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教育孩子的范例
在我國古代,人們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而齊家則是家庭教育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收集了歷史上教育孩子的范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教育孩子例子:曹操
史載,曹操一生至少共有子女32個,其中兒子25個,女兒7個。25個兒子中有9個早薨(包括神童曹沖也就13歲即英年早逝),長大成人的有16個兒子。曹操的幾個兒子也很了得,嫡出(武宣卞皇后所生,下同)的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zhèn)?rdquo;;嫡出的曹植才高八斗,嫡出的曹彰武藝超群;早夭的曹沖(庶出,環(huán)夫人所生)據(jù)說五六歲的時候就達到成人的智力……這些都跟曹操重視家庭教育分不開。
曹操教育孩子目標明確。他要培養(yǎng)的是治國平天下的萬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孫權(quán)是孩子們的榜樣,史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一說。孫權(quán)屬于“官二代”中的佼佼者,雄才大略,獨霸一方,不臣曹魏,這是個讓他又恨又敬的豪杰。而劉景升(即劉表)的兒子劉琮這個“官二代”就差遠了,不忠不孝沒骨氣,想當年曹操揮戈南下,還沒打到荊州,這小子就把他爹辛辛苦苦創(chuàng)下的家業(yè)拱手相送了。
為了激勵孩子發(fā)憤學(xué)習(xí),他曾頒布《諸兒令》:“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說,兒子們小的時候,我都喜歡,但是長大了,我會量才而用,說到做到。對部下,我不偏心,對你們,我也公正,唯才是舉,最有才能的人,才配當我的接班人。
為實現(xiàn)既定的教育目標,曹操充分利用手中特權(quán),整合優(yōu)化教育資源,為兒子們選擇配備了最好的老師。曹操為兒子們選擇老師的標準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颙他們那樣的人。邢颙,先被曹操點名去輔佐他相當看好的曹植,但是曹植才高氣傲,任性而行,飲酒不節(jié),不愛聽邢颙嘮叨,兩人比較疏遠。曹丕做了太子后,邢颙又被曹操選派當了曹丕的老師。除了邢颙,曹操還派了“秉德純懿,志行忠方”、“國之重寶”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張范去輔佐曹丕,曹操很客氣地對他們說,我的兒子不成材,怕他難走正路,想請你們?nèi)タ镎齽衩闼?/p>
曹操深諳“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之道。一次,曹操讓曹彰領(lǐng)兵出征,臨行前告誡曹彰:“居家為父子,受事則為君臣,待人處事須遵王法,爾其戒之!”言下之意是:你即使為將在外,一切也要按規(guī)矩來,否則,別怪我不講父子情分
歷史上教育孩子例子:諸葛亮
三國時期西蜀丞相諸葛亮一生忠心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帝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遠,希望自己的兒子“志存高遠”。
諸葛亮非常喜愛自己的這個小兒子,但同時又對他的成長充滿了擔憂。他在給其兄諸葛瑾的信中曾說道:“諸葛瞻今年八歲了,十分聰慧可愛,但我又擔心他過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見,諸葛亮十分重視子女的早期教育問題。
諸葛亮雖高居相位,卻一生儉樸,他曾經(jīng)在給后主劉禪的上表中說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此外別無積蓄,而這些也足夠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證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會留有多余的財產(chǎn),不辜負陛下對我的厚恩。”諸葛亮親自履行著自己“儉以養(yǎng)德”的做人準則,希望子孫后代成為擁有遠大理想、勤學(xué)儉樸的有為之人。
古往今來,很多名人政要都選擇以書信的形式教育子女。諸葛亮就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歷史上教育孩子例子:司馬光
北宋杰出史學(xué)家司馬光,進士出身,屢官天章閣侍兼侍講、御史中丞、尚書左仆射,后追封為溫國公。他著述宏豐,其名著《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工作作風穩(wěn)重踏實,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nèi)容。
在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jié)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后敢行,頓足而后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jīng)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干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cè)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yīng)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xiàn)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15年始終不懈,經(jīng)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jié)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于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同僚們深受啟迪。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jié)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祟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jié)儉樸實。
他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jīng)國大事,然而,實質(zhì)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yè)。司馬光關(guān)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并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謄于后世。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