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好孩子
教育是培養(yǎng)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那么,作為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一、端正教育觀念。
幼兒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過渡期。偉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換言之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
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家庭的重視。很多家長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在學習上生活上對子女關(guān)懷備至,將良好行為的培養(yǎng)卻置之一邊不顧,對孩子聽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只要讓他多學點東西,其它方面無所謂。
家長的這些錯誤觀念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間接折射到孩子的心靈中,變成孩子的觀念。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抓學習的同時,也別忘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1、在實踐中鍛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形成來自實踐,習慣的養(yǎng)成更有賴于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幼兒良好行為形成的關(guān)鍵。由于觀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對四五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嬰兒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給學齡兒童穿衣,洗臉,喂飯,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的這種包辦代替行為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多種鍛煉權(quán)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賴心理越加頑固。長此下去,將會造成兒童的懶怠,驕橫甚至無能。良好行為習慣又談何實現(xiàn)。
2、培養(yǎng)應(yīng)該持之以恒。還有一些家長雖然思想上比較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的培養(yǎng),但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培養(yǎng)、教導孩子,這與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試著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際、同伴、集體中,學會獨立飲食、睡眠、盥洗、人際交往等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獲得“該如何做”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的行為方式,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練習強化,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這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去教導孩子,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講明道理。講道理是提高認識的一種方法。幼兒時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差,做錯事是難免的,生硬的教訓、批評可能會令家長和孩子的關(guān)系鬧僵。
這時家長要根據(jù)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細致地跟他講道理,通過簡潔的語言使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同時在與孩子的談話過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準”“不許”,要多從正面引導,對他的不良行為避免批評引導,而應(yīng)該直接告訴他:你應(yīng)該……比如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搶別人玩具時,應(yīng)該告訴他搶別人玩具是不對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別人借,或者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他明白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爭搶吵鬧是不對的道理。作為孩子自身來講,道理聽多了,良好的行為準則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適當?shù)墓膭詈捅頁P。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yǎng),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贊,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曾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所以家長對孩子要以積極鼓勵表揚為主,消極批評只會使孩子灰心喪氣。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fā)。三歲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勵表揚。
例如:媽媽看見孩子摔跤了,不要急著把他扶起來,可以馬上說:“寶寶真勇敢,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也不哭。”本來孩子也許會哭,可聽了媽媽對他的鼓勵,也許會自己從地上爬起來,也不會哭鼻子了。對于三歲以上的孩子由于他們的自我意識較強,對成人的評價很敏感,有強烈要求被表揚的愿望,這就要求家長的表揚鼓 勵要適當,不能給孩子亂戴“高帽子”,讓孩子對其行為得不到正確的評價,這樣,逐漸他就會認為表揚是應(yīng)該的,不表揚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會發(fā)生為了表揚而養(yǎng)成做假或討好的行為。表揚主要應(yīng)該表揚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點,克服困難等。對孩子的表揚要具體說出好在哪里,讓他有所遵循和發(fā)揚,適當?shù)谋頁P促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