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與哲學論文
東西方兩個 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別源于兩種 哲學 傳統(tǒng):一是古希臘主客二分的哲學傳統(tǒng),一是 中國 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傳統(tǒng)。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中西方文化與哲學論文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中西方文化與哲學論文篇一
[摘 要]東西方兩個 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別源于兩種 哲學 傳統(tǒng):一是古希臘主客二分的哲學傳統(tǒng),一是 中國 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傳統(tǒng)。前者以個人為核心,強調理性與斗爭;后者以 社會 、家庭為中心,強調整體與和諧。當今世界的一體化進程雖然在加速,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一個地球兩個世界,這在 科學 道德、 文學 藝術 、中醫(yī)西醫(yī)、 政治 經濟 等領域都有突出表現(xiàn)。中國的 現(xiàn)代 化,應在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并將其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詞]文化差異;哲學傳統(tǒng);生態(tài)文藝學
一個地球兩個世界,這是學術界對當今世界的描述。其意指,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有兩個世界——發(fā)達國家和 發(fā)展 中國家,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有人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全球化,以及 問題 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速,正在走向“一個世界”。我們真的是在走向“一個世界”嗎?文藝評論家魯樞元先生認為:“可能存在兩種‘一體化’:一是由某一個超級大國憑借實力和霸權壟斷世界的經濟和政治。一是靠民族寬容、文化溝通促成整個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與和諧。”[1](P266)我們認為,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在發(fā)展,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一個地球兩個世界——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哲學、文化和價值觀(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不同,雖然不一定會如亨廷頓所預言的那樣爆發(fā)“文明的沖突”,但激烈的競爭將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當今世界的現(xiàn)實。
一、文化的兩個世界
文化的多樣性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也許這是地理 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這種多樣性在許多情況下并不成為沖突或對抗因素,其本質是互補的。相反,正是這種多樣性的相互作用才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人類文化的差異,其中最高的層次,在當代人的文化認識中,“中國與歐洲,實際上便成了地球人類文化視野中東方與西方對立的兩極。在過去的許多世紀中,中國人看西方,幾乎類似于看妖孽、看怪物。最近100多年來,隨著現(xiàn)代 科技 的發(fā)展,隨著國際交往的激增,東方與西方的相互體認日益廣泛深入,地球上這兩塊截然不同的文化疆域在相互映照下,反而更加絢麗地呈現(xiàn)出各自的神采與風姿”[1](P263)。文化的兩個世界主要是,以美歐日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世界,或者加上伊斯蘭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世界。魯樞元在《一位東方學者看歐洲》一文中評介李黙先生新著《歐洲文化行》時說:“在法國凡爾賽宮,那空闊的綠地、分布勻稱的路徑、修剪得體的苗木、激情奔放的噴泉,在李黙看來是‘聰慧’,‘充滿邏輯’的,與中國蘇州的拙政園、滄浪亭完全不同,也與東方人的感覺、思維方式迥然相異。由此我想,西方園林中的這種理性精神,完全是可以追溯到笛卡兒、亞里士多德乃至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的。”[1](P265)的確如此,文化有其哲學基礎,例如西文文化注重形式性、實用性和純粹理性及“意欲向前”的進攻性;東方文化注重意象性、情境和 經驗性及“意欲中道”的和諧性。這兩種不同的哲學傳統(tǒng)及思維方式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發(fā)展路徑,打造了東西方兩個不同的世界。
根植于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和____文化,形成于笛卡兒—培根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強調人與 自然 的主客二分及事物兩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認為世界是天演競爭,適者生存,強調 分析 性思維、理性思維和實驗 方法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它高揚人的優(yōu)越性,大舉向自然進攻,發(fā)展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人統(tǒng)治自然的工具,建設人統(tǒng)治自然的文化,不斷加劇人與自然的分離、對立和沖突。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上,它高揚少數(shù)精英(統(tǒng)治者)的優(yōu)越性,實行少數(shù)人對多數(shù)人的壓迫、剝削和統(tǒng)治,不斷加劇人們之間的分離、對立和沖突。在它指導下建設的現(xiàn)代化世界是一個分離、對立和沖突紛爭的世界。
根源于《易經》的中國哲學,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以后的新儒家、新道家,“天人合一”是其主干,“和而不同”是其精髓,整體性思維是其主要思維方式。與西方“斗爭哲學”不同,中國哲學主張“和為貴”,誠如張載所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馮友蘭先生說,如果按照“斗爭”哲學,“仇必仇到底”。這樣,兩個對立面只好同歸而盡,導致統(tǒng)一體被破壞。宇宙的正常狀態(tài)是“和”,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tài)是“和”,人類目標和行為的正常狀態(tài)也是“和”?!昂汀笔俏覀兊氖澜缬^和方法論。[2](P251—253)就人性而言,“性善論”是中國人性論的主流?!对娊?amp;middot;大雅》:“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北褪且环N祭器,表示常規(guī);懿是美好。意思是說,人民具有恒常之性,喜好有美德的人。孟子亦引此作為人之性善論的論據(jù)。這與西方____“原罪論”認為人之性“惡”是不同的。張岱年先生說:“西方的原罪說曾經起了鼓勵教徒努力向善的作用;中國的秉彝說更激勵人們奮發(fā)向上,積極前進?!盵3](P81)這種有關人性的“秉彝說”、 “人性與天道合一”,是“和為貴”、“和而不同”哲學的基礎,也是中國文化之精髓。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 中國 哲學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觀念,已經融入我們的 政治 、 經濟 、 科學 、 文化和 文學 藝術 中,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方式中,成為中國文化的民族形式,成為中國 現(xiàn)代 化建設的寶貴思想財富?!爸袊幕瘧凶约旱男问?,這就是民族的形式。”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是四項基本觀念:(1)“天人合一”,人與 自然 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2)“以人為本”,重民利民的政治思想;(3)“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思想;(4)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思想。[3](P211—222)發(fā)揚這種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xiàn)民族的振興。需要警惕的是,在所謂“世界一體化”,實際上是“美國化”的潮流中,我們在吸收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要抵制其過度生產及過度消費等不良文化的入侵,以繼承、保護和 發(fā)展 中華文化的民族形式。
二、科學與道德關系的兩個世界
關于科學與道德的關系,1975年10月,美國加斯塔瓦阿道弗斯學院諾貝爾大廳以“科學的未來”為題,就化學家格倫·西博格的講演進行討論,有2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6位著名神學家參與討論。多數(shù)人認為,科學價值是中立的,主張“為科學而科學”。但楊振寧博士 發(fā)表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我們每一個人的活動,都聽命于某一種心情,在較大的范圍內,科學 工作的 社會 意義,作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會對科學工作產生重要 影響 的。在科學發(fā)展中,基本的、最終的價值判斷不會取決于為了科學的科學,而是取決于科學是否對人類有益??茖W家會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這種判斷深深扎根于科學與社會的相互影響之中。
中國有關于科學與道德同一的傳統(tǒng)。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學問和道德,做學問和做人兩者是統(tǒng)一的。這就是“尊德性而道問學”。在他們看來,自然 規(guī)律 (“天道”)與人類行為原則(“人道”)是統(tǒng)一的。也就是說,科學與道德是統(tǒng)一的。《易經·辭上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弊匀灰?guī)律是符合道德的,天道以“仁愛”的性質恩澤天下萬物;同時天道也存在于人性之中,天道就是“仁”;知識都是善的,“天理即人道”;“德”是合符“道”的行為,“德者,道之功也”。
西方則有關于科學與道德分離的傳統(tǒng)。依據(jù)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事實與價值、真理與德行是分離的,科學與道德無關。英國思想家休謨把知識分為兩種:“事實的知識”和“價值的知識”,前者是科學,后者是道德。他在《人性論》一書中說:“德和惡既不是關系,也不是事實,它們是感情的對象,不是理性的對象?!笨茖W是事實的知識,是理性的,與感情無關;科學沒有善惡之分,與道德無關。近代西方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潮依然是科學與道德的分離。現(xiàn)代科學哲學中的“科學價值中立” 理論 亦由此而來,它認為,科學涉及事實,道德涉及價值,二者無涉。這就是從“是”(科學真理)推不出“應當”(價值的善)的原則。這一原則從笛卡爾、休謨到康德,一直為科學界所遵從,并被認為是不可逾越的。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中西方文化與哲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