那真是個圣人,孔子對人生意義的追求似乎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因為我們都是一個平凡的擁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已,所以說這樣的境界真的是一種“理想”,但是我們還是要肯定孔子的人生理想境界,也許他并沒有做到這樣,但是他肯定畢生都是在以這樣的目標去完善自己。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wèi)靈公》)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為人處世的經(jīng)驗:不要人云亦云。在這個信息社會中,我們一定要謹記“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的精神。對所有的現(xiàn)象、事情都應該有自己的見解與認識,不要讓自己迷失在眾說紛紜的錯誤之中。在很久之前的孔圣人已經(jīng)給了我們啟示,我們應該將這些格言記住,而不是將它放在書里!所以說,對于人生,我們應該堅持真理,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不要人云亦云。
五、關于政治
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主要是仁政。他提倡愛民,為政以德、以德治國等主張。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
在這句話中,我認為孔子想要表達的是:統(tǒng)治者在治國的過程中,應該及其的重視“德”。以德服人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德”才能夠使人民真真的服從的,但是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這種真真的“德”似乎是一個理想國,要去實現(xiàn)真的是很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路》)
這四個章節(jié)都是孔子在談政。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統(tǒng)治者或表率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因為只有他們自己做好,才能給人民或下屬做榜樣,才能有效的實行自己的政策。這些理論在當今我們的社會也是非常流行的,因為的確這很重要。試想,如果上司給他的下屬談清廉、敬業(yè)……但是他自己卻做不到,會怎樣?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這個道理。一個處于領導層面的人的行為作風是非常的重要的,我們應該時刻銘記。
六、關于教育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能夠提出“有教無類”,這是一個壯舉,更是一個奇跡,我想這個思想應該是遙遙領先于世界的。
子曰:“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
短短的四個字,我想這應該稱得上中國教育界的一次改革。當時的社會中能受教育的都是非富即貴的人,貧窮低賤之人想要受教育只能是一個神話!但是孔子卻提出了,并初步的實現(xiàn)了這個神話的第一步。,孔子無愧于“圣人”的稱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
看了這句話,我在想,這可以算因材施教的最早源頭嗎?暫且這樣理解吧。當今大家都在大談特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但是我們可否知道孔圣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已經(jīng)做了。我想這個應該還有實事求是的道理:按照才智的高低去給他們講解學問。試想給一個大學生講解1+1=2,給一個小學生將=講高等數(shù)學,會怎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爾改之?ldquo;(《述而》)
耳熟能詳?shù)墓旁捲诟嬖V我們:做人應該謙虛,要知道大智若愚。無論什么樣的人都會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畢竟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人無完人,只有不斷地請教別人,向別人學習,才能完善自己。
七、關于天人
我覺得,這里的“天人”并不是唯心的,而是孔子的哲學思想。這里的“天”應該是一種秩序、道理、道義等。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
孔子在此想要告訴我們的也許是在這個世界中如果想要有所作為,一定要順應一定的規(guī)矩,不要為所欲為。雖然這個思想在這個追求創(chuàng)新的時代有些落伍,但在曾經(jīng)應該是一種正確的處世之道。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
孔子認為祭祀應該身體力行,不該只注重形式。
我只是寫了孔子思想的正面影響,并不是說孔子的思想沒有消極的,比如男女不平等,君臣父子之綱等,這些也是孔子的思想。但是總的來說,孔子的思想具有正面意義的還是占大多數(shù),否則也不會流傳千年而不被歷史的洪流而帶走!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與感受。我還想談一下看完《論語》的整體感受。
《論語》自從漢代開始,幾乎一直被定為正統(tǒng)思想,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這個地位幾乎不曾被動搖過,這足以證明他的博大精深;對它研究的人也層出不窮,更證實了它的魅力,所以說在通讀了《論語》之后,我對它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
我發(fā)現(xiàn)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所提的一些理論都可以從《論語》中找出雛形。當然這種想法是建立在我理解正確的基礎之上的。但不管怎樣,《論語》的精髓肯定不止這些,還有待于后人去挖掘……
關于論語的讀書報告篇二
古人云,今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僅僅是寫了讀完《論語》后的一點心得,就在整個中國好好火了一把!這個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詳盡的閱讀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間無不說明——《論語》是為這個世界而生的,其告訴人們的每一個道理,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從一定的方面來說,是具有色彩和溫度的,色彩在于它傳授給別人的精髓,溫度在于它給予給別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對于“色彩”的定義。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是灰色?;疑纳矢胁粡?,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對于“溫度”的定義。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沒有溫度。所謂“沒有溫度”,無非是23攝氏度。即便這是一個模糊的數(shù)字,但同時又是人體感覺到最舒適的溫度。
無論是色彩也好,溫度也罷,但當一個人表現(xiàn)出來時,那是他的激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之奮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關鍵在于你如何將你手中的風箏——放飛,讓線加長,加長,再加長!
中央電視臺曾經(jīng)拍過一個名為“我有一個理想!”的公益廣告。在我看來,這是一件積極向上的事情。人嘛,活著就不要憋著!在《論語》中,孔子問過自己的四位弟子,他們的志向,各有不同之處,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它大聲地說出來,好事啊!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同樣也是這樣的。假使有兩個朋友,他們平時形影不離,有一天因為一點小矛盾便鬧翻了,絕交嗎?兩個人總舍不下多年來的感情,和好!于是兩人都準備向?qū)Ψ降狼?。在途中,兩人相遇了,他們笑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他們沒有說出來?不,心靈的溝通已經(jīng)將這個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誠然,我完全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有話,別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著那些經(jīng)理或是董事之類的人,總是用羨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他們也是經(jīng)過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們的認可,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錯!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經(jīng)努力過,人生就會有閃光點,留下美好的回憶,成功那只是你路過的一個車站。
的確!理想和行動的關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于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內(nèi)心愿望。你的內(nèi)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舍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nèi)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不過,話又說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誒,善哉,善哉。這個世界終歸是由有實力的人來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驢是馬,你拿出來溜溜嘛!至此,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當我讀完《于丹論語心得》的時候,已經(jīng)入夜。它顯出了它獨有的特點——寂靜,可是我的心情卻再也不能平靜了,感受頗深的。于是立即記錄了下來: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時候,人感覺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論人的距離,心與心之間的橋梁,是無行的,不是無固的——心靈之道;天氣的晴轉(zhuǎn)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輝燦爛——處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這四流一一顯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看見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經(jīng)是一個夢想的誕生,而那個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過的,無法回頭,還是抬抬頭向遠處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走的,駕馭它祝您一路走好!
關于論語的讀書報告篇三
升入六年級后,在爸爸的指導下,我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論語》。爸爸經(jīng)常告訴我做中國人,必須要學好中國經(jīng)典文化,這樣才能永遠留住我們民族的靈魂、精神和根,才能實現(xiàn)國家振興的偉大夢想。會有這么神奇嗎?起初我半信半疑,可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越來越感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遠未識其“廬山”真面目,只是學得了一點兒皮毛,但是卻已讓我受益匪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門生顏回。他在生活上幾乎沒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習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人人都無法忍受這樣的艱難困苦,可是顏回卻以苦為樂,堅持讀書學習,追求真理,實在令人敬佩??鬃颖頁P他“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違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認為顏回最好學,只有他的高尚品行達到了“仁”的標準,多次在公開場合進行表揚,并以他為榜樣要求弟子們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好學精神值得我好好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因為學無止境,所以不要覺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問題是一種羞辱;“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rdquo;,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yōu)點,取長補短;同時,善于提出問題,許多偉人都喜歡問個為什么,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等。“溫故而知新”也是顏回的優(yōu)點之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領悟和收獲。可是我在學習中滿足于一知半解,讀書往往走馬觀花,常常造成錯誤百出。有的題目老師還沒講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里說,這么簡單還用講嗎?可是做題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有幾個關鍵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書或者請教老師和同學,學習效果大大下降。在與爸爸媽媽討論作品中人物的時候,好幾次張冠李戴,把《水滸傳》里李逵的故事說成張飛的,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又變成了吳用的了,為此沒少讓爸爸笑話,他批評我讀書不用心,沒有深度,太過于浮躁……想來實在令人羞愧。顏回“聞一知十”,善于舉一反三,能將老師的學說不斷發(fā)展下去,作為當代小學生,我們也應當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全面發(fā)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和能力。
我最要學習的還是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他從來不把怒氣發(fā)泄到別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不僅人與人之間要不遷怒,國家與國家之間也要這樣,得互相尊重,不能動不動就發(fā)動戰(zhàn)爭,導致兩敗俱傷,給老百姓造成災難。如今國際局勢混亂,美國發(fā)動了好多次戰(zhàn)爭,造成別國老百姓流離失所,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人類要想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必須多學習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德不孤,必有鄰”,讓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許多人親近他,反之,“惡有惡報”,發(fā)起戰(zhàn)爭讓人民受苦的人,就會嘗到眾叛親離的味道,變成孤家寡人。對于我們小學生而言,應養(yǎng)成尊重別人的良好品德,同學遇到傷心事,應多去鼓勵、安慰他;對于考試沒考好的同學,多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改正錯誤,而不應該去嘲笑他;犯過的錯誤,要仔細反省,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
與顏回相比,我現(xiàn)在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太優(yōu)越了,可是我卻還不知足,動不動就發(fā)脾氣、耍小性子。學習表現(xiàn)好了,要求爸爸媽媽給買好吃的、買禮物,如果飯菜不合胃口,就氣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掛油瓶,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讀《論語》讓我學習了許多新的東西,懂得了很多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與方法,盡管現(xiàn)在學得還很膚淺,但我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讓他滋潤著我不斷成長、進步,成長為一個品德、學識與修養(yǎng)都優(yōu)秀的有用之才。
關于論語的讀書報告相關文章:
4.關于論語讀書筆記
5.關于論語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