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心靈之道讀后感范文
讀了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jīng)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溫暖起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于丹論語心得心靈之道讀后感范文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于丹論語心得心靈之道讀后感范文篇一
讀了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jīng)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xiàn)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于眼前。
【原著精彩語言摘抄:】
于丹《論語》心得 心靈之道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yǎng)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yǎng)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tài)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這個故事結束了。真的是一朵頭花彌補了這個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嗎?其實,彌補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歸。
而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里?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
鄙夫,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臺面的鄙陋的人。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問老師說:“君子尚勇乎”?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
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并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么這個“義”、“道義”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鬃诱f,“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后來蘇軾在《留侯論》中也曾經(jīng)論述過勇敢,他把那種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說: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
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在蘇軾看來,真正的勇者有一種“過人之節(jié)”,他們能夠忍受像韓信那樣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輔佐劉邦決勝千里、掃平天下那樣的大業(yè)。他不會像平常人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這是因為他的內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zhèn)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所謂“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別人,但當別人沒有任何緣由地時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嗎?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這個故事適用于我們每個人。大家想想,為什么我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他們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遠嗎?
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則說,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于心態(tài)不同。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因為有心態(tài)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tài),驕矜傲人,因為他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
其實,是什么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
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愿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這些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當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你歡欣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對原著的剖析及閱讀感悟:】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我們放大這些不如意的事,那么我們將永遠活在陰影之中,《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孔子倡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說:當所有的不順心都壓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智慧聰穎、勇敢無懼。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這種勇敢是心靈的勇敢,而不是表面的張揚,要做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往往感到無力應對。于丹教授通過幾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無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難。但是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zhèn)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xiàn)出勇敢,而且你用不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成不同的人生!
生活中,之所以有許多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改變原有原想法和思維方式,致使問題一直懸而難決,須知,只要思路稍做更改,不要患得患失,并決心繼續(xù)下去,就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那種悲觀郁悶的心地也會變得樂觀豁達!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間,而且大家所擁有的實際生命長度基本相同,但為什么卻有的偉大,有的卑瑣,有的卓爾不凡,轟轟烈烈,有的碌碌無為,平庸一生-----究其原因,是因為生命拓得多寬,風景便有多寬,人生也會有寬。就象我們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站在什么高度看待問題,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果,而我們只有站的高才會望的遠。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那樣的缺憾在所難免,人生之路也不可能處處都是鮮花和掌聲,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所在,都有自己的精彩之處。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展現(xiàn)自己的精彩,那就需要有足夠的自信,需要有那份來自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最后再記下一段于丹的話與朋友們共勉: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tài)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我從來就不是雄心勃勃的人,成為呼風喚雨的能人或日進斗金的富人,那樣的念頭從未在我的內心出現(xiàn)過。不是悲觀,也不是篤信宿命,只是性格使然,不曾有那樣的“抱負”罷了。如果真要說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為,做一個善良、高尚、與人很好相處的君子吧。(于丹在“君子之道”里對君子的界定是這樣的,姑妄借之)
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能糾纏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樂”,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為什么不讓自己做個最幸福的女人呢?能在清朗的好日子里,和家人隨意地散散步,賞賞花,信口哼上幾句小調,不就是一種幸福嗎?
我就要這樣的幸福。我只要這樣的幸福。
于丹論語心得心靈之道讀后感范文篇二
談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遠是個胸無大志的人?;蛟S也曾經(jīng)有一瞬間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最終亦不了了之。于丹對于理想的闡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實踐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個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這遠比要掙多少錢、要有怎樣的地位來的實際。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為一個善良、快樂的人。工作后對社會逐漸接觸,越來越清楚這兩個簡單樸素的詞組,對很多人來說是奢侈。
書中有一段對于理想與現(xiàn)實關系的分析,很是經(jīng)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很多的規(guī)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qū)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者。”
同學、朋友說我總是活在自己營造的世界里,其實我只是傾向于美化一點、樂觀一點,篤信人性本善。蘇軾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為了一天充足的陽光、寒冬一杯熱氣騰騰的茶而感動,繼而感激別人的賜予。這些表面看來或許毫無價值的東西,就是我為自己設定的關于理想的那個淡定的起點。“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從來不否認自己有虛榮的一面,我喜歡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歡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歡出行可以有車接車送……但一直很慶幸,仍舊可以被生活的細微而觸動,于是,我的快樂變得很具體、很悠長。
在現(xiàn)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jīng)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jīng)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jié),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辟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lián)想起衛(wèi)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鐘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捫心自問,我沒有達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圣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2....;《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jīng)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fā)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chǎn)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來解讀《論語》。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xiàn)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jīng)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普通人及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論語心得心靈之道讀后感范文篇三
心靈之道。這章講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遺憾后悔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人生難免會有缺憾,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沒有挑戰(zhàn)性的是無法激勵人前進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運不發(fā)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種,即使花朵結不成果實,不遺憾千百次的凋零,因為沒有比腳再長的道路,沒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當一個人失敗后,延其繩索找其導火的源頭,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遙,后悔自己的擦肩而過,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遺憾。后悔無濟于事,天下沒有買后悔藥的。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就如同也許在這回的高考中你因為一分之差沒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但并不意味著人生會永遠停留在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要只是沉積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對一道選擇題呢,也許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F(xiàn)在抱著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既然已經(jīng)有缺憾,那就讓自己的努力去填補那個缺憾,不要讓缺憾的漏洞越來越大,直到無法補救。所謂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個人的自信心從何而來?它是發(fā)自內心的淡然與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種特有的力量。對于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與其悲嘆自己的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與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強自己的信心,挑戰(zhàn)未來的人生。所謂“老夫聊法少年狂”這難道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xiàn)嗎?
所謂“三省吾身”于丹說:“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錯,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做錯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之后卻不知悔過,還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與借口來推托,這是懦弱的表現(xiàn)。要做一個勇于承認錯誤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遺憾,勇者即表現(xiàn)為面對錯誤勇于承認的勇氣,體現(xiàn)出的是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zhèn)定。
我喜歡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話:“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不錯,魯迅曾說:“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種脊梁背后的風骨之氣,那種形于天的風然之骨。所謂:“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所謂:“富莫富于常知足;貴莫貴于不求人;貧莫貧于無才能;賤莫賤于無骨氣。”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為君子。我記得一位學者是這么說的:“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近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白在乾坤。”風骨也許是為中國人所驕傲的資本吧。
其實這章主要講人生多有不順,要如何去彌補不順,自信心,勇敢的勇氣,風骨的氣節(jié)。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結果也有所不同。
我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場賭博,你的籌碼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潔的名詞,如果你連這些都不具備的話,就是失去了籌碼,連籌碼都沒有的你,又何談去堵上一把呢?
看了“于丹論語心得心靈之道讀后感范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