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的歷史記載故事
臘八節(jié)是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jié)也稱作臘日祭、臘八祭或是王侯祭,在我國上古時期便開始流行臘祭的習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臘八節(jié)的歷史記載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臘八節(jié)的歷史記載故事
古印度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wèi)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fā)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贝藭r,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
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云:“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p>
《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
清代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jiān)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jié)日?!豆饩w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jiān)視,蓋供上膳焉?!迸D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鼻迦烁徊於爻缭凇堆嗑q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穣、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臘八吃臘八粥由來
釋迦牟尼原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遭遇,二十九歲時,毅然舍棄了王族生活,去探求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相傳,一天釋迦牟尼來到一片茫茫無際的荒漠,又饑又渴,終于不支倒地。這時,恰巧有個善良的牧羊姑娘路過,忙將隨身所帶的雜飯與泉水調煮成粥,喂給釋迦牟尼吃。釋迦牟尼醒來后,謝過牧女,繼續(xù)前進,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修行了六年,終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從此以后,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效法牧女獻粥,取香谷、果實煮粥,供于佛像前。
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古代“獵”、“臘”是同一個字。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做“臘月”。據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流傳著“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說的是在臘月,農民為了喜慶一年的豐收,敲打臘鼓,跳起各種舞蹈,預祝來年再有一個好收成。
中國古代民間有在冬至前后食用“赤豆粥”的習俗。如《本草綱目》赤豆條記載,傳說中那位頭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個“不才”兒子,“以冬至死為疫鬼”,故于是日作小豆粥,來祓除瘟神疫鬼。這個節(jié)日風俗,后來和佛教紀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漸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漸淡薄下來,成為入臘以后的節(jié)日佳品——“臘八粥”。
臘八節(jié)的傳統習俗
風俗一: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jié)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風俗二: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風俗三: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風俗四: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風俗五: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qū)很隆重
臘八節(jié)的歷史記載故事相關文章:
★ 關于臘八粥的歷史
★ 臘八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