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小學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小學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等待花開
“丁零零”下課了,可還是沒有任何有關跳繩的消息,可我想:只要我把這個游戲堅持下去,相信會有更多的驚喜在等著我。第二天放學,我正在教室關門窗,一個平日里性格內向的孩子曉菁正在慢吞吞地整理書包。“要不要老師幫忙?”她低著頭,不說話,我走到她身邊,她紅著臉低聲說:“毛老師,我也要告訴你一個秘密,吳夢的跳繩是我拿的,你不要告訴別人,行嗎?”我心里長長地吁了一口氣:經過漫長而又短暫的三天等待,“借跳繩事件”終于可以結案。“知錯敢于承認,你真是個了不起的孩子!那你準備怎么辦呢?”“我不敢自己還給她”。“明天你悄悄把跳繩放在老師講臺的抽屜里,我?guī)湍氵€。不過,以后借東西時,一定要先征得別人的同意,好嗎?”她使勁地點點頭,我笑了,她也笑了……
小學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出謀劃策
怎么辦?望著一張張?zhí)煺婵蓯鄣男∧樀埃覍嵲谡也怀鰬岩傻膶ο?。還是等等吧!興許跳繩能自己出現(xiàn)呢!回到辦公室,其他老師幫忙出謀劃策:“你一個一個地仔細觀察,也可讓孩子互相觀察,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向你報告。”“找一面他們未見過的鏡子,可以美其名曰‘魔鏡’,讓全班孩子都來照一照,不敢照的那肯定與這根跳繩有關系。”“你干脆告訴孩子們教室里有監(jiān)控……”看著好心的同事,我不免有些擔憂:這些主意也許會有效,可也會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互相揭發(fā)會使孩子互相不信任,照“魔鏡”,利用監(jiān)控會讓“借跳繩”的孩子心懷恐懼而不愿上學。
小學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跳繩風波
記得那是一個冬日的午后,我正坐在辦公室里批改作業(yè),門突然被推開了,只見吳夢已哭成了小淚人,“怎么啦?誰欺負你的,快告訴老師。”她傷心地哭著說:“我今天剛帶來的跳繩不見了,這是我南京的大姑新幫我買的……”我忙問:“是什么樣兒的?什么時候不見的?”和她同來的同桌連聲說:“她的跳繩可漂亮了,還是帶計數(shù)器的,早上第四節(jié)體育課時,我和她還在一起比賽的。可中午到校后,就不見了。”“你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啦,會不會帶回家了啊?”“沒有,我放學時就把它放在了抽屜里,我想下午來的時候再跳。”
那我們快去班里找找,說不定放在角落里沒發(fā)現(xiàn)呢?于是,我來到教室發(fā)動全班孩子,對大家說:“你們見過吳夢那根漂亮的跳繩嗎?”同學們都嘰嘰喳喳地說見過。“吳夢想把跳繩借給大家玩,可是忘了把跳繩放在哪兒了,你們能幫忙找找嗎?”全班孩子一起找遍了教室的每個角落——但令人失望的是……沒找到。看來不得不承認:是有人喜歡上了這根跳繩,把它悄悄“借”走了。
小學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靈犀一閃
思考再三,這些辦法都不太理想。怎么辦?總不能讓這事不了了之吧。事發(fā)第二天,我在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的班主任日記《心靈寫詩》中找到了答案:班主任最重要不是管理,而是走進心靈,用“悄悄話”的方式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我想要是老師和孩子之間說悄悄話,是不是可以拉近我和孩子的距離?如果孩子都把我當朋友,跟我說實話,那么,“借跳繩事件”也就迎刃而解了。
雖然這么想,可心里還是沒底:先試試這種方法,看看能否奏效。于是,我立即在班里舉行了一個“朋友,我想告訴你一個秘密”的講悄悄話活動。我對大家說:“小朋友,老師就是你們的大朋友,今天我這位大朋友想和你們做一個講悄悄話的游戲,愿意嗎?”教室里一下炸開了鍋,“太好了,我想和老師交朋友……”這群頑皮的孩子忍不住歡呼起來。我借機鼓勵道:“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老師也會,如果大朋友做錯了事,現(xiàn)在知道錯了,很想改正錯誤,你們會原諒我嗎?”“會!”“我也會”……孩子們回答得很真誠。眼看時機成熟,我趕緊揭示游戲主題——“知錯就改”,并宣布游戲要求:“下面我們就找自己要好的朋友,向他訴說壓在你心里的秘密。傾聽秘密的朋友要做到:幫助他保守秘密,提醒他改正錯誤!悄悄話游戲開始!”
一年級的孩子,心靈是那么天真、純潔。話音剛落,一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座位,走向好朋友,開始輕聲細語起來??粗∨笥岩粋€一個從自己的身邊走過,感覺有點失落:孩子能把他們的秘密告訴我嗎?畢竟我是他們的老師!萬一沒有孩子來找我,丟失的跳繩怎么辦?還能找得回來嗎?我的心中充滿憂慮。這時,性格活潑開朗的高宇蹦蹦跳跳地來到我的身邊,“高宇,你想和我交朋友,對嗎?”他咧著嘴呵呵地笑著說:“大朋友,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有一次,我的同桌李響把我的文具盒碰翻了,我就悄悄把他的橡皮藏了起來!”我趁勢引導:“朋友,你一定知道該怎么做吧!”他馬上就把橡皮還給同桌,還對李響深深鞠了一個躬,說:“對不起!”我本以為他會讓我為他保守秘密,沒想到孩子能當場認錯,我情不自禁地為他豎起大拇指。不一會兒,又有許多孩子來承認自己犯過的一些小錯誤,他們都得到了我的表揚。“真是勇敢的孩子,記住,這只是我們倆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