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的名人故事
樂觀的名人故事
成熟不是不流淚,而是含淚奔跑;成熟并非不恐懼,而是盡管恐懼,仍有所行動,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樂觀的名人故事。
樂觀的名人故事1:懷揣著夢想走路的人
1921年,他生于布拉格北郊一個叫克拉德諾的小城。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xiàn)出對小動物的濃厚興趣。
那年夏天的一個黃昏,媽媽在廚房里忙著烘烤蛋糕,忽然發(fā)現(xiàn)3歲的他不見了。家人全都慌了神,找遍了房子的每一個角落,都沒有他的蹤影。正當準備報警時,鄰居牽著他的小手回來了。原來,趁媽媽不注意,他溜到門口玩,正好看到有人趕著一群羊走過,好奇的他忍不住跟在羊群后面走了很久。等到牧羊人發(fā)現(xiàn)了這個小小的跟屁蟲,想要送他回家時,他比劃了半天,怎么也說不清自己住在哪兒,幸好遇到鄰居,才把他帶了回來。
8歲時,父親拿回一本兒童故事書,里面帶有不少動物插圖。他一看到就愛不釋手,連晚上睡覺也要放到枕頭下面。后來,他拿出彩筆,也學著畫畫。院子里的小螞蟻,天上飛的小鳥,還有家里的寵物狗,都成了他筆下的主角,雖然沒人教過,他卻畫得活靈活現(xiàn)。
1956年,他從布拉格美術學院的建筑和設計專業(yè)畢業(yè),開始為許多兒童書畫插圖,并嘗試著創(chuàng)作了許多卡通形象,也曾多次在各種比賽中獲獎,但他感覺并不滿意,一直在苦苦尋找新的靈感。
一天晚上,他外出散步,一邊走一邊思考問題,忽然腳下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猛然跌倒在地。正當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想要站起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摔倒的地方,是一個由鼴鼠打出的泥洞。剎那間,童心未泯的他突發(fā)奇想,撿起一截樹枝,在松軟的泥土上畫了起來。很快,一個小鼴鼠的卡通形象誕生了,它圓頭圓腦,憨厚中帶有幾分笨拙的樣子,是那么可愛。
不久,由他親自導演的動畫短片《鼴鼠做褲子》問世了。出乎意料的是,這只快樂幽默的小鼴鼠雖不會說話,只能用叫聲表達感情,卻與觀眾產(chǎn)生了深深的共鳴,它可愛的形象,不僅吸引了眾多兒童的眼球,也受到成年人的追捧和青睞,一舉獲得戛納國際影展最佳動畫短片銀獅獎。
初戰(zhàn)告捷,讓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如泉涌,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從那以后,在五十多年的時間里,有關“小鼴鼠”歷險的系列動畫片,共攝制了大約50部,相關影片在八十多個國家放映和發(fā)行,超過500萬冊關于小鼴鼠的故事書籍在全世界熱賣。小鼴鼠成為家喻戶曉的卡通明星,也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藝術聲譽。
2011年4月,小鼴鼠經(jīng)歷了它生涯中一次最遙遠的旅行。美國宇航員安德魯.菲斯特爾的妻子是捷克人,于是在“奮進號”航天飛機太空之旅中,為他帶了一個小鼴鼠毛絨玩具,在太空中飛翔了兩周時間,7月底,這只游歷不凡的小鼴鼠回到捷克。
他就是著名的捷克藝術家茲德涅克.米勒,他坦言因為有小鼴鼠的陪伴,他的一生都很快樂。有人說,米勒的成功應該感謝當年的摔跤,如果不是那次偶然,他不會產(chǎn)生創(chuàng)作靈感,更不會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師級人物。對此,米勒微笑著回答:“我之所以會在摔跤時產(chǎn)生靈感,因為我是一個隨時都懷揣著夢想走路的人。”
別以為像茲德涅克.米勒那樣摔上一跤,就能撿到一個大餡餅。因為命運最青睞的,是時刻做好準備并且能夠果斷抓住機會的人。否則,哪怕你摔跤摔到骨頭散架,結果只能是三個字:白折騰。
樂觀的名人故事2:“瘋女子”張平宜與麻風村
在臺灣,她是獲得過大獎但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怪的記者”,而在麻風村,為了麻風病人子女的教育問題,她“像瘋子一樣作戰(zhàn)”了十年。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直面厚重艱難的課題。是逃避,還是用力在生命的軌跡里添上厚重的一筆?
臺灣女記者張平宜選擇了后者。張平宜曾是臺灣新聞界最出色的記者之一,12年職業(yè)生涯中,以作品《臺灣艾滋病防治經(jīng)驗》、《終戰(zhàn)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獲得臺灣地區(qū)新聞界最大的獎項“吳舜文新聞獎”和“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
另—個世界
1999年夏天之前,張平宜尚未意識到麻風村會與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緊密聯(lián)系。
當時,她是臺灣《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工作穩(wěn)定,家中有一棟4層樓的依山別墅,并配備傭人,開跑車,愛時髦,生活無憂。
像一些同齡女性一樣,隨著小兒子的降生,她打算辭職當專職家庭主婦。在辭職前,她安排了最后一次采訪任務——跟著國際救援組織到云南、四川一帶的麻風村考察,當時她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個叫大營盤的小村莊。
從1959年開始,因為麻風病的蔓延,當?shù)卣诖鬆I盤建立了麻風康復村,對麻風病人實行隔離集中的治療,張平宜到來的時候,這里已經(jīng)遭受麻風病侵蝕半個多世紀。
第一次從臺灣深入到大陸偏遠底層的農(nóng)村,窮山惡水,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封閉隔絕的破敗景象讓她震驚。這些村子極為偏僻,利用自然地形與世隔絕,仍停滯在無水無電、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無家可歸的老殘病人遭疾病侵襲,有人眼瞎、鼻殘、五官嚴重扭曲變形,有人缺手斷腳,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包傷口的布爛了,蒼蠅在周圍圍繞,走過的地方都是血痕。
“那里的孩子,他們沒有一個穿著像樣的衣服,很多人光著身子,身上臟得只能看到兩顆眼珠子,眼神空洞,”初到大營盤時,張平宜很疑惑為什么這個地方的孩子臉上都長滿了一顆顆的痣?直到她走近一看才知道——“天啊!那不是痣,而是一只只蒼蠅停在孩子們的臉上。”
他們是麻風病人的子女,生在麻風村、長在麻風村,除了集體戶口外,他們沒有自己的身份。麻風病人尚有身份和補助,他們的子女卻一無所有,麻風病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僅是文盲,更是所謂的“幽靈人口”,背負著麻風病人的宿命,他們走不出麻風村。沒辦法讀書,個別人只好隱瞞身份到外地去上學。
麻風病人沒有被安排在療養(yǎng)院集中治療,生活在最原始的山村中與世隔絕。麻風村民只能近親通婚,一生再生,小孩也沒機會受教育。出生,成長、成婚,又有新的孩子源源不絕地出生,一條看不見的線似乎圈著這些被命運詛咒卻無辜的臉。
張平宜是個愛哭的人,但她認為自己并非是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弱女子,多年從事的記者職業(yè)早已讓她給自己披上防護衣,但是她哭了。
最初她的想法很簡單,只打算盡一個記者的職責,將看見的事情傳播出去。但是,如今回頭看,一轉身的工夫,她的命運與麻風村已經(jīng)緊密相連了十年之久。
“我是一個母親,看到麻風村里的那些孩子,我做不到轉頭離去。”張平宜如是說。
作為第一個進去大營盤的臺灣記者,張平宜擔心,以后還會有記者再進去嗎?如果自己狠心離去,大營盤那些孩子的情況還要多少年才會被披露出來?一般人不會有心情去關心并走進麻風村,也不可能會有人跑去關注這群隱藏在社會最底層的人。
因為那一張張無辜的小臉蛋,張平宜心里很清楚,如果麻風村子女的救援教育不開始,他們將永無受教育的機會,一輩子都無法走出被人歧視的麻風村。
經(jīng)過十年的努力,張平宜已經(jīng)在大營盤建立國內(nèi)麻風村第一所正規(guī)學校,2005年涼山地區(qū)的麻風村告別“幽靈村”的歷史,在完成一輪戶口普查后,大營盤成為正式的行政村。
2005年大營盤小學畢業(yè)典禮,張平宜邀請了兩岸媒體去采訪,臺灣和大陸都去了好幾家媒體,“‘啪’,把這件事情一報出來,大營盤的戶口普查工作就展開了”,張平宜形容當時的媒體效應。
媒體的關注,使當?shù)卣畬⒏嚓P愛的眼光投向麻風村。2007年國家投入扶貧資金在當?shù)匦蘼?、引水、建房屋,給村民增加補助,并建學生餐廳,蓋中學校舍等。
3月中旬,張平宜再次回到麻風村,她每次回去一般會呆上一個月左右。
像瘋子—樣作戰(zhàn)
最初的開天辟地是艱難的,因為民間社會的歧視,以及長期的隔離政策和落后的經(jīng)濟措施,導致大營盤與地方社會結構的斷裂,麻風村成了一個“刻意被遺忘的黑暗角落”。
涼山大營盤村對她這位來自臺北的都會女子來說,真是一個化外之地。但最讓她感到心力交瘁的不是環(huán)境的惡劣,而是和當?shù)毓賳T的斡旋,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封閉社會里,當?shù)毓賳T們認為她大老遠地從臺灣來到四川涼山,一天到晚在麻風村幫助別人,鐵定是為了要投資獲利,要不然就是來這兒搞特務工作。
“張小姐很難纏的”,張平宜說當?shù)毓賳T這樣評價自己,她甚至被稱做“臺灣來的女特務”,雖是玩笑之說,但天外來客的尷尬,沒少讓張平宜吃苦頭。
“用他們的想法就會這樣解讀,因為他們完全不懂得什么叫人道救援,也不懂得人道關懷。他們不能理解的是,你張平宜又沒有名、又沒有利,還拿錢出來,難道這個女人瘋了嗎?”
她剛到的那幾年,由于漢族和彝族的文化差異和沖擊,張平宜和官員更是經(jīng)常起沖突,推展工作處處碰壁。她無法和那些刁難她的官員談所謂的人道關懷,所謂的生命價值,相處過程中卻不乏斗智斗勇之處。
為了申請學校用地、經(jīng)費,最初張平宜對當?shù)卣挠枇撕艽笙M?006年時,張平宜說自己已經(jīng)發(fā)誓再也不跟官員打交道了。“我咬著牙做就是了,我不想跟他們再去爭什么。我們把自己封閉在麻風村里,在自己的學校里,帶著孩子成長,孩子們沒吃、沒穿,我們就自己去找,不再指望當?shù)毓賳T。”
“像瘋子一樣在前方作戰(zhàn)”,張平宜這樣形容自己在大營盤的經(jīng)歷,“如果我是個男人,早就被趕走了。人家以為你去行善,結果我們要跟他們作戰(zhàn)。但我們爭的是當?shù)厝说睦妫Y果是選擇了跟孩子們一起走這條路,一走就十年。我知道我一放手他們就會回到原點。我覺得這是最笨的方法,可也是最實在的方法。我有時候想想,真沒想到我的人生竟然會轉去那做這個事。”
“我必須承認,如果不是當年征戰(zhàn)新聞戰(zhàn)場的慣病,你一個人無論如何都得把選題做回來,我就不可能這樣做。”張平宜說,但她還是慢慢學會了更有耐心,留心觀察當?shù)氐奈幕?,請教當?shù)貙W者,從學者們對彝族麻風村的田野調(diào)查中,考察了疾病之于村落的生活影響,才漸漸地抓住了對涼山的感覺?,F(xiàn)在,大營盤小學已經(jīng)逐步成為一個成熟的教學點,老師人數(shù)已經(jīng)有12個,學生30人。
中國有800多個麻風村,光云南就有200多個。之所以選擇在大營盤這個地方奮斗,張平宜說,是因為我想在這里做一個樣板,讓后來者比照。
張平宜的新書《臺灣娘子上涼山》在臺灣出版,她說希望通過這本記錄了自己十年涼山經(jīng)歷的書,幫助孩子們把大營盤中學建立起來,“這也許是我最后一次替他們這樣的發(fā)聲請求”,她說的是跟當?shù)卣?ldquo;最后一搏”。為了建立大營盤中學,她甚至給溫家寶寫過信,向涼山政府申請30畝地蓋學校用。后來,在政府主導下,大營盤中學雖然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但仍未有老師到位,“出這本書真的很希望能夠幫孩子們把中學建立起來”。
為了募集資金,張平宜在臺灣成立了“希望之翼協(xié)會”,不定期向社會募捐。目前,在學校的運營上,協(xié)會尚能解決資金問題。但如果需要大筆費用,協(xié)會會跟其他一些基金會合作,或者向臺灣企業(yè)家籌集。
一個奇怪的記者
她的朋友評價她是個瘋狂而執(zhí)著的女人,她則說自己是個脾氣很大的人,以前在報社工作時,她就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記者。很多記者喜歡跑比較搶版面的“立法院”政治或財經(jīng)新聞線,對社會邊緣的題目根本不感興趣。但張平宜從入行開始就在做社會關懷的議題。
“這樣的議題很少有編輯會感興趣,因為沒有賣點,但好在我文筆還可以。張平宜在報社是一個沒有專屬版面的記者,她的文章可以放在任何一個版面,可又不隸屬于哪一個版。報社的同事早已知道她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記者。
1992年的某一天,張平宜在高雄的精神病院采訪精神病患者選舉投票,有人過來跟她說,“平宜,你采訪艾滋病的報道得了吳舜文新聞獎”。在此之前,張平宜對艾滋病的關注已經(jīng)有七年了,對于不同的艾滋病群體、艾滋病酒吧、保險套等問題,她都會去觀察。
1996年,張平宜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則是對731人體實驗部隊和南京大屠殺的問題有了長期跟進后,憑報道《終戰(zhàn)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而獲獎。
據(jù)說,當時大家都以為這個獲得大獎的張平宜應該是個老頭子,他們不會想到,寫這種東西的人其實是一個三十歲的女記者。
“我管你有沒有版面,我覺得我做的是我自己。所以說大家說我是一個瘋狂執(zhí)著的女人,沒錯。”
她在醫(yī)生丈夫的眼里,原是個又嬌生慣養(yǎng)又脾氣不好的千金大小姐,除了做記者外什么都不會,也從來都不會做飯,現(xiàn)在卻可以在學校給幾百個孩子做飯。她先生總是說自己做夢都沒有想到她可以吃那么多的苦,并且在環(huán)境那么惡劣的地方還能夠苦中作樂,看到了她嶄新的另外一面,所以他很支持。
好多人看到她書封面的照片,都說照片和本人有差異。不是五官上的差別,而是神采,10年后的她,過度的操勞的臉上已浮現(xiàn)了滄桑感。
她笑說,她也很想有充足的時間休息,然后像其他女人一樣去做做美容,把臉上的一些斑點去掉。
她形容自己這一輩子的感情跟大營盤是割不下的,因為已經(jīng)內(nèi)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會掌控著她的悲歡。接下來,她很希望角色上可以有點改變,她可以跟一般的女人做一樣的事。
為了讓孩子理解自己,張平宜曾帶兩個兒子去麻風村,她認為這是最好的言傳身教。小兒子小學三年級第一次去那里,背了一袋恐龍玩具,教麻風村的孩子認識各種恐龍。現(xiàn)在兩個兒子每年都會去做義工,她希望兩個兒子能從中學會與人交流,在愛自己的同時也懂得愛別人。
這個內(nèi)在非常感性,說話和行事卻風風火火的女人,在聽到中央電視臺記者要和她一起從成都一路跟拍到大盤營村,她立馬打了回票,旁邊的助理不解地問她為什么?她的回答勁爆得讓記者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她說:“我才不要,我還要保持我挖鼻孔的樂趣。”
樂觀的名人故事3:把夢想帶在身邊的冰壇王子
在那個寒冷的冬天,他出生在俄羅斯北部的一個小城。他的家坐落在一條偏僻農(nóng)村的鐵路附近,父母都是鐵路工作人員。幼時的他體弱多病,且經(jīng)常發(fā)燒,這最終導致他得了慢性肺炎,一出世便在醫(yī)院待了整整三個月。為了更好的治療他的疾病,他的父母決定搬往伏爾加格勒居住,那里的氣溫相對的溫暖。
他的家人慢慢發(fā)現(xiàn),孩子的病之所以久久未能痊愈,與他的體質(zhì)有極大的關系。那么如何才能增強他的體質(zhì)呢?最終,家人對年僅4歲的他進行了多項體能訓練,諸如滑雪、跳舞、滑冰……
在訓練過程中,小小的他逐漸對滑冰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且一發(fā)不可收,每天都要在冰場上練一兩個小時才罷休。羸弱的體質(zhì),常使他因為不能堅持太久而多次滑倒;堅硬的冰面,常在他幼小的身體上留下一道道傷口。而如此艱辛的付出之后,他在滑冰方面,卻并未取得多大的成績。更令他傷心的并非來自身體上的傷害,而是冰場上無數(shù)人對他的嘲笑。
他的父母安慰他,說滑冰本就是為鍛煉身體,不必太在意。他的滑冰啟蒙老師對他說:“不要在意別人的嘲笑,你可是這里年紀最小的孩子,但你一定能成為這里的第一。”這句話深深的扎在了他的心底。
失敗之后,他的信念反而更加堅定,勇氣變得更大。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從那以后,在伏爾加格勒的冰場上,人們經(jīng)??梢钥吹揭粋€金頭發(fā)、藍眼睛,身上永遠背著一個背包的小男孩在鍥而不舍地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23年過去了,他的夢想之花終于如愿燦爛地綻放在世界冰壇上。年僅27歲的他,驚人地獲得了歐錦賽、世錦賽、世界花樣滑冰總決賽等多項比賽的冠軍大獎,他以獨特的兩周跳、三周跳、連續(xù)四周跳而技驚世人。
人們還發(fā)現(xiàn),一襲白衣、一頂紅色的帽子、一個背包,成了他的招牌裝扮,讓人們對他印象尤為深刻。他,就是普魯申科,鼎鼎大名的世界“冰壇王子”。
27歲的年紀就能冠絕世界冰壇,且從小就體弱多病還能連續(xù)多年稱雄不敗,讓許多人對他的背景產(chǎn)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但人們發(fā)現(xiàn),普魯申科似乎并沒有什么過人的天賦,而他背后的教練:塔提阿娜、米西林、埃里克、托思維等人中,并沒有一個是名牌教練。甚至,有人從多種渠道調(diào)查他是不是每次比賽都服用了興奮劑,但結果都一一落空。
人們都很困惑,他怎么成功的?2007年的冬天,普魯申科參加朋友的婚禮。禮堂旁邊有一條小河,河面結了厚厚的一層冰,有人突然提出讓普魯申科表演滑冰助興。因為是突發(fā)事件,主辦方?jīng)]有準備任何東西,正當人們垂頭失望的時候,普魯申科微微一笑,從隨身帶的包里拿出一雙冰鞋。
一切秘密,隨即煙消云散。人們恍然大悟,原來他把夢想一直帶在身邊。
看了樂觀的名人故事的人還看了:
2.樂觀和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