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去濕氣功效作用有哪些
艾灸可以去濕氣嗎?體內濕重就會影響身體健康,艾灸去濕氣有什么方法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艾灸去濕氣功效作用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艾灸去濕氣的方法
夏季天氣炎熱,人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悶濕,空氣中濕氣加重,這時熱氣夾雜著濕毒一塊進入人的體內,久而久之便會在人體內越積越多,最終導致疾病。那么艾灸可以去濕氣嗎?
艾灸可以對我們身體產(chǎn)生局部刺激,而且是一種溫熱的刺激,能夠使得我們的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讓皮膚局部充血,能夠促進淋巴循環(huán)和血液循環(huán),從而起到去濕氣的作用。
夏天艾灸以下穴位可以祛濕:
1、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為養(yǎng)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于人體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其實艾灸的作用還很多,除了能夠去濕氣之外,還能夠調節(jié)我們的經(jīng)絡。經(jīng)絡學是中醫(yī)學里面的重要理論,認為我們的整個身體都是由經(jīng)絡相互運行連接,并且調節(jié)各個臟腑之間的功能。進行艾灸能夠疏通經(jīng)絡,讓身體順暢運行,從而起到保健養(yǎng)生的效果。
很多人去看中醫(yī),都會被告知“濕重”,那么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有濕氣?一起來看看。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有濕氣
如果最近兩周內常有以下表現(xiàn),就說明體內有濕需要治療了。
1、看頭發(fā):正常的頭發(fā)是光澤、干爽的。體內濕起太重,頭發(fā)就愛出油。
2、臉出油:有沒有覺得臉上油油的,無論冬天還是夏天臉上都喜歡出油,摸上去能感覺到膩膩的,那就是體內有濕氣。
3、睡覺流口水:為什么說睡覺喜歡流口水是有濕氣呢,因為人在睡覺的時候處于一個排泄的放松階段,而體內濕氣太飽和,口水就會自行流出了。
4、起床時頭昏: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頭特別昏,打不起精神來,人也懶得動,感覺自己身上濕濕的。這也是體內有濕的表現(xiàn)。
5、看大便:如廁丸之后,使用手紙,擦三五張紙感覺也擦不凈,那你體內也有濕氣,一般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
6、早上刷牙惡心:起床后刷牙喜歡嘔吐下才舒服、感覺嗓子里邊總是有東西似的。絲絲拉拉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點,吐不出來。
艾灸的神奇作用介紹
1、延年益壽
太醫(y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撫陽保命延壽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氣、陽氣,所以,元氣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長壽之本,福德之本。
2、身心舒暢
無論天氣多么炎熱,身心卻是舒暢無比。艾灸可以充盈元氣陽氣??傊獨獬渥愕谋憩F(xiàn)就是:夏不怕熱,不喜歡吹冷風、吃冷飲之類。冬不怕寒冷,精力旺盛,耐力很強,耐痛,抗壓力、打擊力強,這也是真正意義的健康特征。
3、解暑祛濕
在中醫(yī)里治療各類炎癥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濕,寒邪不祛,炎癥不愈。艾灸的純陽與天時的陽氣最旺之時,雙重陽氣注入體內,將寒濕邪排出后,人在炎熱的環(huán)境里是不悶熱,不煩躁的。
4、根除疾病
寒是萬病之根,濕是萬病之母,風是萬病之首,火是萬病之華。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艾灸,與艾火的純陽,雙重陽氣作用于人體病灶,祛除一切寒濕,打通經(jīng)絡。
5、修心養(yǎng)性
夏季艾灸,人體正處于散發(fā)的時令,天時的陽氣與艾灸的純陽之氣,進入人體,那么,風、寒、濕、暑、燥、火等邪氣被天地之雙重陽氣趕出體外,因此,血液越來越清凈,身體得以輕松,心胸逐漸開闊,病痛逐漸解除,智慧越來越多。
艾灸去濕氣注意事項
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萬能的。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先去醫(yī)院檢查確診是什么問題,而不能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企圖靠做艾灸來解決。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還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不要覺得,反正艾灸能養(yǎng)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飲食,可以隨便亂來了。如果有這樣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幫不了你。
3、施灸順序:《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后陰,先左后右,先上后下。”這說的是施灸的順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jīng),后灸陰經(jīng);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邊,后灸右邊。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如果不講次序,后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干、口燥的后遺癥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