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臘八節(jié)各地的風俗_2020臘八粥里放什么食材
在每個不同的地方,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都會有所不同,并且這些習俗的都是有自己的寓意所在,那么山西臘八節(jié)習俗是什么呢?山西各地不同風俗是什么呢?臘八節(jié)這個節(jié)日的由來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山西臘八節(jié)各地的風俗_2020臘八粥里放什么食材。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山西臘八節(jié)各地的風俗
晉東南
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qū),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
晉中
太原市下轄的婁煩縣等地,臘八節(jié)習慣“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里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當年成婚的小伙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xiāng)還有泡制“臘八蒜”的習俗,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里有酸。
晉北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里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
晉南
山西南部地區(qū)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民間有“吃五豆飯,長一斧頭”的說法。
臘八節(jié)的別稱是什么: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tǒng),一些地區(qū)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jié)”,是宗教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jié)的臘八粥里放什么食材
臘八粥,在用料上非常豐富,要用大米、糯米、黃米、小米、菱角米、大麥米、紅小豆、蕓豆、核桃仁、蓮子、栗子、棗、青絲、紅絲等。各個地區(qū)熬粥的選材是不完全一樣的,但其中以米和豆類為主是一致的。
十余種食材,所需要的火候是不同的,有的一煮就熟,有的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煮透,所以不能同時下鍋。把食材洗干凈后,分別放在器皿中,鍋中放足了水,中間不得再添水,否則煮出的粥不黏稠。把費火的豆類和棗、栗子先用文火慢煮,待到八成熟,再放入大米、糯米,最后放入容易熟的小米、黃米。這時粥越來越稠,水分蒸發(fā)了一部分,大部分被食料吸收了。這時最怕巴底糊鍋。這時手攥長把勺子,不停地在鍋底來回攪動。黏稠的粥,在火力催動下,不斷地向上迸發(fā)出濃熱粥汁,碰到手上會燙傷,記得用蒸鍋布把手裹起來。熬成一鍋臘八粥,怎么也得要一個多小時。粥煮好后先要敬神祭祖,然后贈送親友,最后全家食用。家里人按自己的口味,往粥碗里放入黑糖、白糖、青絲紅絲等配料。寒冬中喝上這么一碗濃稠滾燙的臘八粥,渾身上下都暖透了。吃剩的粥,保存起來慢慢熱著吃,卻也是有好兆頭的,取其“年年有余”的說法。
臘八節(jié)的由來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山西臘八節(jié)各地的風俗_2020臘八粥里放什么食材相關文章: