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為什么要食新米
小暑節(jié)氣有“食新”的習俗,特別是客家人更注重這個習俗,那么小暑為什么要食新米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小暑食新米的由來: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nóng)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jù)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六月食新,是客家人在早稻開鐮后,把所收的新米做成飯,在開餐時進行敬奉五谷大神和先輩的一種民俗活動。
由于戰(zhàn)亂災荒,客家人從中原不斷南遷,由于許多平原良地被土著或早先來到的居民占領,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區(qū)開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較艱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或茨粟雜糧作為主食,要想吃頓干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安居樂業(yè)后,對祖先辛勤墾殖,營造良田懷有崇敬之心,而自宋朝末年以后,在民間出現(xiàn)了在每年小暑過后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
據(jù)客家《風情》載,物品擺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時,在燒香點燭后要念:“請五谷大神食新,多謝五谷大神恩澤五谷豐登,保佑一家順勁,身體強健,緊做緊有來。”待香火成灰后,便燒上衣紙。然后把干飯酒肉菜擺放在自己的飯桌上,念上“請先祖(上輩)們嘗嘗新”,并用雙手拜上三拜。
待中午時分,請來幫工收割過稻谷的鄉(xiāng)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產(chǎn)經(jīng)驗,共謀發(fā)展生產(chǎn)的計劃。因為食新的習俗,使在城的居民也會紛紛到鄉(xiāng)間買上新米與舊米合起來食新。
新米搭配雜糧更營養(yǎng):
消費者在購買大米的時候,可以采取“看、抓、聞、嘗”4種方式。“一看”就是指看大米的色澤和外觀。正常大米大小均勻、豐滿光滑,有光澤,色澤正常,少有碎米和黃粒米;“二抓”為抓一把大米,放開后,觀察手中粘有糠粉情況,合格大米糠粉很少;三聞大米的氣味。手中取少量大米,向大米哈一口熱氣,或用手摩擦發(fā)熱,然后立即嗅其氣味,正常大米具有清香味,無異味;四嘗大米的味道。取幾粒大米放入口中細嚼,正常大米微甜,無異味。
營養(yǎng)專家表示,做米飯、米粥時,最好不要用單一的米,加些雜糧、粗糧、豆子、堅果等同煮,營養(yǎng)更均衡。比如紅豆米飯、花生燕麥大米粥等,就是非常適合慢性病患者的主食。
加入這些食材,一方面增加了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另一方面還能起到補充蛋白質(zhì)、營養(yǎng)互補的作用,能夠在減少動物性食品的同時保證充足的營養(yǎng)供應。
眾多食材中,豆類與米的配合最為理想。豆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中的淀粉消化速度非常慢,對預防慢性病最為有效。
小暑新米怎么嘗?
新米富含維生素B族、維生素E和谷維素,倘若吃精白米,嘗新是無意義的,要吃帶殼的新米或糙米才能獲得完整的營養(yǎng)。帶谷殼的糯米,有溫胃養(yǎng)胃之效,可以用來煲湯,但不用吃。糙米,可以多泡半天,拿來煮粥或蒸飯。
小暑節(jié)氣,講究吃新。就是用新米做飯做粥。北方人習慣在這天喝粥,主要是為了防暑和調(diào)理腸胃,而為清熱解毒,炒綠豆芽成了小菜首選。
消費者在購買大米的時候,可以采取“看、抓、聞、嘗”4種方式。“一看”就是指看大米的色澤和外觀。正常大米大小均勻、豐滿光滑,有光澤,色澤正常,少有碎米和黃粒米;“二抓”為抓一把大米,放開后,觀察手中粘有糠粉情況,合格大米糠粉很少;三聞大米的氣味。手中取少量大米,向大米哈一口熱氣,或用手摩擦發(fā)熱,然后立即嗅其氣味,正常大米具有清香味,無異味;四嘗大米的味道。取幾粒大米放入口中細嚼,正常大米微甜,無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