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歷史資料
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抗戰(zhàn)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反法西斯戰(zhàn)場。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七七事變的相關歷史資料,歡迎閱讀。
七七事變的簡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zhàn)。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的歷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后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guī)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zhàn)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xù)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
七七事變的主要經過
7月7日夜10時,日軍駐豐臺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盧溝橋以北地區(qū)舉行軍事演習。11時許,日軍稱演習時一士兵離隊失蹤,要求進城搜查。在遭到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的嚴詞拒絕后,日軍迅即包圍宛平縣城。
翌晨2時,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經與日方商定,雙方派員前往調查。但日軍趁交涉之際,于8日晨4時50分,向宛平縣城猛烈攻擊。并強占宛平東北沙崗,中國守軍隧奮起還擊。日軍在同一天內,連續(xù)進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國守軍的英勇抵抗。
7月8日,宋哲元致電蔣介石,報告盧溝橋事變真相。同日,國民政府外交部為盧溝橋事變向日本大使提出口頭抗議。日本內閣會議提出所謂“事件不擴大,就地解決”的方針,欺騙世界輿論,麻痹國民黨當局,爭取時間調集部隊。
11日起,日軍時以大炮轟擊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帶,戰(zhàn)事由此擴大到八寶山、長辛店、廊坊、楊村等處。日軍出動飛機在各處偵察掃射,第二十九軍各部分散于應敵,戰(zhàn)事時斷時續(xù)。全國抗戰(zhàn)序幕由此拉開。
七七事變的影響
日軍發(fā)起七七事變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第二天中國共產黨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抵抗。并呼吁:“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蔣介石也于7月17日發(fā)表了關于解決盧溝橋事變的談話,提出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后關頭”,“再沒有妥協(xié)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抗戰(zhàn)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反法西斯戰(zhàn)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最終形成;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七七事變爆發(fā)后,中華全民族的空前覺醒和因此重新煥發(fā)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是中國人民堅持14年抗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本力量。
七七事變的歷年紀念
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50周年之際,坐落于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地——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館名。
1997年7月7日,紀念館二期工程竣工,江澤民親筆題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史育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振興祖國。”
2005年7月7日,在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紀念活動——《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開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李長春、時任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式,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岐山主持開幕式,開幕式有2000人參加。現場伴隨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樂曲聲,60發(fā)紅色信號彈射向天空,3000羽和平鴿飛上藍天。
2007年,抗戰(zhàn)館在當年的7月7日舉行了千人大會,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70周年,同時舉辦《難忘七七珍愛和平》史料展。與之相配合,抗戰(zhàn)館推出了一枚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70周年的紀念封。由抗戰(zhàn)館參與的紀念抗戰(zhàn)歷史書籍——《北京抗戰(zhàn)遺存》和《抗戰(zhàn)家書》在京首發(fā)。
2012年,恰逢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與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愛樂樂團共同舉辦了主題音樂會。
七七事變的相關歷史資料:
1.七七事變資料
2.七七事變資料簡介
3.七七事變的影響
4.七七事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