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毛澤東遺體為什么不下葬不火化(2)
毛澤東對社會的貢獻
一、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三、開創(chuàng)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zhí)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毛澤東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1]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毛主席紀念堂簡介
毛主席紀念堂是為紀念開國領袖毛澤東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門廣場, 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華門舊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的決議,毛主席紀念堂舉行奠基儀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毛主席紀念堂于1977年5月24日落成,占地57000多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28000平方米。主體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黃色花崗石建筑的明柱,柱間裝有廣州石灣花飾陶板,通體青島花崗石貼面。屋頂有兩層玻璃飛檐,檐間鑲葵花浮雕。基座有兩層平臺,臺幫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棗紅色花崗石砌成,四周環(huán)以房山漢白玉萬年青花飾欄桿。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