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方言故事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
中國古代也有很多方言,朝廷的方言常常會鬧出很多笑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朝廷方言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篇1:康梁說的是“廣味普通話”
清末有兩位維新派領袖:康有為與梁啟超,這兩位廣東老鄉(xiāng)普通話也都不咋的,兩人也吃過普通話不好的虧。
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梁啟超是廣東新會人,兩地直線距離只有七八十公里。兩人既是老鄉(xiāng),還是政治同盟,平時兩人交流,用粵語酣暢淋漓。但二人傳播先進思想,只能自學普通話,他們的“廣味普通話”也是一大鮮明特色。
最麻煩的是見皇帝??涤袨榈教幹v,說光緒接見自己時,兩人會談了很久。不過,當時的刑部主事張元濟說,當時各大臣在外等候皇帝接見,康有為與榮祿大談變法,榮祿聽著直皺眉頭,有些話根本聽不懂。光緒單獨接見大臣,其他人都有很長時間,唯獨接見康有為,不到10分鐘就結束了。
梁啟超見到光緒,也是推銷自己的變法,但無奈光緒聽著很費勁,只因梁啟超說話發(fā)音嚴重不準,如將“考”說成“好”,將“高”說成“古”。有時梁啟超講一句,光緒還要問一句,甚至梁啟超還要用手比畫。這情景,光緒的興致早沒了。但凡被皇帝接見后,按說都要賞個四品官,而梁啟超只得到個六品頂戴。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篇2:康熙說不來北京話
清代的康熙皇帝無疑是屏幕上最重要的角色。人們熟悉的康熙皇帝完全是一個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卻根本想不到,真實的康熙講話很可能同趙本山一樣,是一個操東北口音的皇帝。
清軍入關十年后,康熙在北京出生,此時康熙的周圍,也就是宮廷內(nèi)都是說滿語的。這些人全部是從遼寧遷移過來的,雖然滿語不完全等同于東北話,但相似度非常高。
康熙的祖籍在如今遼寧省新賓縣,這個地方屬于撫順,距離趙本山的老家鐵嶺直線距離只有100公里??滴醯目谝舨灰欢ㄅc趙本山相同,但相似度至少會在一半以上。從康熙批閱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專治瘧疾……連吃兩服,可以出根”。這其中,“可以出根”實為“可以除根”,而東北話講“除”就是第二聲的“出”。比如“解京又費一凡事,不如存庫……”,這其中“費一凡事”,實為“費一番事”,用東北話講“番”正是第二聲的“凡”。
后來,隨著滿漢語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漢臣的大幅增加,此時在民間形成的北京話才慢慢成為宮廷中的主要語言。但康熙年事已高,畢竟又是皇帝,不可能再學北京話。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篇3:柳宗元講話要靠翻譯
自古以來,中國官場便有一種不得在籍貫、出生地為官的規(guī)定。此種規(guī)定也帶來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古代官員與當?shù)匕傩粘3R蛘Z言不通而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廣西柳州做刺史時,必須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問重譯”,重譯即翻譯,柳宗元為了正常開展工作,不得不在辦公室內(nèi)設立翻譯一職。
說起來,柳宗元的老家本是山西運城,而他本人則出生在京城長安,并長期在長安學習、工作。所以柳宗元既懂山西話,又會當時的官話(相當于普通話)。按說,柳宗元的普通話應該很標準,頂多有些山西口音而已。但廣西那時屬煙瘴之地,極其封閉落后,很多少數(shù)民族連漢字都不認識,語言不通,用文字也無法溝通,搞得柳宗元常常抓耳撓腮,以頭撞墻。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篇4:曾國藩讓人很郁悶
作為晚清重臣,曾國藩對大清國的貢獻可謂杠杠的。但老曾的湖南口音過于濃重,很多與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尤其是他的弟子部下,領導的講話聽不清又不敢問,但不搞懂又恐辦事有誤,搞得下屬備受煎熬。
李鴻章是曾國藩非常賞識的弟子,有時二人也無話不談,或是一同說笑。談話間,老曾說了一句“冒得卵味啊”,李鴻章大驚,“卵味”?這不是下流的語言嗎?李鴻章大膽求解,老曾哈哈大笑。原來,“冒得卵味”是湘鄉(xiāng)話方言,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沒意思”。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xiāng)人,湘鄉(xiāng)話在中國方言里極其難懂。他到23歲前都沒離開過湖南,可見他的口音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