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
7080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xù),也是家長事業(yè)的延續(xù),作為新時代的7080后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走進孩子廣闊的心靈世界中去。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7080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希望對您有幫助。
7080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似乎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我們都非常艷羨這一代的孩子們,“你們趕上了好時候”,也就是說,孩子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越來越好;另一方面,孩子們的學業(yè)競爭也越來越慘烈,我們會非常同情地說:“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童年”。
七零后、八零后大多有過上樹捕蟬、下河捉蟹的經歷,滾鐵環(huán)、跳房子、捅馬蜂窩是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一代人基本到了初三、高三才進入白熱化的學業(yè)競爭,而平常的他們還保有一定的閑暇和自由。而現(xiàn)在,當七零后、八零后為人父母,“贏在起跑線”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學業(yè)競爭不斷被提前,不僅高考、中考、“小升初”讓家長念茲在茲,甚至連入園、入托都需要家長使出全身解數(shù),動用各種社會關系。
中產階層最關心的是孩子和房子。于是,兼顧孩子與房子的學區(qū)房成為最受追捧的投資品。“擇校熱”席卷全國,家長們需要提前數(shù)年開始籌劃購置學區(qū)房,以便把孩子送進戶口對應的幼兒園和小學。
中產階層父母對孩子學業(yè)的介入也登峰造極。以往,學校是教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父母最多提供一些課外輔導;而現(xiàn)在,父母對學校教育的參與越來越多,他們還常常與孩子一同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學習,一些示范幼兒園和私立學校甚至要求母親是全職太太,這樣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輔導。家長們還會通過QQ和微信群自發(fā)組織起來,相互交流,相互攀比,“別人家的孩子”和 “別人家的父母”給彼此帶來了巨大的群體壓力。
7080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一
家長把孩子們送到教育培訓機構或老師們的課外輔導班,提前學習高年級的課程內容,其實質就是“搶跑”。在我看來,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應試教育,而是家長用短跑的心態(tài)來指導孩子的馬拉松。當每個人都悄悄搶跑的時候,其結果就是起跑線的不斷前移。無休止的“搶跑”讓孩子們喪失了學習的樂趣,家長們常常這樣給孩子打氣:“再加把油,等考上大學,爸爸媽媽就不再管你的學習了!”這就是悖謬所在:拼命學習是為了將來不學習。
當前中國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于,它在本質上排斥青少年的參與,是一種缺乏自由選擇權利的教育。所謂的素質教育,與“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其實差別不大,只不過應試教育填充的是“書本知識”,素質教育填充的是各種“才藝”。這種素質教育“費錢”的一面,使得窮人的孩子和農村的學生被排斥在外;它“功利”的一面,使得參與其中的孩子并沒有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更為荒.唐的是,大家都說孩子沒有童年,都痛恨奧數(shù)和培訓班(對學而思的攻擊就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情緒),但沒有人愿意退出,因為退出就意味著掉隊。示范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容掉鏈子。競爭壓力造就了“虎爸虎媽”,而“虎爸虎媽”又進一步惡化了競爭氛圍,這是一個自我循環(huán)的體系。
這是一個典型的集體行動困境。“幼兒園大戰(zhàn)”、學業(yè)負擔過重以至于孩子沒有童年,這些問題家長都看在眼里。大家都知道孩子們一窩蜂學奧數(shù)不正常,但誰都不愿意主動退出,萬一我退出了,別人沒有退出,我的孩子不就輸了嗎?中產階層對孩子教育的焦慮源于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這是一個世界性現(xiàn)象,全世界的中產階層都缺乏安全感,他們害怕自己有一天會掉隊;東亞社會又尤其注重孩子的教育,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都是如此,大家都喜歡比較孩子的成績,激烈的競爭放大了人們的焦慮;此外,中國社會的評價標準非常單一,孩子比成績,成年人比財產或權力,標準越單一,失敗者越多;標準越多元,失敗者越少。為什么會焦慮,就是因為有不確定性,如果注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會焦慮;如果地位鞏固,你也不會焦慮。只有那種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狀態(tài),才會讓你焦慮。中產階層就處于這么一種狀態(tài)。
7080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二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構成了教育的系統(tǒng)工程。在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它們雖然不能截然分開,但由于各自的教育特點不同,因而有著不同的育人功能和不同的教育地位。有人把教育比喻成種樹,家庭教育是培根,學校教育是開花結果,社會教育是氣候(陽光、水分和空氣),這個比喻比較恰當?,F(xiàn)在人們共同的認識是: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體,社會教育是補充。
人的成長是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不斷接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孩子生下來后至學齡前接受的教育,主要來自家庭。即使孩子以后上了小學、中學,接受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不可缺少的。
家庭的早期教育是孩子性格塑造、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心理學研究指出,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期集中在學齡前期。這一時期,人的智力、個性,、品德等心理的發(fā)展不僅迅速,而且是不可逆轉,即不可補救的。如果孩子在這一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的心理就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如果孩子在這一時期缺乏基本的教育,孩子的心理必然出現(xiàn)重大的缺陷。孩子最初幾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他一生所受教育的基礎。
一個孩子成了好人,成了有用之才,社會受益,集體受益,鄰里受益,但活得最充實、受益最大的,還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
一個孩子成了壞人,社會受害,集體受害,鄰里受害,但受害最重的,還是壞人自身和他的父母。
孩子的心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能得到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得到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教事關重大,為人父母者,責無旁貸,應努力營造好每個家庭,使之成為孩子茁壯成長的樂園。
7080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