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年夜飯菜譜之魯菜
除夕年夜飯菜譜之魯菜:吃素餃素凈平安一整年
山東人過年,重頭戲還是在那頓餃子上。就著饅頭吃菜后,一家子開始坐下來,一邊看春晚,一邊圍著桌子和面粉、搟皮兒、包餃子,等候新一年的到來,俗稱“熬年”。在12點以前把餃子煮熟,待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便長了一歲,故此這頓餃子也叫“增歲飯”。
要注意的是,山東人大年三十除夕夜吃的餃子,是素餡的,里面多是些白菜、豆腐之類,取來年“素凈平安一整年”之意,而且煮餃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時多放許多,來年日子好“綽綽有余”。如果餃子煮碎了,不能說“碎”和“破”,要說“掙”。
吃完餃子,他們會在煮過水餃的鍋子上擺上蒸格,上面放上豆腐(福)、年糕(高)、餃子(素),然后蓋上鍋子,就是俗稱的“壓鍋”,寄予了人們一整年的美好期許。
春節(jié)的第一餐,山東人吃的多是餃子,很多地方與大年三十一樣,依舊吃素餃子,不過也有各種餡料的。有些人會在餃子里包入錢、棗、栗子等:
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勞致富;
吃到栗子,就是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
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fā)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據(jù)說,在臨清一代,初一早飯則吃各種饃饃、棗糕、粘窩窩等,佐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名為“吃全年的飯菜”。
除夕年夜飯菜譜之魯菜:饅頭餃子面食當(dāng)?shù)?/strong>
山東人的“年”過得很熱鬧,廣義的年飯,指的是正月十五以前的吃喝。每年進入臘月二十六七,家家戶戶就開始蒸餑餑、做年糕、包包子。
魯菜在歷史上發(fā)端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省),自宋代后便成為了“北食”的代表,并且在明清時期遍及京津唐,還輻射東北三省,因此可以說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fēng)味菜。
基于魯菜的主力還是在山東,此次我們還是從山東(確切來說是,膠東地區(qū))來講講魯菜里的年菜。每年進入臘月二十六七,家家戶戶就開始蒸餑餑、做年糕、包包子、蒸“元寶”和“盛蟲”:餑餑多用大棗蒸成,大棗餑餑有九顆棗,小的只有五顆;
年糕則以糯米為主蒸成,既粘又甜,取“年年高”的意思;元寶就是用面做成元寶的模樣,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箱柜里,取發(fā)財之意;“盛蟲”是一種狀如小籠的面食,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糧屯、面缸里,寄寓來年五谷豐登。
除夕年夜飯菜譜之魯菜:酥鍋燒肉加藕盒
等到除夕夜,在濟南、淄博一帶的年夜飯桌上,少不了一個酥鍋做冷盤。不要被這個名字所迷惑了,以為就是類似于徽菜、淮揚菜里的“全家福”菜式——把一些丸子、肉類等料放進一個大砂鍋煮熱了端上桌。
這個“酥鍋”稱為“鍋”,是因為它的烹飪過程是在一個大鍋子里,但成品只是切得很整齊的片狀涼菜。當(dāng)?shù)厝藢⑴?、海帶、白菜、鯽魚、豆腐、五花肉等多種食材放進大鍋子里一起調(diào)味、煮熟后,切片上桌,兼具酸甜咸各種味道。
熏肉,又叫烤肉或者燒肉,也是當(dāng)?shù)啬暌癸埨锏囊坏来蟛耍煌趶V州的,山東的這道菜是把肉醬好之后,放進鐵鍋上的蒸格,鍋里則鋪上紅糖、小米、茶葉等料,蓋上鍋蓋,以大火加熱,這樣底料的香味就會滲透進肉里,香味濃郁。而除了豬肉,豬蹄、豬腸、豬肘子、豬耳朵、豬肚等也都可以拿來熏。
至于整雞、整魚這兩道年夜飯的保留曲目菜,這里自然也少不了。但山東人在年夜飯時,吃的多是帶魚,拍好面粉進油鍋炸后即成;不過在濟南等地,鯉魚還是比較盛行的。此外,拿藕片夾肉入油鍋炸成的藕盒(通“合”,團團圓圓之意),也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