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夕怎么過
古代除夕怎么過
除夕是中國傳統(tǒng)的大節(jié)日,你知道古代除夕過法嗎?下面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了古代除夕過法的相關(guān)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古代除夕過法
1、驅(qū)儺
驅(qū)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于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jù)宋代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qū)疫,謂之逐除是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儺儀,并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zhí)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zhèn)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鐘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余人。自禁中驅(qū)祟,出南薰門外轉(zhuǎn)龍彎,謂之埋祟而罷。而對比其他史料記載,南宋時期的臨安驅(qū)儺儀式也大體如此。
2、送節(jié)物
史料記載,除夕這天宋代皇帝有賜文武大臣鐘馗像的風俗。如北宋神宗時期,宋神宗就命畫工摹拓鐘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裝后,將成品賜給中書省和樞密院中的官員。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內(nèi)供奉官就東、西府給賜鐘馗之像。而在民間,當時的人們也送門神、鐘馗等節(jié)物之禮俗,如宋代史料筆記《雞肋編》記載,除夕日送節(jié)物,必以大竹兩竿隨之。
3、年馎飥
馎飥,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種特色小吃,類似于今天羊肉泡饃等湯餅類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餛飩,年馎飥的說法。大詩人陸游《歲首書事》一詩有言:中夕祭余分馎飥,犁明人起換鐘馗,并自注:鄉(xiāng)俗以夜分畢祭享,長幼共飯其余。又歲日必用湯餅,謂之冬餛飩、年馎飥。
4、試年庚
陸游《劍南詩稿》有云:鄉(xiāng)俗,歲夕聚博,謂之試年庚。即將除夕這一天的賭博輸贏視為預測下一年人生命運的游戲。另外陸游《新歲》一詩中,明燭聚呼盧之句便專指此游戲。
5、消夜果
除夕夜闔家團聚,為了打發(fā)晚上閑暇時光,宋代時,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夢粱錄》一書有描述宮廷內(nèi)消夜果的場景,其言:是日,內(nèi)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nèi)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雖不能如宮中豐盛,但也極盡所能,準備消夜果,力保年節(jié)順心。
6、小兒賣癡呆
按宋代人的風俗,在除夕夜天將亮前,要進行一項所謂小兒賣癡呆的活動。南宋詩人范成大《賣癡呆詞》就有描述: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招人買。二物與人誰獨無?就中吳依仍有余,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從這首看似詼諧幽默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風俗飽含著宋代人良好的心愿,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
7、打灰堆
宋代人所說的打灰堆,大約就是在天亮前拿著一掛滿銅錢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據(jù)說只要打過灰堆之后,這家主人就會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心愿也多可實現(xiàn),故也稱作擊如愿。
現(xiàn)代除夕風俗
一、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jié)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jié)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tǒng)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二、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 :
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三、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并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 “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
·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長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四、壓歲
子夜時分,隨著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xiàn)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壓祟錢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zāi)難。
五、踩歲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nèi)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六、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xiàn)在人們講究衛(wèi)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qū)災(zāi)避邪之意。
七、年夜飯后吃凍梨
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jù)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于是人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jīng)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除夕的來歷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猜你喜歡:
2.除夕夜怎么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