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哲學著作
柏拉圖哲學著作
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qū)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那就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柏拉圖的哲學著作吧。
柏拉圖哲學著作
經(jīng)過后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蘇格拉底的申辯》 《理想國》 《巴曼尼得斯篇》《蘇格拉底之死》
柏拉圖偽作也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以下著作被認為是后世偽托的作品:
《米諾斯》(Minos)《歐律克西亞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愛人》(Lovers)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yōu)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內(nèi)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tǒng)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目前使用廣泛的是《柏拉圖全集》(四卷本)。
柏拉圖的人物概述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母親是雅典立法者梭倫的后裔。他原姓阿里斯托克勒,因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取了“柏拉圖”一名,在希臘語中,“柏拉圖”就是“寬闊”的意思。
柏拉圖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起初,他打算繼承家族傳統(tǒng)而從政,但后來情況發(fā)生變化:在與斯巴達的戰(zhàn)爭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隨即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xiàn)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開始周游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勒尼等地以尋求知識,企圖實現(xiàn)他的貴族政治理想。
在40 歲時,他結束旅行返回了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謨創(chuàng)立了一所學園—阿卡德謨學園。據(jù)說,柏拉圖特別重視數(shù)學,在學園門口立了塊碑:“不懂幾何者不準入內(nèi)”。學園因此培養(yǎng)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亞里士多德。
作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主要學說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部分:一是烏托邦,最早的烏托邦出現(xiàn)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二是理念論,用來解決各種問題的;三是靈魂不死論;四是宇宙起源論;五是他的知識觀。
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圖是從巴門尼德的學說中,汲取了永恒和萬物不變的思想,后來又從赫拉克利特那里學到了世間沒有什么是不變的觀點。他將這兩種思想合在一起,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知識來自理智,而非感官。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
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墻,身后燃燒著一堆火。
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于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
最后,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并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于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人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墻上的影子而已。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性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圖把太陽比作正義和真理,強調人們所看到的陽光只是太陽的“形式”,而不是實質;正如真正的哲學道理、正義一樣,是只可見其外在表現(xiàn),而其實質是描述不出來的。
才思敏捷、研究廣泛的柏拉圖,在阿卡德謨學園執(zhí)教40 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有《理想國》、《蘇格拉底的申辯》、《巴門尼德》、《智者》等對話體著作留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