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功效與作用
蜈蚣的功效與作用
蜈蚣,又名百腳、天龍。中醫(yī)認為,蜈蚣味咸、性溫、有毒,歸肝經。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下蜈蚣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蜈蚣的功效和作用
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傳統(tǒng)主要用于急慢驚風、破傷風等痙攣抽搐之癥,以及瘡瘍腫毒、頑固性頭痛、風濕痹痛等。
據現(xiàn)代藥理研究,蜈蚣具有抗腫瘤、鎮(zhèn)靜、止痙和抗真菌等作用。蜈蚣的藥用成分,正是它的有毒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據臨床試用,具有以下新的功用:
治傳染性肝炎:用蜈蚣注射液,每次肌注2毫升,每次1~2次,10日為一療程。
治肺結核:將蜈蚣去頭足,烘干,研末內服,每次為3克,每日3次,連服一個月,停藥休息一周。
治癌癥:取蜈蚣曬干,研末,每日量約為2~3克,分3次服。
治男人不舉:蜈蚣18克,當歸60克,白芍60克,甘草60克,共研細粉,分為40包,每次服0.5~1包,早晚各一次,空腹用黃酒送服,15日為一療程。
治癲癇:蜈蚣、全蟲等量制成片劑,每片0.3克,每次4~5片,每日兩次。
治慢性骨髓炎:蜈蚣60克,淫羊藿30克,肉桂10克,研細末,每日服20~30克,分2~3次用溫開水送服。
蜈蚣的副作用
蜈蚣研末吞服,氣味較重,病人常致惡心,故可將其焙干,研粉,過篩,裝入膠囊服用,既能保證療效,又便于控制用量,避免中毒。
蜈蚣含有類似蜂毒的毒性成分,可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大劑量可使心肌麻痹,并抑制呼吸中樞。有溶血反應者,可見醬油色尿及溶血性貧血癥狀。過敏反應者,可見全身過敏性皮疹、瘙癢,甚則引起過敏性休克。
臨床上一般服用過量的話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不省人事,心跳減慢,呼吸困難,體溫下降,血壓下降等中毒反應。
被蜈蚣咬傷后,局部發(fā)熱、灼痛、紅腫、疼痛,可形成水皰及壞死,嚴重者可引起淋巴炎和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xiàn)紫癜。
蜈蚣的禁忌
孕婦忌服。
《本草衍義》:"畏蛞蝓。"
《綱目》:"畏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本草經疏》:"小兒慢驚風,口噤不言,大人溫瘧非煙嵐瘴氣所發(fā),心腹積聚非蟲結蛇瘕,便毒或膿將潰,咸在所忌。"
蜈蚣的成長歷史
蜈蚣(Centipede)扁長節(jié)肢食肉動物,每一節(jié)皆有腳一對。源起希留利亞紀(志留紀),至今仍有兩千八百種存活。[1] 和節(jié)肢動物一樣,以多節(jié)肢生物聞名。
蜈蚣為節(jié)肢動物。喜棲于潮濕陰暗的地方。人工飼養(yǎng)多模擬自然環(huán)境,讓其棲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蕪陰濕的茅草地上。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四川等地。主產湖北荊州、宜昌、孝感、鄖陽等地市及老河口、襄樊、荊門、棗陽等市的部分縣,全省年收購量占全國 80% 以上,產品銷全國并出口;浙江、江蘇、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購,多為自產自銷。70 年代浙江開始人工試養(yǎng),但因病害,天敵,食料等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進展緩慢,還不能提供商品。靠捕捉野生蜈蚣藥用,供應偏緊。
蜈蚣呈扁平長條形,長 9~17 厘米,寬 0.5~1 厘米。全體由 22 個環(huán)節(jié)組成,最后一節(jié)略細小。頭部兩節(jié)暗紅色,有觸角及毒鉤各 1 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并有縱棱 2 條;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jié)起每體節(jié)有腳 1 對,生于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咸。質量以身干、蟲體條長完整、頭紅身綠者為佳。
蜈蚣為常用藥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癥、風濕頑痹、瘡瘍、瘰疬、毒蛇咬傷。
看過“蜈蚣的功效與作用”的人還看了:
3.中草藥的功效大全
5.海馬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