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說說數(shù)九的那些事
冬至說說數(shù)九的那些事
冬至,亦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賀冬節(jié)、亞歲等。因為從這一天開始,白晝便一天天的長了,“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唐·杜甫《后至》,因此它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那么關(guān)于“數(shù)九”有哪些故事呢?下面由小編帶領(lǐng)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吧。
古代冬至節(jié)這天,上起百官朝賀,吉服放假,紅箋互拜,下至百業(yè)停工,相互宴請,饋贈禮品,故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為何要“數(shù)九”?
其中習俗之一,就是從這天開始數(shù)九。
關(guān)于數(shù)九的習俗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還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但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流行了。
梁朝宗懔《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俗用冬至日數(shù)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要過九九八十一天才寒盡春來。
何謂《九九消寒圖》
此外,古人為了消除這一段漫長日子的寂寞和寒冷,漸漸演化出了一種“九九消寒圖”,以便一天一天數(shù)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
相傳南宋愛國志士文天祥被元軍押到京城,時值冬至日,他在獄中面對冬季凜冽寒風的考驗,胸懷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的大無畏精神,在獄中的墻壁上畫了一株紅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將一蕾改綴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畫滿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計算著被囚的時日,又表達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氣概,寒消之日,慷慨就義。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依據(jù)文天祥的意趣,逐漸演變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圖。
各色各異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主要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各家具體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據(jù)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zhì)而定。
畫簡圖:
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每天涂一錢,涂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溥儀小朝廷時期也有將《九九消寒圖》做成九宮格,每格內(nèi)有九個圓圈,共為八十一個圓圈,一天畫一圈,通過陰陽魚記錄反映冬九九每天的天氣情況。
此圖的畫法是:上清(晴)下陰左風,右雨雪點當中。據(jù)查考,這與民間流行的《點九圖》圖案畫法口訣相一致。
陰陽魚圖黑白兩色組成,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形狀似魚,故名陰陽魚。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體現(xiàn)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無窮變化,達到內(nèi)容和形式完美的有機結(jié)合。所以,用陰陽魚圖案點畫消寒圖是有一定哲理的。
做雅圖:
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則九九盡,春天臨。
《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云:“至日數(shù)九,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畢,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圖” 。
此圖的畫法是:上清(晴)下陰左風,右雨雪點當中。據(jù)查考,這與民間流行的《點九圖》圖案畫法口訣相一致。
陰陽魚圖黑白兩色組成,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形狀似魚,故名陰陽魚。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體現(xiàn)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無窮變化,達到內(nèi)容和形式完美的有機結(jié)合。所以,用陰陽魚圖案點畫消寒圖是有一定哲理的。
做雅圖:
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則九九盡,春天臨。
《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云:“至日數(shù)九,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畢,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圖” 。
妝染梅
更有韻致的是,舊時婦女曉妝染梅。
明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自注云:“冬至后,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
這種由梅而杏、由冬而春的設(shè)計,將季節(jié)的變換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lián)系,確叫人拍案叫絕。
填詩句
清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
消寒圖每年冬至節(jié)前掛在室內(nèi),屆時由室主人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筆,每天一筆,每填寫完一字便過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盡。
但后來所記內(nèi)容更為詳細,如 “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一幅,在墨筆畫上,再用白色細筆填寫當日天氣情況。
上圖中,春字的第三筆“終日涼風侵入皮膚如刀刺”,在其他筆畫中也有“清晨陰冷過午后方見日”、“祭灶天涼糖瓜入市”、“午后起寒風塵沙撲面日”等內(nèi)容。
一幅“消寒圖”填完,就成了是年冬季天氣情況的記錄,“每歲相沿,遂成故事”。
《九九消寒圖》的意義
從民間“九九歌”、“畫九”、“寫九”的產(chǎn)生,到盛行于宮廷的各種《九九消寒圖》;從南方到北方,數(shù)九的習俗源遠流長,主要有這樣3個原因:
一、務(wù)農(nóng)需要
古代由于受科技發(fā)展的限制,沒有專業(yè)氣象服務(wù),因之人們通過記載冬九九當中陰、晴、雨、雪以及各種天象的變化,用來印驗諺語,預卜來年豐歉。
二、寓教于樂
通過可對幼童進行識字、寫字和歷史知識、自然常識的啟蒙教育。
據(jù)說,舊時曾有小學教師讓學生編制《九九消寒圖》。
具體程序是:學生先查字典,找出許多“九筆”字來,然后編成一“九言詞句”,經(jīng)教師修改,制成紅筆空心字圖,最后評定優(yōu)劣。
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挖空心思制作;但是想著容易,湊起來卻十分困難。有一學生,湊了一句“盼春信待看某俏柳染”。大為老師贊賞,說他知道“某”是“梅”字的古體。
三、娛樂消遣
畫九、寫九實為高雅的文字游戲,在文化娛樂生活相對比較貧乏的古代,和燈謎、酒令、對聯(lián)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畫九、寫九,便自然而然成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種雅興娛樂消遣之舉。
如今有了專業(yè)的天氣預報,人們無需再通過記錄天氣,預測來年;同時,人們的娛樂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九九消寒圖》這一民俗的趣味性已遠遠不夠了。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數(shù)九的習俗漸漸沒落了。
盡管如此,《九九消寒圖》仍不失為一種很好民間習俗和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