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節(jié)氣習俗和起源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3個節(jié)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jīng)345°時。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驚蟄節(jié)氣習俗和起源,供大家閱讀參考。
1、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nèi),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2、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huán)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fā)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吨芏Y》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
“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tài)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yīng)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驚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蟄”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動物躲起來冬眠,叫入蟄;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時再鉆出來,叫做出蟄。大地回春,雷聲漸多,舊時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于由雷聲驚醒的,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但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jié)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一、飲食有節(jié)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zhì)、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和新鮮蔬菜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yīng)清溫平淡,并應(yīng)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zhì)、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諸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鴨血、蘆薈、水蘿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2、多吃梨子
驚蟄時節(jié)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3、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
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yīng)少吃。
二、防病有方
“正氣內(nèi)存,邪不可干?!币馑际钦f,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fā)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zhì)、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另外,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tài),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和精神疾患。
春季與肝相應(yīng),如養(yǎng)生不當則可傷肝。驚蟄時節(jié),屬肝病高發(fā)季節(jié),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jié)氣都易流行爆發(fā),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三、運動有法
《黃帝內(nèi)經(jīng)》曰:“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于庭,披發(fā)緩行,以便生志?!币馑际钦f,春季萬物復蘇,應(yīng)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緩緩散步,有助于身體健康。所以,這個時節(jié)的運動,不宜太過激烈。畢竟人們是才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需要循序漸進。外出踏青、郊游、放風箏都是不錯的選擇。
四、起居有度
驚蟄過后,氣溫逐漸升高,氣候變暖,人們也就越來越會感到困乏,這就是俗稱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證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
1、在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于入睡。
2、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于身體的舒展和放松。
3、睡前洗臉、洗腳,按摩面部和搓腳心??赏苿友獨膺\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利于入睡。
驚蟄節(jié)氣習俗和起源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