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一
《論語》。這部儒家經(jīng)典,從小讀到大,也曾細細讀過。對于其中教誨般的言論,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記于心。然而畢竟才疏學淺,并不能完全理解《論語》里那些金玉良言。對很多篇幅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深入地再讀《論語》,一是百家論壇的于丹的心得領入,再就是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讓我又一次沉醉在《論語》里那些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懷瑾先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注解《論語》時就對當時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南懷瑾先生在當時說,此時教育的最大失誤,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后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和諧更無從談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南懷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懷瑾先生認為狹義的講是行為、品德,廣義的講是指一生事業(yè)的成果。我們要教育學生的行為品德,首先要正己。“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意思是說:使民如此,對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以莊嚴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學生就會尊敬你。
在正己修養(yǎng)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懷瑾先生對樊遲與孔子有關修養(yǎng)的那段解釋。樊遲問孔子:“敢問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讀《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不可坐而論道,玄思辯難,所謂知性合一。作為黨員教師,我再次學習了《論語》,領悟到關于教學的見解,應把這些圣人的見解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學的進步和革新。這才算真正讀過《論語》,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誨。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二
讀了南懷謹?shù)摹墩撜Z別裁》讓我想到的是瑞典漢內(nèi)斯.阿爾文的名言:“如果人類要在21實際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是我們?nèi)A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結(jié)晶。對社會,對人,對社會和人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作詳細而又精煉的透視?!墩撜Z》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經(jīng)典,為我們明白地講述了:《論語》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南懷瑾老先生把《論語》用自己的理解意譯了一遍,將孔子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展示出來,教我們懂得一些道理。
在我以前的概念中,“讀書就是學問”,有學問的人都是那些有文化的人,也都是那些學識淵博的學者。我從《論語別裁》書中讀到,并找到了答案,前面所說的是錯誤的。至于那些學識淵博的人,應該說,只能是他們“見聞廣博”;至于那些文章寫的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不能說他有學問。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對,絕對的好,這就是學問。
從《學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入則孝”,我明白了,這個學生在家里是個孝子,“出則弟”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就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記得有人說過:要看一個人是否能與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個孝子。這就是“入則孝”,若在家里,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則孝”,何況在外,怎能做到“出則弟”?與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同樣如此,同事之間也要做到“出則弟”,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之間要講友愛,講團結(jié),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書育人。
“謹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謹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同時又“泛愛眾”,一個人有了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在學校里,彼此之間的友愛,對學生的愛,擴而充之,就能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假如一 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親仁”,就能再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就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了。也就是說,學會了做人,做好了人,還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學文”,熱愛文學的就做文學家,熱愛科學 的就做科學家,熱愛藝術的就做藝術家等等,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志向所在,興趣愛好,去以量力而行。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三
“得半部《論語》者,得天下”。這句話我也忘了是從哪里聽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譯的《論語》,覺得這句話太過夸張。不過,自我看了《論語別裁》后,我對《論語》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見解。
我看《論語別裁》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過,當我接觸了《論語別裁》后我對“做學問”,“作人”有了新的認識。
不過,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時,所以現(xiàn)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論語別裁》上冊,更別說整部《論語別裁》了。我只是閱讀了《學而篇》,粗略地翻閱了《為政篇》和《公治長》。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對《學而篇》的讀后感。
首先,讀了《論語別裁》給了我新的認識。現(xiàn)在讀《論語別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難懂,而是有種與南懷瑾先生面對面交談一樣。原來讀《論語》這類四書五經(jīng)的書也能這樣有趣。同樣,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古人讀書都得“寒窗苦讀”的見地。
然后,是我對“三家店”的認識。南懷瑾老先生生動形象地比喻,讓我明白了原來“五四運動”時,那些自稱“知識分子”的人竟這樣理解孔子的話。
還有就是南懷瑾寫這本書是用心在寫。他把自己原本的認識與現(xiàn)在的理解,毫無保留地都說出來了。
這是我在讀“學而有何樂”時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過字面來解釋。說“悅”應改為“苦”。朋友來家是“包袱”,雖然很真實,,但我當時就認為這些認識仿佛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不想讀書的學生在鉆“牛角尖”。
不過,當我接著看下去,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這一切都分開做了解釋,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誰來懂得你”這一小節(jié)。南老先生在這一篇中對孔子的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將所有自己的解釋都總結(jié)在了一起。尤其是這篇中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真是恰到好處。不但說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還告訴了讀者,做人做學問成功的途徑。
還有,我覺得寫得很妙的是南懷瑾說,現(xiàn)在的人讀《論語》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剛開始,我認為這只是南懷瑾的片面之解,不過在詢問父親后,才明白這是告訴讀者,看《論語》要自己反復品讀原文,而不是單單看注釋。至于不懂,接著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
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這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
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xiàn)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