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zhàn)故事:鋼盔
八年抗戰(zhàn)故事:鋼盔
鋼盔,日語叫做鐵帽,是侵華日軍普遍配備的防護裝備。在電影中,鬼子不是戴著掛“屁簾兒”的戰(zhàn)斗帽,就是戴著鋼盔,這幾乎成了日軍的標準形象。
日本后勤研究專家青木孝治(參加過侵華戰(zhàn)爭),有一本研究日軍鋼盔的著作,叫《陸軍鐵帽物語》,居然有不少新的發(fā)現(xiàn)。比如,日軍戰(zhàn)斗帽后面的那個“屁簾兒”,有人說,是用來防中國大刀隊砍腦袋的。青木的研究表明,它是為了防曬,分成幾片,可以通風,雖然樣子有點寒磣,但效果確實不錯。日軍的鋼盔雖然威風,卻也帶來了不少煩惱。
凍住腦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日本根據(jù)到歐洲觀戰(zhàn)的武官的報告,開始讓士兵裝備鋼盔,但一直沒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日軍的鋼盔基本沒有派上用場。
真正用上鋼盔,是在黑龍江和馬占山部作戰(zhàn)時。面對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不斷增兵,雙方在江橋、齊齊哈爾等地展開了一系列激戰(zhàn)。
日軍使用了大批新式裝備,不但讓鋼盔得到了檢驗,還使用了裝甲車、坦克等武器,這是日軍第一次在實戰(zhàn)中使用坦克。日軍攻擊馬占山部所用的雷諾FT-17坦克,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北大營東北軍倉庫里奪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證明在破襲戰(zhàn)中非常有效;鋼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日軍的傷亡。但是日軍發(fā)現(xiàn),鋼盔存在相當大的問題。由于鋼盔的里襯太薄,在黑龍江寒冷的天氣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時處理,很快腦袋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如果強行摘取,還會連皮帶肉扯下來。
面對這種古怪的情況,日軍不知如何處理,有人采用熱水澆鋼盔的辦法,結果將被凍結的頭皮直接剝離。
宿營的時候,頭皮和鋼盔被凍在一起的新兵摘鋼盔時,經常發(fā)出陣陣哀號。日軍攻占齊齊哈爾,陣亡300余人,而因為凍傷減員近2000人,其中不少是這種鋼盔帶來的“頭傷”。
為此,日本士兵在鋼盔里墊上紗布或者棉布,樣子雖不好看,但是解決了凍傷的問題。
成為靶子
諾門罕之戰(zhàn)時,戴著鋼盔的日本士兵因頭部中彈而死的人數(shù),甚至多于不戴鋼盔的士兵。
難道蘇聯(lián)人使用帶有磁性的子彈,專打鋼盔?鋼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彈片,保護頭部。由于鋼盔是一個弧面,如果子彈不是正面擊中鋼盔,大多會滑飛,這就是鋼盔有防護作用的原理。
諾門罕之戰(zhàn)時,頭部中彈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鋼盔正面被命中,鋼盔被洞穿,腦袋當然難保。蘇軍的槍法為何這樣準?日軍派出專家到前線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來,日軍使用的鋼盔,前面正中有一個小紅五角星。紅色最醒目,蘇軍很遠就能發(fā)現(xiàn),瞄著小紅五角星開火,一擊必中。
諾門罕之戰(zhàn)后,吃了大虧的日軍,被迫取消了鋼盔正面的小紅五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