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端午節(jié)粽子哪些人要少吃
2023端午節(jié)粽子哪些人要少吃-少吃端午節(jié)粽子
2023端午節(jié)粽子哪些人要少吃推薦大家進行采納。而端午節(jié)的日期在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下面是小編進行整理的2023端午節(jié)粽子哪些人要少吃,歡迎查閱。
2023端午節(jié)粽子哪些人要少吃
1、心血管病患者不宜吃肉粽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極易造成消化不良。而且,肉粽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患者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huán),加重心臟負擔(dān)和缺血程度,誘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2、胃腸道病患者不宜吃粽子
糯米性溫滯氣,含植物纖維既多又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dān)。尤其是患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如果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還有些人喜歡把粽子放在冰箱里一段時間再吃,這樣的粽子又硬又冷,對有胃病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3、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粽
紅棗或豆沙餡的粽子,含糖量很高。另外,有人吃粽子還習(xí)慣加糖攪拌,如果不加節(jié)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xiàn)昏迷、中毒癥狀。
4、老人和兒童不宜大量吃粽子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兒童的腸胃功能交叉,如果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并由此產(chǎn)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5、空腹的人不宜吃粽子
不要空腹食用粽子。有些人喜歡把粽子當早餐或者夜宵吃,這樣糯米會在胃里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dǎo)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fù)發(fā)。
端午節(jié)如何健康吃粽子
1、搭配熱茶
一杯清香的熱茶能解暑、消食,同時會解除粽子的油膩。熱茶的種類不限,但一定要是熱茶,因為冷的東西會讓糯米變得更加的不易消化,最后產(chǎn)生腹脹的感覺。
2、 搭配山楂、陳皮
山楂、陳皮這兩種食、藥皆宜的食物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應(yīng)用在消食、散瘀、去悶的地方,因此它們對于去除吃粽子后的油膩感和積漲感有很好的作用。同時,山楂還有絕佳的消脂效果。
3、搭配白蘿卜
蘿卜健胃、消食又通氣,是養(yǎng)生的絕佳食品。對于老人、小孩和消化不良的人群來說,吃粽子的時候,搭配上涼爽的白蘿卜,可以起到通氣、去積食的作用。另外,大家還可以嘗試一些和蘿卜有相同效果的蔬菜,例如:芹菜、菠菜、洋蔥等等,這些蔬菜都能夠幫助我們很好的消化掉黏膩的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注意事項
1、粽子好吃,但不宜多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脹。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點,吃粽子的同時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與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端午節(jié)應(yīng)該吃什么 粽子3大健康吃法
2、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里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dǎo)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fù)發(fā)。
3、不宜食用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粽子
有些人喜歡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時間再吃,這樣的粽子又硬又冷,對有胃病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好取出來后,充分加熱變軟后再吃。
4、吃粽子時不宜喝冷飲
吃粽子的時候不要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5、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zhì),含過多脂肪、鹽、糖,專家建議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端午節(jié)哪四類人群要慎食粽子?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兒童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chǎn)生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胃腸病患者:粽子蒸熟后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zhì),吃后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的糯米,性溫滯氣,吃多會加重胃腸的負擔(dān),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jié)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xiàn)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還有生命危險。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huán),加重心臟負擔(dān)和缺血程度,誘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端午節(jié)食俗有哪些?
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yīng)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xí)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yīng)節(jié)食品?!讹L(fēng)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jié)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xiàn),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fēng)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jié)食。
從《風(fēng)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jīng)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nèi)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