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是矛盾的個體論文哲學(2)
你我都是矛盾的個體論文哲學
你我都是矛盾的個體論文哲學篇二
矛盾論恐怕是哲學中最難理解也是最有趣味的話題了。本來就是矛盾的嘛!相對絕對、肯定否定、對立統(tǒng)一,盡是模棱兩可的東西,聽來就夠煩的!你別煩,還就是那么回事啊。不過,哲學中最高深和最有趣味的東西應該就算矛盾論了。如果你較全面地弄懂了它,你也就是世上的高人了。中國的易經(jīng)、八卦、五行,乃至歷代兵家兵法、高深的科學理論,都是在矛盾論的基礎上開展的。真正能較完全地系統(tǒng)地搞透矛盾論,恐怕就是到了“天機不可泄漏”的境界了,那時,你會覺得你只能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能讓都別人都掌握,否則定是天下大亂了,自己也可能遭到天遣!也許這樣的話只能算是個玩笑吧,不過,以我的智力水平和學識,是永遠達不到那個地步的,只能作為一個興趣者,從一般層次來說說哲學中的矛盾論。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道德經(jīng)》中的二句話。老子深諳矛盾之道,開篇便點明了世界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運動著的矛盾的世界:任何一個被人們認識了的概念和規(guī)律,從一開始便是局限的東西,就不是一個任何時候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因為一旦形成了概念,它便是一種定型了的“死了”的東西,而事物是沒有靜止的。(道,指事物的屬性和規(guī)律;可道,能夠說出來,指被人認識;非常道,不是總是正確的屬性和規(guī)律。)世間萬物,在人們認識它之前,它是沒有名字的,只是在人們認識它之后,給它起了名字,才有了萬物的概念。雖然我們的認識永遠是局限的,但還是要從局限的認識入手;明知我們的定性是局限的,但還是要給它定性,起個名字,因為這樣才能認識萬物??磥?,老子不僅是一個矛盾論者,還是一個徹底的唯物論者;因為他認為人們在認識事物之前,事物就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平時說的最多的就是“看問題不能片面,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當然最終還是要二分為一,”這就是矛盾論。說到現(xiàn)在,還是在說矛盾的現(xiàn)象,不能將矛盾的本質(zhì)闡述清楚;而且矛盾現(xiàn)象所涉及的范圍太廣,也很難一下地說全面。關于矛盾論,哲學家討論得很多,毛澤東就寫了著名的《矛盾論》。大家觀點一樣,但角度不同,基本上還是從理論層面上來論述,一般不好理解。想來想去,還是從老子的“有名、無名”來論述較好懂一點:
就是說我們?nèi)祟愃械恼J識(給萬物起名定性)從一開始就是在矛盾的對立中去認識事物的,每一個概念中,都包含了矛盾的兩個方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事物定性,否則我們不能產(chǎn)生認識。同樣,每一個概念的存在,都必須要在矛盾中體現(xiàn),矛盾的一方消失了,這個概念也就消失了,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據(jù)。比如:長短的概念,必須在一長一短的兩個事物比較中才形成的概念,想到長,必然有個短的形象在襯托。同樣,美和丑,大和小,好人和壞人等等,都是這樣。即使是中性詞,比如桌子,也是在與其它的事物的比較中才能定性,因為它具有與其它事物不同的形狀和功用,所以我們稱之為桌子,而不是這個那個東西。當然這種概念的比較范圍越大,也就越抽象。我們有時說“這個太抽象了,不好理解”,就是因為這個概念的參照物太泛化了,所以不好被理解。但它必須有參照物,有對立的另一面,這是確定的。
可以這么說:我們?nèi)祟惢钤谖镔|(zhì)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而所有的概念都是矛盾的對立的概念。也就是我們?nèi)魏我粋€觀點認識,都是包含矛盾對立的觀點認識。你不信,隨便舉二個例子:
“我們的祖國多么偉大!”我們相對于他們,祖國,相對于外國,國還相對于家、團體等概念,多么相對于很小或很少,偉大相對于渺小。
再來一個中性句子:“小明背著書包跑向?qū)W?!?。小明,相對于別人,背著,相對于拿著、提著、抱著等動作,書包相對于其它不具有書包特點的東西,跑相對于走、跳等行走方式,學校,相對于不同于學校的其它房屋設施,如家、機關、單位。
縱上所述,所有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這個事物相對于其它事物的差別、區(qū)別中顯現(xiàn)出來的。這種差別的程度決定了事物對立矛盾的程度。這也反映了世界萬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錯綜復雜相互聯(lián)系的一面。
好了,對于矛盾的哲學概念有點印象了,那么,再來討論矛盾的變化問題。既然我們的所有認識都是基于對立的矛盾的基礎上形成的,那么我們對事物的變化認識也是在對立的、矛盾的雙方的消長轉(zhuǎn)化關系上認識的。變大了,變美了,快了,慢了,所有的認識也是在這種量的關系上變化。社會進步了,進步在哪?吃得好了,住得好了,環(huán)境變好了,勞動量減輕了等等。也可以這么說:我們是用矛盾的方法來認識所有的事物的,這樣,在我們的眼中,事物就都具有了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性。這種認識需要強調(diào),客觀存在的事物是一種固有的特性,它的變化發(fā)展是它自己的固有規(guī)律,只不過它的這種固有特性和固有變化,我們是用矛盾的方法也只有用矛盾的方法來才能認識它,才使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在我們的眼中具有矛盾性。嚴格說來,“矛盾是客觀事物的固有屬性”這種提法不妥。如果這樣說:“客觀事物按它固有的方式變化發(fā)展,我們是用矛盾的方法論來描述和認識它的?!边@樣說比較確切。
照這樣的思路論述下去,發(fā)現(xiàn)和傳統(tǒng)哲學體系中所論述的矛盾不全是一回事了。但哲學也應該是活的東西,有擴展和再認識的必要和可能。所以,作為一種思索和討論,還是要進行下去。
傳統(tǒng)哲學體系中的矛盾是指每個事物都必然存在的辯證矛盾,與錯誤的邏輯矛盾不能相混。它強調(diào)了矛盾的對立性、同一性、斗爭性、復雜性、變化性,而且說明矛盾運動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而我前面論述的是矛盾的對立性、區(qū)別性以及矛盾的根源和本質(zhì)。大家比較一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矛盾論還是從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來論述矛盾的,如化學中的分解化合,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的矛盾、供和需的矛盾。把這種現(xiàn)象歸結(jié)為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并說明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固有矛盾現(xiàn)象,這種提法看來也是不妥的。杜林宣稱“矛盾的東西是一個范疇,這個范疇只能歸屬于思想結(jié)合,而不歸屬于現(xiàn)實。”新托馬斯主義者馬爾克說:“矛盾完全是觀念的東西,只有在思想中才能存在?!边@兩種說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都是受到批判的。但是從上面的分析,這種說法反而是對的。既然承認物質(zhì)世界是不以主觀意志存在而存在的客觀實在,那么所有人的對于物質(zhì)的認識(意識領域)皆屬于概念世界,它倆不能混為一談。如果硬將人們認識事物的矛盾法則歸屬于事物的固有屬性,反而將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附與了靈性,這反倒走進了唯心史觀的神秘論了。所以只能這樣描述,人們用也只能用矛盾法則來認識和描述物質(zhì)世界的種種現(xiàn)象,而通過這種矛盾法則的推演,能夠使人們比較正確地把握和運用物質(zhì)世界的種種規(guī)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們更好地改造物質(zhì)世界,為人類服務。
至此,我們得出一個結(jié)論:矛盾法則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唯一方法。人類從誕生的那天起,就開始用矛盾這個唯一的法則來認識和改造物質(zhì)世界的。人們認識水平的高低和正確與否,是否能最恰當?shù)胤从澈瓦\用物質(zhì)世界的固有規(guī)律,主要是在矛盾法則的運用上是否得當和準確。矛盾論也就是哲學中的方法論。
這樣看來,那世界不全部都是矛盾的嗎?我們的生活不還是在運作和發(fā)展嗎,哪里有這么多的矛盾?其實世界確實是一個矛盾的世界,起碼在人們的概念中應該是這樣。只不過世界的復雜多樣性,使得矛盾現(xiàn)象錯綜復雜,單純的矛盾現(xiàn)象往往被人們忽視。另外,所有的矛盾都對應著“平衡法則”這個宇宙規(guī)律(平衡法則另章討論),所以矛盾的激化轉(zhuǎn)化往往是一瞬間的事,通常情況下矛盾現(xiàn)象是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感知。其實,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原則性認識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認識:生和死、進步和后退、快樂和痛苦、自由和束縛、民主和獨裁、多數(shù)人利益和少數(shù)人利益、強和弱、貧和富、偉大和渺小等等。
看了“你我都是矛盾的個體論文哲學”的人還看了:
1.關于矛盾哲學論文
3.哲學的論文范文
4.哲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