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文化習俗_冬至傳說故事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jié)、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nèi)涵,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祭祖節(jié)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亩恋?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zixun/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習俗_冬至傳說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冬至大如年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nèi)涵,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huán),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jié)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于立春歲節(jié)。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節(jié),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先秦時期,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各異,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節(jié)日有歷史,乏記載。很多古已有之的節(jié)俗活動在著作上鮮有記載。
據(jù)現(xiàn)存著作記述,周人(陜西一帶)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歲首與現(xiàn)行“二十四節(jié)氣”的冬至日期在同陰歷十一月,因此有說從周時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動。
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边€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jié)?!?/p>
“冬至大如年?!?《清嘉錄》)。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jù)《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
冬至大如年
“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后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熬啪畔畧D”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釀米酒
傳統(tǒng)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
“冬至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燒臘與姜飯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燒臘,冬至這天,曬制好的燒臘就成為兩廣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歲。冬至日,吳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飯”的習俗。
吃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tǒng)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胺焙汀胺蓖?,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qū),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qū)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馬扎爾人的卡拉瓊日
卡拉瓊日這個節(jié)日在哈薩克斯坦被稱之為納爾圖甘日(Нарту?ан),在中國被稱之為冬至日。卡拉瓊日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歐亞文化習俗之一。這天白晝時間最短,日影時間最長,卡拉瓊日過后白晝開始變長,日影縮短,這一段時期將一直持續(xù)至3月的納烏魯茲節(jié)。 [8] 因此在這天,古代的突厥人會聚集在一起,點燃巨大的篝火,慶祝漫漫寒夜的結束。點燃篝火的另一個文化象征含義,在于通過火焰的溫暖,戰(zhàn)勝寒冷的長夜。時至今日,馬扎爾人仍然延續(xù)著慶祝這一節(jié)日的傳統(tǒng)。根據(jù)古老的突厥語言,他們將這個節(jié)日稱之為“卡拉瓊”。根據(jù)節(jié)日傳統(tǒng),匈牙利各地都會點燃巨大的篝火,舉辦盛大的晚會。
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xiàn)“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過后,中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shù)九寒天”了。所謂“數(shù)九”,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數(shù)九一直數(shù)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 [25] 。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從“一九”數(shù)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傳說故事(一)
吃餃子習俗追溯到東漢時期,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原為醫(yī)官,告老還鄉(xiāng)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xiāng)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驅(qū)寒矯耳湯”施舍給鄉(xiāng)親吃。鄉(xiāng)親們服食后,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傳說故事(二)
相傳六朝梁武帝時,南京舊名尚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獻樹種給梁帝,稱樹種從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靈氣,若悉心照顧,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觀之,曰:“不過一柏樹種?!辈恍牌湔f,隨手將其種于宮苑中。兩三年內(nèi),雖然無人照料,樹種依然生根發(fā)芽,郁郁蔥蔥。數(shù)年后,靈氣凝聚,竟生為樹靈。
梁帝信佛,廣建寺院,勞民傷財,不理國事,一心出家,民間哀聲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葷,不許百姓吃葷,也不許民間以葷祭祀。諸神見貢品皆為素食不悅,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聞之亦不悅,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懲戒。
樹靈不忍見百姓受苦,冬至日,化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種形狀,作食祭祀;又耗自身靈力放棄成仙,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犧牲,使建康城恢復風調(diào)雨順。一時之間,百姓間廣為傳唱,供奉為神。梁帝聞其神力,又見其美貌,欲納為妃,操縱其神力一統(tǒng)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殺之,不欲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為其不公,設侯景叛亂,將梁帝餓死臺城,并許姣位列仙班,為民間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樹亦守護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戰(zhàn)亂不損其分毫。傳至現(xiàn)今,是為六朝松。百姓感謝她,將她發(fā)明的食物命名為餃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誠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謹。
冬至的文化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的文化習俗_冬至傳說故事
上一篇:冬至的風俗文化和地方習俗
下一篇:冬至吃餃子的由來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