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歷史故事3個
革命歷史故事 辛亥革命與“辮子”
清廷以強迫男人留辮,彰顯其專制淫威;辛亥革命則反其道而用之,以“辮子”激發(fā)民眾的反清意識,將反清革命推向高潮,清王朝在轟轟烈烈的剪辮子運動中壽終正寢。辮子是清朝的象征;剪掉辮子則是辛亥革命勝利的一個重要標志。一條辮子,注入了復(fù)雜的政治變數(shù)和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頗有考究的韻味。
剪辮與革命
20世紀初年,伴隨著反清革命的高漲,出現(xiàn)了批判辮子的高潮,很多青年厭惡地把辮子稱作“煩惱絲”。許多報刊都以辮子為題,揭露清政府的殘暴和喪失人性。鄒容在《革命軍》中把辮子列為反清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斥責清廷強迫男人留辮子是“固我皇漢人種,為牛為馬,為奴為隸”。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將辮子納入反清革命,辮子的去留成了是否革命的標志。激進的革命黨人為表示獻身革命的決心,首先剪掉辮子,同時以剪辮相號召,呼吁投入革命。
1879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讀書時就有不少人以辮子戲弄和欺負他,他異??鄲灪蛻嵟?。后來有人勸他剪掉辮子,他卻理智地解釋道:“我們?yōu)榧艮p的最后目的,應(yīng)該大家聯(lián)合起來,等到全體的中國人都可剪辮子時,才把辮剪掉。若是一個一個地把發(fā)辮剪下,是不相宜的。”這是孫中山第一次以辮子相號召,鼓吹團結(jié)大多數(shù)民眾奮起反清。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后,由于“興中會”已經(jīng)建立,反清的大旗已高高舉起,所以孫中山在11月20日由日本橫濱前往檀香山時,就在華僑馮鏡如的文經(jīng)書院剪掉了辮子,以示決心把反清革命進行到底。
1902年,17歲的鄒容從四川來到了上海,為表示反清的決心,痛快剪掉辮子,乘船赴日留學(xué)。一到日本,鄒容就投入方興未艾的革命洪流,誓與一切邪惡勢力作斗爭。陸軍學(xué)生監(jiān)督姚文甫行為不軌,發(fā)生奸情,他聯(lián)合張繼、王孝鎮(zhèn)、陳獨秀等人在晚上掌燈時分,闖入姚的住處,乘姚不備由張繼抱腰,鄒容按頭,陳獨秀揮剪,剪其辮子。一來抒發(fā)“割發(fā)代首之恨”,二則揭示剪辮的正義性,號召留學(xué)生革命反清。在鄒容眼里,“區(qū)區(qū)一辮發(fā)”事小,關(guān)系“種族存亡”事大。在鄒容等人的大力推進下,1903年拒俄運動的高潮中,黃興、陳天華、蔡元培、吳玉章、張繼、陳獨秀、秦毓鎏、許壽裳、韓強士等人都剪掉了辮子,發(fā)誓與清朝一刀兩斷,革命到底。
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xué)后,深深為鄒容等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所感染,對辮子“深惡痛絕”,1903年他毅然決然剪掉了辮子。但一旦回國探親,還得做一條假辮子蒙混過關(guān)。所以,清末做假辮子生意興旺,頗能賺錢。魯迅后來回憶道:“我的辮子留在日本,一半留給客店里的一位使女作假發(fā),一半給了理發(fā)匠。人是在宣統(tǒng)初年回到故鄉(xiāng)來了,一到上海首先得裝假辮子。這時上海有一個專做假辮子的專家,定價每條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約那時留學(xué)生都知道。他也做得真巧妙。只要別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人知道你原來是留學(xué)生,留心研究起來,那就漏洞百出。夏天不能戴帽子,也不行;人堆里要防擠掉擠歪,也不行。裝了一個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下來或者被人拉下來,不是比原來沒有辮子更不好看么?索性不裝了。”
這段回憶清晰地透露出三點信息:1.假辮生意興隆,反證了剪辮的人很多;2.在人們心目當中,留學(xué)生幾乎都剪了辮子;3.魯迅戴了一個月的假辮居然敢于去掉,說明基層社會對剪辮的控制很弱,剪辮有成風之可能。
新軍與新式學(xué)堂中的剪辮風
新軍雖然是清政府控制最嚴的部分,但由于受革命思想的感染,到1910年前后,也時有剪辮事件發(fā)生,尤其在新式軍事學(xué)堂,屢見不鮮。
1910年,山西陸軍學(xué)堂的學(xué)生集體剪辮,頗具氣勢。劉精三記云:“九月間,我們聯(lián)系進步同學(xué)24人剪了辮子,一時風起云涌,剪辮運動形成高潮。到了冬季,200名同學(xué),除少數(shù)旗人外,剪辮子的達到170余人之多。省城大專學(xué)生說:”陸軍學(xué)堂變成了寺院,學(xué)生當了和尚,但也有帶發(fā)修行的‘。“
1911年春天,武昌軍事學(xué)堂新軍學(xué)生也紛紛剪辮。陸軍第三中學(xué)開始有200多人集體剪掉了辮子,遭到校方嚴厲斥責。但反而激起更多的人反抗,短短十幾天,又有200多人剪辮??偣?00多人的學(xué)校,400多人剪掉了辮子,校方長官也奈何不得,因為法不責眾。在新軍學(xué)生剪辮風的影響下,一些較開明的新軍軍官也開始支持。“湖北陸軍四十一標二營學(xué)兵李佐清,以發(fā)辮一物于操作上大有妨礙,日前毅然剪辮。”黎元洪知道后,不但不予指責,反而贊揚李佐清說:“我國朝野上下,近因受外界之激刺,于剪發(fā)一事幾乎風靡一時。余本欲先行雉去,以為軍界同人倡,因明詔未頒,故爾中止。今爾毅然剪去,免豚尾之訕笑,導(dǎo)文化之先機,匪惟社會所歡迎,亦即余所崇拜也。”
和新軍軍事學(xué)堂相比,地方新式學(xué)堂的剪辮風則更強勁。1905年,為了抗議日本歧視中國人的取締中國《留學(xué)生規(guī)則》,許多留日生憤而歸國。從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愿望出發(fā),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公學(xué)。蔡元培西裝革履,不留辮子,學(xué)生也大都剪辮,儼然一個沒有發(fā)辮的“獨立王國”。很多人對他們投以驚異的目光,官吏和警察怒目而視,也毫無辦法。
1910年,浙江的師范學(xué)堂和紹興中學(xué)的學(xué)生突然都將辮子剪了。當?shù)老铝?ldquo;蓄發(fā)”,但無人理睬,為息事寧人,只好不了了之。1911年暑假,浙江求是書院(浙江大學(xué)前身)又出現(xiàn)了一場剪辮風波。馬敘倫回憶說:“那時求是書院有一位教員叫孫江東,也有革命思想,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個題目,叫《罪辮文》,教學(xué)生做。學(xué)生里有史久光、李斐然,都大發(fā)議論,斥責清朝。孫江東還嫌他們文章里‘本朝’兩個字不行,給他們改成‘賊清’。”由此可見,辮子和反清緊密相聯(lián)??傊?,由于革命思想的傳播,剪辮已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革命歷史故事 親吻鐐銬的偉大妻子們
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羅斯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革命事件。但是,在這個事件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直在俄羅斯的大地上流傳,這段歷史的主角是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們。她們用自己文弱的身軀,為自己的丈夫,為十二月黨人起義,也為俄羅斯的女人們,譜寫了一段美麗的傳奇。
1 825年12月,俄國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_批青年貴族軍官,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和法國革命的影響,也深受國內(nèi)進步思想家的熏陶,逐漸形成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他們?yōu)榱朔磳ι郴蕦V浦贫?、反對農(nóng)奴制度,揭竿而起。因起義發(fā)生在12月,起義者被稱為十二月黨人。
但是,起義因準備倉促,指揮不力,且沙皇軍隊4倍于起義軍,起義遭血腥鎮(zhèn)壓。起義失敗后,大批十二月黨人被逮捕,5位領(lǐng)導(dǎo)人被處絞刑,31人判徒刑,120多位十二月黨人戴著沉重的鐐銬,被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服苦役。這是一片野獸出沒、人跡罕至、荊棘遍野的蠻荒之地。在漫長的30年間,不斷有人因勞累疾病而死,但“在關(guān)鍵時刻,他們中無人會往后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因何而來,更明白自己為何而活著!在困厄潦倒的處境中,他們一刻也不曾放棄斗爭。他們給家里人寫信詛咒黑暗的專制制度,揭露政府慘無人道的罪行。一時間,十二月黨人的書信在俄國各地被人們爭相傳抄,就像不滅的火炬,鼓舞著生活在黑暗和暴戾中的勞苦大眾奮起反抗。
這些信件,最直接地沖擊著他們的妻子們。身在莫斯科等城市的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們,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勇敢的決定,她們要不遠萬里去西伯利亞,到丈夫的身邊去,為丈夫送去溫暖與體貼,送去精神的支柱!這些妻子大都是出生高貴的貴族女性。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沙皇命令他們的妻子與“罪犯丈夫”斷絕關(guān)系,為此他還專門修改了沙皇法律不準貴族離婚的法律:只要哪一位貴婦提出離婚,法院立即給予批準。
出人意料的是,絕大多數(shù)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堅決要求隨同丈夫一起流放西伯利亞!迫于情勢,沙皇不得不答應(yīng)了她們的要求。但政府緊接著又頒布了一項緊急法令,對她們作出了限制:凡愿意跟隨丈夫流放西伯利亞的妻子,將不得攜帶子女,不得再返回家鄉(xiāng)城市,并永久取消貴族特權(quán)。這一法令的頒行,意味著這些端莊、雍容、高貴的女性將永遠離開金碧輝煌的宮殿,告別昔日的貴族生活!
但是,她們沒有聽從沙皇的命令,也沒有被種種威嚇所嚇到,她們寧愿放棄都市中優(yōu)裕的貴族生活,寧愿戴著腳鐐手銬被拿槍的衛(wèi)兵押送著遠行。
在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上,在漫長的從莫斯科到西伯利亞的路程上,近百位俄羅斯貴族女性,演繹了一場最悲壯的頌歌。她們相信自己的丈夫是正義的,她們堅信自己的丈夫是勇敢的化身,她們?yōu)樽约菏撬麄兊呐硕湴?,她們要像自己的丈夫那樣獻身正義的事業(yè)!
特魯別茨卡婭是她們中第一個到達西伯利亞監(jiān)獄見到丈夫的女性。她后來這樣描述自己和丈夫相1會的情景: “謝爾蓋向我撲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一陣腳鐐的叮當聲使我驚呆了!他那高貴的雙腳竟然上了鐐銬!這種嚴酷的監(jiān)禁使我立刻理解了他痛苦、屈辱的程度。當時,他的鐐銬如此激動了我,以致我先跪下來吻他的鐐銬,而后才吻他的身體。”
在十二月黨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之后的兩年時間內(nèi),他們的妻子也先后到達了那里,她們像自己的丈夫一樣堅韌不屈。
這段歷史遠去了,這些偉大的女性也遠去了,但是,她們不屈不撓的身影,卻依然在歷史的時空中閃爍。
革命歷史故事 王莽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
公元前7年,漢成帝暴病而死,沒有留下子嗣。不久,他18歲的侄子劉欣被擁上帝位,后世稱之為漢哀帝。公元前8年,久病中的成帝曾有過一次大手筆的革新——對宰相制度做了重大調(diào)整,史稱“綏和改制”。
此次革新的主要內(nèi)容是調(diào)整外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這“三公”的權(quán)位排序。按照西漢舊制,“三公”以丞相為首,御史大夫、太尉輔之。“綏和改制”之后,三公地位與權(quán)力彼此對等,遂成鼎立之勢。
但成帝在次年的突然去世,使得剛剛起步的“綏和改制”沒有產(chǎn)生應(yīng)有的效用——改變元帝以來君權(quán)旁落,尤其是外戚橫跨內(nèi)廷與外朝的畸形政治格局。哀帝劉欣雖然能夠洞察成帝的良苦用心,但奈何自己初承帝位,又是由藩國入繼大統(tǒng),急需獲得長安實力派政治勢力的認可與支持,“綏和改制”自然也就只得不了了之。
哀帝在后世博得不小的名聲,大半源自他和同性密友董賢之間關(guān)于“斷袖”的那段風流公案。為后世所忽略的,則是哀帝實有重建武帝與宣帝時代君權(quán)至尊無上的“政治輝煌”的雄心,為此,哀帝與彼時當權(quán)的王氏外戚纏斗不休,并一度將王氏外戚在朝中的領(lǐng)軍人物罷職,甚至逐出京城。
但哀帝在公元前1年的早卒,令這一切如成帝的“綏和改制”一般都失去了意義。
日食讓王莽重返政治舞臺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王氏外戚在朝廷的最高代表、大司馬王莽被罷免,兩年后,又被逐離出了京師,一輛破陋的馬車把他載回了封地南陽新都。在那里,他將度過三年孤寂的時光,同時也將利用這段難得的時光以局外人的視角來審查漢帝國的歷史、現(xiàn)狀以及未來。
公元前10年的岷山坍塌事故,一直在王莽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尤其是帝國意識形態(tài)的權(quán)威人物劉向當時給出的解釋。劉向說:“周朝那會兒,岐山坍塌、三川枯竭,結(jié)果周幽王死于非命。岐山正是周朝的發(fā)祥地,漢帝國興起于蜀郡、漢中,如今龍興之地山崩川竭,天象的顯示也與此吻合,看來亡國之日不遠矣!”
帝國將亡。不單單是出身皇族的劉向和出身外戚的王莽如此認為,年輕的漢哀帝同樣也感觸極深。也正因為如此,王莽才會被年輕的新皇帝決絕地逐出了京城。新皇帝堅信:正是王氏外戚長期把持著帝國的朝政大權(quán),蠅營狗茍,才使得帝國的形勢江河日下。
年輕必然氣盛。哀帝有大干一番的雄心。
年近四十的王莽在南陽濕熱的宅院里不斷聽到來自北方長安的消息——哀帝如何提拔丁家外戚,又如何打壓冒得太快的傅家外戚,再又如何扶植早已沒落的趙飛燕一系的外戚。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樣的消息總會讓王莽忍不住搖頭嘆息——哀帝是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好青年,但卻找錯了方向。
帝國的病根不在外戚身上。帝國有病,外戚只是病癥,而不是病源。
一想起哀帝在即位之初問自己的那個問題,王莽就忍不住感嘆:年輕人總是容易將問題簡單化,然后迅速做出粗暴的處理。那是登基大典過后沒幾天,哀帝突然在朝堂上公開問道:“我的祖母定陶恭王太后該住在哪里呢?”
王莽很清楚這個問題是直接針對自己的。“為人后者為人子”,是朝廷當年選擇劉欣為太子時,所定下來的硬性條款。作為繼承漢成帝皇位的前提條件,劉欣必須拋棄定陶國的宗法譜系,與自己的生父切斷宗法上的父子關(guān)系,而以漢成帝為父親。而以漢成帝為父親的后果,則是必須認同漢成帝的母親王政君為親祖母;認可王政君為親祖母的后果,則等于認可了老王家為自己的直系外戚,這其中,就包括認可王莽是自己的親舅舅。
哀帝拋出這個問題的目的,顯然是希望通過更改自己帝位的正統(tǒng)性和宗法來源,來否定掉王氏外戚所壟斷的朝政大權(quán)。
新皇帝不認可王氏是自己的嫡系外戚,也不認可王莽是自己宗法上的親舅舅。王莽有些啞然失笑的感覺。新皇帝在操縱宗法正統(tǒng),以圖打擊自己和背后的王氏外戚。殊不知,帝國所面臨的最大的政治危機,恰恰莫過于正統(tǒng)性危機。自董仲舒倡導(dǎo)“天人感應(yīng)”以來,帝國的儒家知識分子就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宣揚漢帝國的正統(tǒng)性存在問題,需要一場完美的“禪讓”,至宣帝、元帝兩朝,儒家知識分子上升成為帝國知識分子的主流,這種對劉氏皇位正統(tǒng)性的質(zhì)疑越發(fā)變得赤裸裸了。要求昭帝順應(yīng)天命退位的睦弘、高倡“帝位循環(huán)論”而自殺成仁的蓋寬饒,都成了儒家知識分子們眼里的楷模。
自然法則下的帝國合法性岌岌可危,哀帝卻還糾結(jié)于血緣法則下的皇位合法性。
長安城的好消息,在一次日食之后終于傳遞到了南陽的新都。刮風下雨、日升日落早已成為漢帝國政治生活最重要的部分,日食則更是令所有長安高層人物時刻膽戰(zhàn)心驚的事情。公元前2年正月出現(xiàn)的這次日食,就徹底改變了漢帝國此后的命運。
日食出現(xiàn)之后,體制內(nèi)和體制外的儒家知識分子在朝廷內(nèi)外掀起了一場為王莽鳴冤的運動,他們一致認為,此次日食由衷帝放逐了王莽這樣的“賢人”所致。
哀帝不得不接受這種在當時被普遍認可的政治游戲規(guī)則。根據(jù)規(guī)則,他召回了王莽,理由很冠冕堂皇:讓他回來照顧他的姑姑——年邁的太皇太后王政君。
王莽能夠得到儒家知識分子的認可,源自他個人的徹底儒家化。多年來,王莽一直遵從儒家經(jīng)典的教導(dǎo)處世做人,甚至帶有強烈的左傾和教條主義之嫌——他逼迫自己的兒子自殺,因為兒子殺死了一名家奴。理由是:孔夫子說“仁者愛人”,孟夫子說“人人素其親,長其長而下平”。按照夫子們的教導(dǎo),家奴也是人,也是必須同等以“仁”相“愛”的。在某種程度上,學(xué)習《禮經(jīng)》出身的儒家門徒王莽,患有強烈的精神潔癖或者說是道德潔癖。
這樣一個曾經(jīng)處在大司馬那樣顯眼位置上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了帝國儒家知識分子們注視的焦點。
而當哀帝驅(qū)逐王氏外戚勢力,提拔丁氏、傅氏外戚來抗衡王氏之后,丁、傅兩家的不學(xué)無術(shù)和貪得無厭,讓儒家知識分子們更加思念被流放在南陽的王莽——日食,正好給了他們表達自己的政治愿望的機會。
哀帝在王莽回京后的第二年突然去世,他的早天迅速改變了漢帝國的歷史走向。飽受壓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在哀帝去世后第一時間移駕未央宮,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了朝廷中樞,并急派使者把王彝召入了未央官,執(zhí)掌兵權(quán)。
屬于王莽的時代來臨了。
八年之后,在儒家知識分子們一片贊頌聲中,王莽在肅穆的和平“禪讓”儀式下,取代漢室,登上帝位,建立了新莽王朝。
自堯、舜、禹三代以來,“禪讓”一直都只是個美麗的政治傳說,從未有人將其完整地付諸實施過——王莽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此后,中國歷史上諸多的“禪讓”游戲,無一不是在重兵環(huán)繞、刀槍加頸的前提下完成,唯有王莽,是在獲得了帝國絕大多數(shù)的輿論支持之后,順應(yīng)“民意”和平接受禪讓登上帝位的。
這一結(jié)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其發(fā)生質(zhì)變的關(guān)鍵點,則毫無疑問是在公元前5年的那個六月。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六月,哀帝生母丁太后去世。哀痛之余,年輕的皇帝也在苦苦思索帝國的前途何在,遍地都是造反的民眾,朝廷內(nèi)外權(quán)斗此起彼伏,帝國一派末路景象。也許是過度的悲傷損傷了哀帝的判斷力,也許是數(shù)年來的努力每每付諸東流讓哀帝喪失了信心,也許是沉重的疾病侵蝕了哀帝最初的雄心——總之,當神棍夏賀良冒出來說他能夠挽救漢帝國的命運時,哀帝鬼使神差地相信了。
夏賀良告訴哀帝:“漢朝氣數(shù)已盡,改朝換代已經(jīng)在所難免。老劉家要想繼續(xù)做皇帝,就必須再接受一次天命。必須改紀元、換國號,才能逃過此劫。”
很快,帝國的百姓們就都接到了哀帝下發(fā)的緊急詔書:“漢朝建國二百余年,氣數(shù)已盡。但皇天庇佑,又給了我們劉氏一次再受天命的機會。朕無德無能,豈敢抗拒!現(xiàn)在宣布改元更號。建平二年改做太初元年,朕自此以后不再是漢朝皇帝,而是‘陳圣劉太平皇帝’。”(《漢書·哀帝紀》)
年輕的新皇帝顯然對這份詔書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后果估計不足。事后回顧,這份詔書的影響之惡劣,簡直難以想象——這是漢帝國最高首腦首次主動承認自己氣數(shù)已盡。至于那個什么“陳圣劉太平”,如果完全不知所云倒也罷了,偏偏又引發(fā)了這樣的流言:“陳國人是舜帝的后代,老王家則是陳國人的后裔。漢朝劉氏是堯帝的后裔,堯傳位給舜。這個國號意味著老王家將要取代老劉家,王莽將要代天行道啦!”
到了這年八月,對于漢帝國的未來,民間已經(jīng)是議論紛紛。夏神棍信誓旦旦的“嘉應(yīng)”卻始終沒有出現(xiàn)。自然災(zāi)害仍然此起彼伏,哀帝的疾病也不見好轉(zhuǎn),反而日漸沉重。夏神棍為了推卸責任,又說問題出在朝廷沒有更換新的大臣,還向哀帝推薦了幾個心腹,建議由他們接任丞相和御史大夫。
哀帝并不是白癡,夏神棍被處決了,大漢朝又回來了。也許,哀帝認為自己病情的加重和篡改社稷這一“不忠不孝”之舉有關(guān),在接下來的一年多的時間里,他把全國各地被廢棄掉的七百多座劉氏神祠又都重建了起來。在這短短的一年里,他對著上蒼和這些神祠,禱告了三萬七千多次。
往生的祖宗可以禱告祈求原諒,然而民眾的禁忌之口一旦打開,卻再也難以封閉。正是從夏賀良事件開始,漢帝國的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開始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討論“漢家天下氣數(shù)已盡”。換言之,正是哀帝自己,為日后王莽的和平受禪,打開了最關(guān)鍵的那扇禁忌之門。
多少年以來,儒家知識分子們一直都在追求一個完美的至治社會——“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君主應(yīng)該選賢任能,播揚仁義,澤被萬民……簡而言之,漢儒們的政治理想,可以用“奉天法古”四字來總結(jié)。所謂“奉天”,即董仲舒所倡導(dǎo)的天人感應(yīng),皇權(quán)受命于天,一旦無道,則上天必會降下災(zāi)異以示警告,若頑冥不改,則必遭上天拋棄,所謂“法古”,則是回歸上古三代的“禮治”,換言之,回歸周公時代。
他們所選擇的王莽,恰恰是周公的虔誠信徒。
儒家知識分子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們這一次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王莽,這位原教旨的儒家信徒,是如此地接近“周公”。
姑且回顧一下王莽的登基之路——
元始四年(公元4年)八月,王莽修筑了明堂、辟雍和靈臺。據(jù)說,明堂是上古帝王宣揚政教的所在;辟雍則是上古帝王設(shè)立在京師的最高學(xué)府;而靈臺則是天子直接與天意交流的地方。這些飄渺的建筑,一直以來僅存在于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只能作為上古圣哲時代的標志,存在于帝國知識分子們的想象之中。而如今,這些傳說中的建筑,都在王莽的手上變成了實物。
王莽隨即又為長安城的儒家學(xué)者們修筑了舒適的高級公寓,還提供給他們一個大大的用來發(fā)表演講和聚會的大廣場;他還在太學(xué)里恢復(fù)了《樂經(jīng)》;增加了博士的名額;大搞擴招;廣征天下學(xué)者前往長安參與禮樂的重新制訂……
接下來是“四夷賓服”的祥瑞接踵而至。在王莽代替漢平帝執(zhí)政期間,南方的越裳氏獻來了白雉,東方的黃支則上貢了犀牛,北方的匈奴也變更了首腦的稱呼以示歸順。
對于未見動靜的西方,王莽自己動手彌補了這個遺憾。他派人帶著黃金,前往西方,將一個羌族的酋長賄賂到了長安。這位拿人手軟的酋長告訴漢帝國的百姓們,他們感激于安漢公的英明神武,甘愿獻出現(xiàn)在所居住的肥沃的土地。
“四夷賓服”之后,王莽在羌族故地設(shè)立新郡,然后按照《周禮》中的記載,將漢帝國重新劃分為十二州,以此來顯示西周大一統(tǒng)時代的盛世格局。
與此同時,儒家知識分子們?nèi)遮呉蝗赵絹碓綇娏业負泶魍趺ХQ帝,他們開始批評朝廷遲遲不賞賜王莽,批評朝廷的賞賜太微薄,甚至批評王莽太過謙讓。
——元始五年(公元5年)正月,未央宮里一度堆滿了群眾的抗議信,史載,“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者前后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緣由是王莽推辭掉了朝廷獎賞給自己的田地,引發(fā)了群眾的極度不滿,人們紛紛抗議,要求王莽接受這個封賞。堆積如山的抗議信,將年幼的漢平帝嚇壞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48萬余人里面,不光有支持王莽的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還包括了一大批的諸侯、王公、列侯和劉氏宗室。
當王莽再度拒絕接受封賞之后,民眾的情緒高漲到了巔峰。這一次,他們要求朝廷直接將王莽推上“當代周公”的寶座——以富平侯張純?yōu)槭椎墓浯蟪?、士大夫、博士、議郎等高級知識分子,共計902人,浩浩蕩蕩前往皇宮請愿,要求對“功過伊、周”的王莽速速執(zhí)行“九錫之賞”(緣自周公時代的傳說),也就是賜予王莽介于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崇高地位。
王莽此時已經(jīng)是安漢公,是“宰衡”,從權(quán)力的角度上來說,已不必再給自己添加任何光環(huán)。但王莽沒有拒絕“九錫之賞”,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它。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儒家知識分子們眼里,《周禮》其實是一部周公當年打造出西周盛世之后,所撰寫的經(jīng)典指導(dǎo)教材。接受《周禮》中的終極榮譽“九錫之賞”,對確立王莽的“當代周公”地位來說,意義非凡。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王莽在一場盛大絢爛的儀式中,莊重地接受了傳說中的“九錫之賞”。沒有人知道這場禮儀是不是合乎規(guī)矩,因為600年前的規(guī)矩早已失傳;也沒有任何人去質(zhì)疑這一點,因為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王莽是實至名歸。
到了這一年秋天,王莽之前派出去巡視天下風俗的八方使者們也都陸續(xù)返回了京城。他們帶回了令人振奮的消息,“言天下風俗齊同”,百姓們在王莽的英明領(lǐng)導(dǎo)下,風俗回歸淳樸,生活美滿幸福,“當代周公”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取得了顯著成效;他們還記錄下了全國百姓們稱頌王莽功德的許多歌謠,總計達三萬余字。
雄心勃勃的王莽,終于在這一年明確提出了他政治理想的終級目的:“市無二價,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漢書·王莽傳》)對阻礙自己達成這一理想的人,王莽說,要讓他們嘗嘗“象刑”(非肉刑的象征性刑法,如在犯人衣服上畫上烏龜,或在帽子上寫上“淫賊”兩個字)的味道。
回歸三代之治
知識分子們對王莽“重制禮樂”這一浩大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工程,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熱忱和擁護,著名學(xué)者揚雄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患有嚴重口吃的揚雄,40歲那年離蜀入京,因為沒有任何社會背景,歷經(jīng)三代皇帝仍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黃門郎,多年來一直清心寡欲,埋頭于自己的學(xué)術(shù)研究。
元始四年,揚雄已近六十歲。蜀中的一位大富豪聽說他正在撰寫新著《法言》,懷錢十萬來到長安,希望他能夠在書里撥幾個字給自己,以便流芳百世。結(jié)果卻遭到了拒絕:“商賈們沒有仁義的行為,就如同圈里的豬羊,怎可隨便載入書中!”
吝嗇的揚雄,卻罕見地在《法言》里為王莽留下了一大段文字:“周公以來,未有(安)漢公之懿也,勤勞則過于阿衡。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其庶矣乎!辟雍以本之,校學(xué)以教之,禮樂以容之,輿服以表之。復(fù)其井、刑,勉人役,唐矣夫。”(《法言·孝至卷》)
揚雄是一個純粹的學(xué)者。在他眼里,王莽勤于王事,建辟雍、立學(xué)校、制禮樂、定輿服,恢復(fù)井田和象刑,引導(dǎo)漢帝國走向中興,實在是堪比堯、舜一樣的偉大人物,是周公之后當之無愧的“圣人”。
這番話確實是揚雄的肺腑之言,同時也是下面這些人的肺腑之言:《春秋》權(quán)威左咸、《詩》權(quán)威滿昌、《易》權(quán)威國由、《書》權(quán)威唐昌、《禮》權(quán)威陳咸、《樂》權(quán)威崔發(fā)……
所以,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當漢平帝在元始五年(公元5年)歲末神秘病倒;當王莽效仿周公當年愿意代周成王去死的祈禱方式,表示愿意代平帝去死;當平帝最終神秘去世,當王莽嚴格按照周公時代的古禮為平帝操辦了喪葬儀式之后——王莽的政治生涯的巔峰,和整個漢帝國儒家知分子們的政治理想國的巔峰,同時來臨了。
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在一片歡呼聲中被擁上帝位。
整個長安城都籠罩在歡樂的海洋里,巨大的幸福感重重地擊在儒家知識分子們的胸口,“禪讓”終于在當代重現(xiàn),一個“內(nèi)圣外王”的領(lǐng)袖已然誕生,一個嶄新的周公時代來臨了!
一支由“五威將”領(lǐng)導(dǎo)的宣傳隊伍被迅速組織了起來,被派往帝國的各個角落,他們的任務(wù)是宣傳王莽已經(jīng)做了皇帝,以及他是如何地天命所歸,無可推辭。
一場規(guī)模龐大的社會改造運動,也迅速拉開了序幕。
最先提上日程的,是儒家知識分子張邯和孫陽呈上來的一份提案。他們建議恢復(fù)上古時代的“土地國有制度”——井田制。
《周禮》中關(guān)于井田制的基本描述是:國家所有的土地都要平均地分配給農(nóng)民耕種,農(nóng)民擁有這些土地的使用權(quán),但卻沒有占有權(quán),國家則向農(nóng)民征收租稅和攤派徭役。秦漢以來的儒家知識分子,一直都在竭力呼吁恢復(fù)井田制,因為土地私有制是導(dǎo)致兼并的萬惡之源。董仲舒、孔光、何武、夏侯信、鮑宣這些名噪一時的大儒們,都是井田制的忠實擁躉。可惜武帝也好,宣帝也罷,都絲毫沒有復(fù)古的意愿。
王莽剛剛做了皇帝,儒家知識分子們又馬上拋出了井田制的提案,其心情之迫切可以想象。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最高代言人,王莽沒有理由不批準這份提案,這其實也是他“盛世夢”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份石破天驚的詔書很快出爐了:“天下的田地全部更名為‘王田’,不得買賣。家中男丁不足八人而田地超過一‘井’者,多余的田地必須分給九族、鄰里和鄉(xiāng)黨。以前沒有田地的,則按制度去領(lǐng)取田地。有敢于非議井田圣制、惑亂群眾者,參照舜帝當年的成例,抓起來流放四夷。”
在再現(xiàn)三代盛世的光輝這個偉大理想上面,王莽的態(tài)度是相當真誠的,所以他堅信《周禮》的真理性。但對《周禮》的極端崇拜,也自然而然意味著,他主導(dǎo)的這場社會改造運動,是完全沒有任何創(chuàng)造力的。
出爐的第二條新政,是關(guān)于解放奴婢的。
作為一種私有財產(chǎn),奴婢的數(shù)量在漢末已高達380多萬,占全部人口的15%。不過對王莽而言,奴婢數(shù)量對國家經(jīng)濟,尤其是對稅收所產(chǎn)生的沖擊并不是他解放奴婢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動力,其實源于儒家意識形態(tài)當中的人本思想。王莽早年曾逼著殺死家奴的兒子自殺,如今又極力推行奴婢解放,禁止買賣奴婢,可見他那些憤慨的指責——“逆天心,悖人倫,謬于天地之性人為貴之義”,顯然是發(fā)自肺腑的。
第三條新政,是關(guān)于幣制改革的。這次幣制改革的另一筆政治賬,同樣來自西周盛世的成功經(jīng)驗。同時代的名儒師丹曾經(jīng)說過:“古者以龜貝為貴,今以錢易之,民以故貧。”師丹的這番高論確實無可理喻,但對王莽而言,卻顯然屬于真理,周公時代使用的錢幣,不就是龜、貝嗎?所以,在退出貨幣體系數(shù)百年之后,龜、貝再次在新莽時代死灰復(fù)燃。
第四條新政,是關(guān)于行政改革的。
漢代的行政體系繼承自秦代,而秦代政治早已被儒家知識分子們“論證”為亙古未有的暴政。所以,許多個萬籟無聲的夜晚,王莽在空寂的皇城里燃著一盞昏黃的油燈,獨自虔誠地翻閱著上古時代的那些儒家經(jīng)典著作,尋找著一個個光怪陸離的官職和地理名稱。在他看來,一個偉大的盛世,必須要配以許多偉大的名稱才能名副其實。王莽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們一一從《周禮》、《王制》這些古圣賢的名著里刨出來。
第五條新政,是鹽、鐵、布帛等主要工商業(yè)的國有化。理論依據(jù)仍然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如名儒魯匡提議釀酒業(yè)國家控制的理由就是:“根據(jù)《詩經(jīng)》的記載,太平年代,釀酒業(yè)控制在政府手里;孔子也說過,衰亂之世,釀酒業(yè)才操縱在百姓手里。”
王莽虔誠地按照《周禮》的指導(dǎo)思想去治理這個混亂的國家,但是,一點起色都沒有。
盛世沒有來,亂世卻更亂了。
隨著改革的推進和破產(chǎn),那些支持王莽登基的人群開始慢慢發(fā)生分化。儒家知識分子仍然鼎力站在王莽背后,但豪族們卻悄悄退出了——王莽迫切地希望能夠解決漢帝國積弊了近百年的流民問題,寄厚望于土地改革,但結(jié)果卻是惡劣的,流民們?nèi)匀皇橇髅瘢沼写罅客恋氐暮雷鍌儏s為了利益走到了王莽的對立面。
地皇四年的秋天,叛軍逼近洛陽。不知所措的王莽再次遵循《周禮》的指示——“國有大災(zāi).則哭以厭之”,率領(lǐng)群臣來到南郊,集體向天地哭訴。這個白發(fā)蒼蒼、年近七旬的老人,頹然地跪在祭壇上,絮絮叨叨地回憶、訴說著自己獲得帝位的前后本末。最后悲憤地仰天質(zhì)問:“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滅眾賊?即令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誅臣莽!”問畢,他捶胸大哭,幾乎昏厥。
這年十月,王莽在洛陽被亂兵剁成了肉醬,他留在史書中的最后一句話是:“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他那白發(fā)蒼蒼的頭顱被送到宛城,供當?shù)匕傩站毩暷_法,還有人偷偷割走了他的舌頭。
推翻新莽政權(quán)、剁碎王莽的亂兵,其一是無地的流民,其二則是以南陽劉秀為首的豪族。而儒家知識分子們與王莽戰(zhàn)斗到了最后一刻。
王莽的失敗,后世多歸結(jié)為其新政不合時宜,這種評價是極不公正的,因為王莽所面臨的難題,在當時幾乎無人可以和平解決——在西漢末年漫長的蝗災(zāi)與饑荒的背后,是人口生殖力與土地生產(chǎn)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緊張。在土地面積和單位產(chǎn)量沒有明顯提升的條件下,漢帝國的人口卻較之文景之治時代增加了六倍。生產(chǎn)力無力負擔生殖力的后果,是大面積墾荒潮的出現(xiàn),無節(jié)制墾荒的后果,則是環(huán)境的大破壞;環(huán)境的大破壞隨之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蝗災(zāi);大規(guī)模的蝗災(zāi)隨之再度削弱生產(chǎn)力……整個漢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態(tài),一直處于這樣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之中。這不是王莽和他的“井田制”可以解決的問題,更不是他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所能解決的問題,精神文明填不飽民眾的肚皮。
王莽和他的新莽政權(quán),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悲劇。新莽政權(quán)誕生的背后,承載著漢代儒家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這一政治理想,可以說是中國數(shù)千年帝制時代,最開明、最民本的政治理想,或者說是最有道統(tǒng)擔當感的政治理想——當然,后人不免指責其政治理想依附于“天人感應(yīng)”怪力亂神,這種指責貌似有道理,但當代西方之主流政治理念,又何嘗不依于“耶教”精神,何嘗不同屬“怪力亂神”?
新莽王朝的潰敗,是儒家政治理想從此走向犬儒化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史學(xué)家呂思勉先生對此有著深度的認識:“在前漢之世,政治家的眼光,看了天下,認為不該就這么茍安下去的”,王莽“只是代表時代潮流,出來實行改革的人”;王莽改革的失敗,遂使得后來的政治家們“專求所以適合社會者,而不復(fù)思改革社會矣”,“自東漢至今二千余年,可謂誤入歧途”。而真正將“東漢至今二千余年”導(dǎo)入歧途的,則是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光武帝劉秀。
自王莽新政之后,儒家專注改良,不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